筆趣閣 > 三國礦業大王 >第276章 羯陵伽國
    恆河三角洲是世界上最大的三角洲,由恆河水經過億萬年帶來泥沙衝擊而成,東西南北都長達三四百公里。三角洲上上百條支流水道縱橫交錯,既方便灌溉,又土地肥沃,因此農業發達,人口衆多。

    大家聽說這裏已經到達天竺,也就是前漢記載的身毒國,都很高興,很想看看這個神祕的西方國家到底和華夏文明有什麼不同。

    可是,由於恆河三角洲海域水淺,袁耀的船隊不敢靠近海岸行駛,只能遠遠掠過。

    竺佛朔一路向大家介紹,如今統治三角洲地區的國家叫摩揭陀,此國是著名的佛國,在釋迦牟尼時代,歷代國王就信奉佛教,竺佛朔年輕時多次遊學摩揭陀國。

    竺佛朔十歲受戒,遊歷遍佈印度半島,到三十歲左右已經成爲學問淵博的高僧。當時,統治印度半島西北地區的貴霜帝國迎來了鼎盛時期,不斷派遣高僧前往康居、阿蘭、烏孫、西域等地傳教。竺佛朔就是在那時候被派到西域。

    由於西域連續數十年戰亂不休,竺佛朔無法安心傳教,乾脆繼續往東,來到東漢王朝傳教,時值漢靈帝中期。

    當時安息人支讖早已來到大漢,竺佛朔於是定居洛陽,由他宣讀帶來的梵文經書,支讖負責用漢語翻譯,二人就這樣共譯佛經數種。

    誰想,沒過多久,黃巾之亂爆發,數年後又是董卓亂政,諸侯混戰。

    如果沒有袁耀橫空出世,二人或許死於漢末的戰亂之中,或許隱居於某個地方終老於這個殘酷的時代,總之歷史上再也沒有出現過他們的身影。

    由於摩揭陀國國都遠在內陸,恆河又不方便行船,不方便拜訪,所以袁耀暫時放棄了登岸拜訪國王,推銷產品的機會,沿着孟加拉海灣繼續前行,一天後轉入印度半島東海岸。

    竺佛朔告訴袁耀,這裏已經到達羯陵伽國的海邊。

    羯陵伽是天竺古國,但竺佛朔也不知道該國始建於何時,只知道這個國家在難陀王朝(公元前364年—前324年)時期已經存在,至今至少有六百年曆史。

    印度半島上戰爭不斷,分分合合,滅國無數。而羯陵伽國憑藉東高止山脈的屏障,竟然數百年不被滅國,甚至擋住瞭如今盛極一時的百乘王朝的多次進攻。

    由於這裏近岸海域海水較深,所以袁耀命船隻靠近海岸十公里之內航行,以便向印度人民展示大漢的雄風。

    一路上,大家從望遠鏡中見到岸上阡陌縱橫,村鎮密集,時不時一座高聳入雲的圓形佛塔平地而起。

    更令人驚訝的是,偶爾大家能在海上遇見天竺人乘坐的船隻,有的船隻竟能長達二三十米。

    衆人都感到十分震驚,沒想到天竺文明竟然如此發達。人口密度不亞於大漢的豫州、兗州、冀州等中原地區,航海技術似乎比過去的大漢還要先進。

    此時,印度次大陸人口大約四千五百萬到五千萬之間,與大漢人口相差不大。但是,印度次大陸的面積要比大漢小很多,而且,由於中部、南部是高原、高山地區,絕大部分人口集中在西部的印度河流域、北部的恆河流域和半島東海岸平原地帶。

    這麼多人集中在這麼小的地方,人口當然會比較密集了。

    至於航海,此時印度人的水平雖然不能說超過羅馬人,但肯定比中國人先進得多。

    中國雖然海岸線漫長,但是目光主要放在大陸,不在海洋。而印度不同,北面是喜馬拉雅山,其餘三面全是海洋,他們不能不跟海洋打交道。

    這個時代中國人最重要的航海記錄,不過是東吳孫權派人出使遼東和去夷洲(臺灣)擄掠人口。

    而印度人的足跡,很早就漂洋過海,來到東南亞諸島,甚至遠赴爪哇島,把農業、鐵器等先進文明帶到這些蠻荒之地,也把宗教、梵文帶到東南亞諸國。

    相反,中國至始至終,對東南亞諸國的影響,止於越南沿海。

    如今,歷史倒過來寫了。袁耀帶着比他們先進兩千年的大漢文明,在他們毫無防備的情況下闖了進來。

    因此,儘管船隊有時候碰到的天竺船隻,船長雖然能跟大漢的和平號輪船比肩,但是,他們的船隻只能靠人力和風力驅動。當他們看到大漢數十艘鐵船不用划槳,不用升帆,“嗚嗚”叫着從他們身邊呼嘯而過,一個個震驚得目瞪口呆,不知道這是一羣來自何方的神聖。

