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穿越大宋之我想做好人 >第一百五十四章潭州的作用
    面對民怨沸騰,孔彥舟也知道這樣下去不對,也下過一些命令,但是他手下的這些人,可不是老老實實的普通的廂軍。

    這些人大部分都是匪類,因此跟着他爲的無非也就是自己的一場富貴,這些人不可能去心甘情願的,接受非常低的錢糧供給。

    所以這些賊兵平時經常會違抗軍令,在城中做出各種爲非作歹的事情,孔彥舟爲了能夠團結這些人,對於他們的爲非作歹,也只能夠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長沙城的許多居民,能逃的都已經逃出來了,剩下的人面對的情況也就越來越糟,爲了避免整個長沙一帶成爲空地,孔彥舟只能夠實行了人口管制,雖說這是治標不治本的辦法,他自己也知道,但他確實是沒有其他的辦法。

    對所有人發放了,類似於現在身份證一樣的號牌,沒有任何原因,現在周圍的所有百姓,是不允許離開居住地的。

    在此基礎上實行了連坐的制度,只要有任何一個人逃跑,整個村子所有的人都會要實行連坐,一起會被殺掉,或者是接受非常嚴苛的責罰。

    就算是這樣,每天還有大量的人口向外逃竄,就算被抓住會被處死,他們也還是要抓住一切的機會,逃出孔彥舟掌管的區域,畢竟逃跑是一個死,不逃也是一個,萬一逃出了,他們就還有活命的可能性。

    朝廷對孔彥舟的限制,還有百姓的逃亡,只是他面對困境中的兩個方面,除此之外,他還要面對楊幺的義軍。

    楊幺的起義軍已經佔領了,洞庭湖以南及周邊大片的區域,甚至連張憲也只能夠保證防守,雖說他已經兩次擊敗了楊幺的隊伍,但是楊幺可是號稱三十萬大軍。

    而且經過這兩年的發展,楊幺麾下的這些人馬,已經有了數支,能夠發揮非常大戰鬥力的特種部隊,尤其是在洞庭湖進行的一次水戰,讓孔彥舟徹底的見識到了楊幺手下的厲害。

    不過這孔彥舟本來也不是什麼好人,也並不會心向朝廷,他本來是想着分出一些力,跟楊幺保證相對和睦的關係。

    沒有想到楊幺拒絕,因爲這個義軍的首領,竟然有些看不起孔彥舟。

    對此,孔彥舟也非常的無奈,畢竟自己打不贏楊幺,對方看不起他,也只能夠憋着。

    南邊的蠻夷,實際上指的也還是整個南方各個少數民族的統稱,當然其中既有現在壯族人的祖先,也有苗族等民族的祖先。

    因爲之前有溪洞族的士卒主動投軍,所以現在趙構對他們態度還稍微好了一些,但依然不敢對於他們太過於相信,而且也覺得還需要對他們進行防範。

    最後要說的就是楊幺,他現在控制着洞庭湖流域,以及周圍非常大的面積,要知道宋朝時候的洞庭湖,跟現在的洞庭湖完全不是一個概念。

    洞庭湖最大的時候,實際上就是在很多歷史上記載中,天下第一大澤雲夢澤的一部分,雲夢澤最大的時候,整個荊襄一帶,和湖南的北部全部都是雲夢澤的範圍,就算是在秦朝的時候,雲夢澤也還是一個非常大的湖泊。

    不過就算是南宋洞庭湖的面積,沒有當初的雲夢澤的十分之一大小,但也不是今天的洞庭湖所能夠比擬的,在宋朝的時候,現在岳陽的許多地方都還在湖裏。

    加上楊幺手上有一支非常強大的水軍,左右前後來去自如,周圍數百公里的地盤,都由其掌控,就算是朝廷的軍隊,也不敢輕易的招惹。

    無論是西面的長沙,還是南面的潭州,又或者是東面的江州,在面對楊幺的時候,壓力都非常的大。

    結合以上的幾點原因,趙構希望能夠將太行山的人馬,調到洞庭湖以南一帶,也並不是不可以理解的。

    之所以要把這些人全部都調到潭州去,趙構還有一個目的,那就是保護自己的妹妹。或許一開始的時候,他不想認這個柔福帝姬,不過現在既然認了,就必須要把表面的功夫做到位。

    從之前趙構的說法來看,柔福帝姬顯然應該已經數次派人,過來說了南邊緊張的局勢,趙構也不希望這潭州變得如稀泥一般混亂,於是也就順水推舟,將這些人馬調過去。

    這樣一來不但保全了,自己和妹妹之間,那本來淡薄的幾乎都沒有剩下什麼的親情,第二也能夠保證大宋在南邊的統治。

    趙構怎麼做還有別的原因,他眼中的太行山忠義社的人馬,屬於是普通農民起義的義軍,他從一開始就沒有太過於信任這些人馬,如果說能夠把他們打發走,也是一件好事。

    除此之外,虔州現在的知州錢灼,乃是秦檜的弟子,也就是說這一個地方,已經被趙構人爲的當作是秦檜的勢力範圍了。

    既然已經給了你一個棗,就不能再給第二個,如果將這三十萬人馬,全部調過去虔州附近,之後會發生什麼還不知道。

    因爲太行山忠義社現在看情況,跟秦檜的關係真的是非常好,他可不希望有這樣一支,擁有恐怖人馬數量的隊伍,跟着朝堂上的高官,再拉上什麼關係

    對於這一切,秦檜只是稍微想了一下,也就大概心裏有了個底,明白的趙構所說的話中間的關鍵,他了解自己面對的,這個皇帝心裏到底想的是什麼,他也不想在這件事情上得罪趙構,他覺得沒有必要。

    “聖上勝名,還是臣下之前考慮不周,這些太行山的百姓,確實調到潭州會更加有利於當地的生產建設。

    而且潭州地處南邊,本來大宋的百姓就相對比較稀少,經過了之前的鐘相起義,更是人數不多,田地荒蕪,極爲需要填充人口。

    另外潭州四面,各種軍事壓力非常的大,所以必須要有一定的軍事實力,否則連在當地的,柔福帝姬都不能夠往後,那就實在是太丟大宋朝廷的臉,因此臣下還覺得還是聖上考慮更爲周到。”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