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農門辣妻:傻夫,吹燈上榻 >第612章 分贓
    九賢王知道頌王理解錯了,輕鬆的起身,對頌王說:“上天有好生之德,既然遇到了,自然不會袖手旁觀,王爺不必掛懷,不過皇姐身陷紛爭,她又是一介女流,危險之時,希望王爺拔刀相助,本王感激不盡。”

    頌王一聽,九賢王沒提什麼要求,只是讓他保護文家,這對他而言,輕而易舉,所以便客氣的說:“文家救本王於水火,這份恩情,本王銘記在心,賢王放心,有本王在的一天,文家絕不會有事。”

    九賢王笑着說:“本王也給頌王一個承諾,鄭國絕不會從蓉城攻入大良”

    頌王想了想,擡起頭時,九賢王已經出了營帳,大良和鄭國的國境線,只有蓉城一馬平川,其餘的地方,或多或少都有天險,九賢王的言外之意是說,鄭國不會攻入大良。

    頌王笑了笑,說實話九賢王這話,實不可信,據他所知,宋昌盛繼位之後,一直削弱百夷的勢力,從未停止,九賢王算是百夷最大的倚仗,所以在鄭國,九賢王的日子並不好過。

    但是宋昌盛將蓉城分封於白錦荷,使得九賢王的話,又增加了幾分可信度,白錦荷是鄭國唯一獲得封地的公主,還是鄭國唯一的聖公主,這足以說明宋昌盛對白錦荷的重視,這麼重視白錦荷,自然不會讓白錦荷的封地,變成一處廢城。

    看到頌王微微笑着,沐臨看了看趙榮生,小聲地問:“殿下相信宋昌安的話”

    頌王輕聲說:“有幾分可信”

    沐臨接着說:“鄭國和百夷之間矛盾重重,根本騰不出手來擺弄大良的事情,所以不是有幾分可信,而是事實。”

    頌王忍着不適,輕聲說:“事實又如何”

    趙榮生不知死活的插了一句:“九賢王都承諾不會攻入大良,頌王將bing li bu shu在龍源縣,對需要兵力援助的地方不管不顧,實在不妥。”

    頌王不冷不熱的說:“趙公子僭越了,軍政要事,趙公子沒有資格指手畫腳。”

    趙榮生語結,無言以對,他不是大良的臣子,也不是皇親國戚,他確實沒有參政議政的權利,可是太子是他的靠山,只要太子繼位,即使貴爲丞相,也不過是太子一句話的事情。

    頌王又對沐臨說:“如果沐大人也想勸本王離開龍源,還是免開尊口,調兵遣將的事情,本王自有主意。”

    聽到頌王說出這話,沐臨也不和頌王硬碰硬,頌王沒離開之前,龍源縣依舊是頌王一家獨大,一個九品縣令,和頌王硬碰硬,只會讓自己死的更快,所以沐臨退而求其次,輕笑着說:“國家大事,下官自然插不上嘴,不過今年糧食欠收,很多客商去鄭國買糧,下官想請王爺網開一面,畢竟這些糧食,關係到百姓的溫飽。”

    頌王諷刺的說:“沐大人可真是個體恤百姓的好官啊”

    沐臨尷尬的說:“王爺謬讚”

    頌王想了想沐臨的要求,別以爲他不知道,這批糧食是齊家從鄭國運過來的,今年大良動盪,大部分地方糧食欠收,有些地方顆粒無收,齊家看中了這樣的時機,想着大賺一筆,如果放這批糧食進入大良,那麼齊家和鄭國,可以狠賺一筆,可要是阻攔這批糧食,大良的百姓就得苦熬這個年關了。

    沐臨作爲齊家的看門狗,這種有辱身份的事情,做了不止一次了,而現在他公然在衆人面前狂吠,爲自己的主子表忠,頌王不由得多看了兩眼沐臨,他榜眼出身,留在京城至少會是三品官員,可是他卻選擇了遠走龍源,選擇了一個九品芝麻官,原來這盤棋齊玉珍是這麼下的。

    不得不承認齊玉珍的gāo zhān遠矚,先安排沐臨到達龍源,後又幫助宋昌盛逃離大良,而且做的滴水不漏,他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就爲齊家的未來,做好了打算,從那個時候開始,齊家就不是大良的齊家了。這幾年沐臨依靠仁心莊,不僅賺取了好名聲,還賺取了不小的政績,仁心莊在沐臨的庇護下,儼然成了官府的糧庫,如今在龍源縣,仁心莊遍地開花,仁心莊開到那裏,齊玉珍的手就伸到那裏。

    眼睜睜的看着大良的財富,被齊家捲走,誰心裏都不好受,可是卻無能爲力,良皇現在寄希望於新法,只要不和新法對抗,什麼事情都網開一面,頌王又有什麼辦法呢而且想在龍源呆下去,就必須依靠沐臨,雖然他是一個九品縣令,但是這個龍源縣,還是他說了算。

    頌王略一思考,便對沐臨說:“進出大良的貨物,由城防軍負責,本王很少干預,進入龍源的貨物,又由沐大人監管,本王最恨越俎代庖之人,所以絕不會做出越俎代庖之事。”

    沐臨聽了這話,放下心來,頌王的意思是,絕不會干預齊家糧食的事情,這樣很好,齊家的糧食可以光明正大的運到大良出售,怪不得鄭皇對待齊家的態度,與良皇截然相反,在糧食這件事情上,齊家將鄭國多餘的糧食,賣到大良和原國,將銀錢運回鄭國,鄭皇心裏怎麼會不高興呢。不過這種態度也由兩國的國情所決定,鄭國近幾十年,一直休養生息,國泰民安,可是大良卻與南疆雲東衝突不斷,又和齊家內鬥不休,這樣的國情,使得兩國的國政,有了明顯的偏向,鄭國偏向於民,大良偏向于軍,鄭國和大良交戰,不一定能討到便宜,但是通過這種“軟刀子”,鄭國無時無刻不在剝削着大良。

    鄭國沒有大宗家,像齊家這樣的大家,去了鄭國之後,會被強制分割成各種小家,因爲鄭國國法對於家產的分配,採取的是人頭制,而不是嫡子繼承製。事實證明,這種不合常理的律法,強化了國家,削弱了大家族,難怪宋昌盛在鄭國能一手遮天,同爲一國之主,良皇的日子就過得緊迫多了,整天拆了東牆補西牆,所以莫子阡的新法,並不會爲大良帶來根本性的變化。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