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明統天下 >第五百一十六章 編練水兵
    第五百一十六章編練水兵

    不管是身爲後來人還是此時大明的皇帝,朱厚照都對大明文官眼中的“鄭和下西洋”的態度一清二楚,反對,極力的反對,甚至不惜與君王鬧翻也要反對,甚至每一次在下西洋成爲朝堂的一個熱點的時候它都會變成羣臣和君王鬥爭的一個導火索。

    當年的成祖皇帝能力何其強,威嚴何其盛,但是即便是成祖再世的時候下西洋也從頂峯走向了落幕,更別說之後的幾個皇帝沒有一個在這上面戰勝過羣臣的了,如果朱厚照敢在這個時候對朝臣大肆宣佈我要派遣艦隊下西洋,朱厚照現在就可以想象到在下一刻就會出現的那種百官抗議的景象了。

    朱厚照想要派遣艦隊下西洋的決心是不容置疑的,身爲一個後來人他知道對於中華民族來說這是最後一個保持自己世界霸主地位的方法了,甚至於不止是下西洋,環球的航行也在朱厚照的腦海之中出現過。不過考慮到進行環球航行所耗費的銀兩太多以及難度太大了,所以最後朱厚照還是決定一步一步的來,先下一次西洋找回大明丟失了百年的航海經驗再說。

    朝中的大臣們對於大明大規模航海活動的牴觸最深層次的原因其實還是一個最根本的商業原理,付出與回報不成正比。雖然這種大規模的航海宣揚了大明的國威,但是身爲大明實際治理者的他們更加關心的還是每一次耗費的那數百萬銀兩能不能得到應有的回報。

    想要說服大臣們同意下西洋的航海活動甚至於讓他們轉變態度支持,只要做到一件事情就可以了,向他們證明每一次航海所付出的數百萬兩銀子最後得到的是上千萬兩乃至無盡的土地的回報。

    這些大臣們一個一個的都是儒學的繼承者,但是在治理國家的時候他們更是一個懂得討價還價的商人,印度,也就是在佛家之中的極樂世界天竺就是朱厚照的一個誘餌,一個讓那些大臣們支持自己的下西洋的誘餌。

    天竺在那裏劉大夏也是知道的,並且在明朝時期天竺的另一個名字印度也已經開始流行了。而且這個時候的天竺並不真的像佛家典籍之中描述的那樣神祕,中原對於天竺的瞭解也是非常多的。

    在中國歷史上,對天竺印度的最早記載在《史記?大宛傳》,當時稱爲身毒《山海經》記載“西方有身毒國”。漢書記載“從東南身毒國,可數千裏,得蜀賈人市。”。《後漢書?西域傳》記載“天竺國一名身毒”。從漢朝開始中原有關身毒的記載就沒有中斷過,而從唐初開始統稱其爲天竺,再後來玄奘西域取經,根據讀音纔將其取名爲印度。

    在中原對印度也就是天竺相當瞭解的人不在少數,劉大夏便是其中的一位,身爲兵部尚書的劉大夏對大明周邊的情況可以說是朝中最清楚的幾人之一了,對於印度那塊土地倒地有多大劉大夏不知道,朝中估計除了朱厚照之外也沒人知道了,但是劉大夏知道印度那裏的繁榮,他更知道在那裏曾經建立過孔雀王朝、笈多王朝兩個曾經在中原的記載之中都稱之爲強大的帝國,雖然在笈多王朝之後這裏就沒有再次出現過強大的帝國,但是最起碼孔雀王朝和笈多王朝的存在就證明了這裏是一塊非常值得征服的地方,並且那裏越是沒有強大的國家不就對大明越有利嗎。

    身爲兵部尚書劉大夏有一點很對朱厚照的口味那就是他不像一個腐儒,在他的觀念裏面也沒有什麼不徵之國的概念,只不過以前受到國力所限以及歷代的君主都沒有徵服那裏的意願,所以劉大夏也從來沒有提出過這樣的觀點,如果現在朱厚照有意要去征服那裏了,在國力足以支撐的基礎之上劉大夏未嘗不會大加支持了。

    不管朱厚照倒地的目的是什麼,最起碼朱厚照所說的組建艦隊征服天竺這個理由他劉大夏信了,“不過皇上,雖然此次有了奴兒干的幾十萬大軍蒙古必敗,但是此戰對我大明的消耗也不少,等到戰後朝廷短時間之內估計也拿不出皇上所需的錢財了。”劉大夏這話的意思已經很明確了,我支持你,但是現在國家正經歷着一場大戰,消耗也是極大的,所以就希望朱厚照能夠考慮這個實情將組建大規模艦隊以及發動另外一場戰爭的時間給押後了。

    “呵呵,”朱厚照面帶微笑,“愛卿擔心什麼朕知道,放心吧,朕還沒有狂妄到不知所謂的地步呢,至於出海所需艦隊的事情愛卿在兵部先慢慢的找齊工匠、找齊物資和兵源就行了,在這裏朕可以保證兩年之內不造艦,而且兩年之後造艦隊所需的銀兩朕可以拿出其中的一半來。”