    船到默哈納迪河三角洲地區,竺佛朔告訴袁耀,羯陵伽王國首都彈陀普羅就在默哈納迪河岸邊,距離海邊只有一百里左右。

    於是,袁耀命船隊停靠在默哈納迪河主河道口,派遣熟悉梵語的郭嘉、步騭二人乘坐一艘和平號船隻前往彈陀普羅向國王遞交國書,要求會晤。

    高僧竺佛朔說道:“袁公爵,老朽年輕時遊學各國,見過國王陛下,我幫他們去引見吧。”

    “哦,那太好了,”袁耀高興道,“有勞大師了。”

    這個時代的默哈納迪河的主幹河道跟後世不同,後世的河道改道向今日的帕拉德普地區入海。而這個時代的主幹河道,在克塔克地區向南轉彎,在今日的布里地區入海。

    而羯陵伽王國的首都,就在今日的巴布內斯瓦爾市,後世發掘出來的都城遺址叫做“西素帕勒格勒赫遺址”(sishupalgarh ruins),從布里地區溯流而上四十多公里便到。

    袁耀的船隊停留在河口附近海域,吸引了大量好奇的羯陵伽王國百姓跑到岸邊觀看。

    等到郭嘉、步騭、竺佛朔等人開船駛進默哈納迪河,沿河百姓跑步的跑步,騎牛的騎牛,騎馬的騎馬,甚至有人騎着大象追着輪船奔跑觀看。

    古代印度人民第一次接觸到大漢文明,就這樣被深深吸引。

    然而,郭嘉等人坐船溯流而上只十多公里便被人攔住了。既然首都就在默哈納迪河入海口不遠,那麼必然有軍隊在下游設卡防範,不能讓敵國的海軍乘船直達王國的首都。

    郭嘉等人告訴攔截船隻的軍官大漢公爵袁耀奉命出使天竺,求見羯陵伽國國王。誰知,那軍官和士兵們根本聽不懂。

    原來,古代印度人來源複雜,語言同樣複雜多樣。梵語雖是印度次大陸統一的語言文字,但並非人人都懂,掌握梵語的除了宗教人士外,往往都是高種姓高職務的人。

    此時印度半島的種姓制度已經形成,婆羅門是最高種姓,它與第二級種姓剎帝利屬於統治階層,往下是被統治種姓吠舍和首陀羅。

    但是,即使是婆羅門和剎帝利兩個高級種姓,大部分人也並不掌握梵語。

    士兵們發現這羣海外人士竟然都懂得梵語,加上見到他們乘坐的鐵船沒有漿櫓,沒有風帆,“嗚嗚”叫着就能自動行駛,覺得這羣人簡直神人,豈敢怠慢,急忙派人到附近寺廟找來高僧做翻譯。

    沒想到那高僧意見道竺佛朔,定眼一瞧,竟然認出他來:“哎呀,原來是海夢法師!你怎麼會突然到訪蔽國?”

    “哦,法師也認得我?”竺佛朔好奇道。

    “小僧法號無成。當年大師與數位法師來訪,國王陛下請諸位法師到貢香寺弘法,小僧時爲貢香寺沙彌,有幸得聆教誨。”

    “原來如此,”竺佛朔嘆道,“三十多年過去,難得無成法師還能記得老朽。”

    “大師音容宛在,並無多大改變。”無成法師問道,“這些貴客是?”

    “這些客人都來自東方的大漢帝國,我帶他們去給國王陛下遞交國書,大漢使臣如今就在海上等待消息。”

    “既如此,我與大師同去。”無成法師向軍官說明了情況,那軍官聽說是遠方帝國使臣到訪,急忙調走攔住河道的船隻放行。

    “無成法師,陛下身體可好?”竺佛朔問道。

    “大師多年不來,竟不知道,”無塵法師嘆道,“先王陛下已於二十年前病逝,當今陛下,乃是先王陛下之孫,加冕至今不足五年。”

    “這麼說,國王陛下年紀尚輕?”

    “是的,陛下春秋正盛,年方二十二歲。”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