    “皇上聖明。”得到朱厚照的這個保證,劉大夏心裏大爲放心。

    剩下的時間,朱厚照便可劉大夏商量起了水兵的事情了,組建艦隊不單單是有了船隻就行了,對於一個艦隊來說水兵的重要性比船隻更重要,只要有了錢財、有了技術,多少的船隻都能夠建造出來,但是沒有適合的水兵制造再多的船隻也是白搭的。

    但是偏偏對於現在的大明來說水兵的問題比船隻的問題還要嚴重,歷史上鄭和寶船的圖紙以及航海圖等所有資料都被劉大夏給拿走了,之後再也沒有出現過,更是有劉大夏在正德年間將之燒燬的傳言;不過不管這些資料歷史上倒地有沒有被劉大夏燒燬,最起碼這個世界裏由於有了朱厚照這個變數他早就在傳言劉大夏燒燬圖紙之前將這些東西給重新拿回來了。

    現在大明的國力強勁,每年賦稅上千萬兩,是大明有史以來最強勁的時候,而且朱厚照自己也非常富有,完全可以拿出錢財組建足夠的艦隊,再加上也不缺少製造寶船的圖紙和技術,所以對於大明來說組建一個艦隊所需要的船隻所欠缺的只不過是建造的時間問題。

    但是水兵就不是那麼容易解決的了,大明缺少水兵,並且還記極其缺少水兵,大明建立的時候水兵何其強大,但是奈何太祖非要海禁。成祖時候七下西洋,水兵也是何其強大,但是奈何成祖之後海禁再次來襲。

    即便是朱厚照所處的現在,海禁仍舊沒有被解除,除了在內陸湖泊和河流之中有少部分用於清剿水患的內陸水兵之外,大明就沒有其他的水兵了。

    這些常年也就在黃河、長江或者各個湖泊之中航行過的水兵不管是在數量上還是在質量上都距離朱厚照所要求的差的遠了。

    所以建立一支足夠強大的水軍已經成爲了現在的大明當務之急。

    “皇上,水兵非一ri可以建成的,如果皇上不是那麼急迫的話可以從現在挑選沿海將士重新編練,如果皇上想要在兩三年之內成軍,那臣只能抽調江河湖泊之中的水兵精銳在渤海灣爲皇上編練水兵了。”

    好吧,在這件事情上朱厚照也沒有太好的辦法,只能聽從劉大夏的建議了,“那就抽調江河湖泊水兵到渤海灣編練吧,這件事情就交給兵部、交給愛卿負責了。”

    之後的三天裏,雖然劉大夏心裏輕鬆了,也不再那麼擔心戰事了,但是在朝堂之上劉大夏的危局卻還沒與接觸,三天來蒙古大軍還是一如既往的對明軍展開連綿不絕的進攻,蒙古人的意圖每一個大臣都看的很清楚,就是爲了不斷的消耗明軍的兵力,一直等到大明無兵可用自動崩潰爲止。

    他們沒有注意到三天來明軍的傷亡不斷下降這個時候,反而不斷的抓着三天兩萬的傷亡要求將劉大夏革職了,甚至就連一直在朝中死死的保護劉大夏的馬文升這個時候也默認了,這下子孝宗皇帝感覺是到了可以革職劉大夏的時候了,剛想發佈聖旨將劉大夏革職了,外面便傳來一個意外的消息。

    蒙古人停戰了,具體來說就是今天這蒙古人沒有像往常一樣發起進攻了,以前的一個月裏每一天蒙古人都是一個樣子,太陽昇起的時候準時發動進攻,但是今個好像已經快到中午了,這蒙古大軍還是沒有絲毫的動靜。

    感覺有點不正常的守城將領們便趕緊將這個消息送到了朝堂之上。

    羣臣議論紛紛,說什麼的都有,不過對於劉大夏來說這是一個好消息,由於這個意外馬文升很恰到適宜的轉移了話題,暫時讓孝宗將革職劉大夏的事情給忘了。

    不管如何,蒙古人沒有進攻是件好事,吵鬧了一天之後,晚上還是一切照舊。

    在當天晚上,由於蒙古人的暫時停戰,京城當中比往常熱鬧了一點,不過在這熱鬧的背後卻是有一個個的漩渦在生成。

    劉健府邸大門緊閉,在外面走過還以爲劉閣老府上已經都休息了呢,但是在裏面守着大門的那些個護衛才真正的知道今天晚上來到自己府上的都是什麼人,說句不客氣的話,今天晚上要是蒙古人能夠放一把火將這個府邸給燒了,明天京城就得被攻破了。

    六部尚書、五位閣老,這是大明朝除了兩人皇帝之外所有頂級重臣的聚會了。未完待續。

    ♂♂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