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一刀傾情 >第3006章
    厲秋風聽灰衣老者說話,心中暗想,樵夫是山野之人,孤陋寡聞,只是聽鄉中老人講古,並未讀過史書。他所說的女皇帝,自然是武則天無疑。我曾聽師父說過,武氏一心要篡奪大唐江山,爲此斬殺了許多忠於李唐的大臣和百姓,又任用酷吏,監察百官,一時之間朝野一片死寂,無人敢對武氏說三道四。饒是如此,武氏仍然不能心安,擔心自己登基坐殿之後,有人會趁機造反。其時有一個叫作懷義的和尚,是武氏在感業寺做尼姑時的相好,武氏入宮做了皇后之後,懷義和尚也是水漲船高,做了白馬寺的主持,暗地裏仍然與武氏私通。武氏將自己的憂慮說給懷義和尚,這個和尚給武氏出了一個主意。他主張僞造一部名爲大雲經的佛經,在大雲經之中將武氏稱爲活佛轉世,以此愚弄百姓。由官府下令各地的寺院誦讀大雲經,並且用大雲經教化百姓。如此一來,百姓以爲武氏乃是神佛降生,必定不會造反。

    武氏聽了懷義和尚的妙計,心中大喜,便將此事將給懷義和尚主持。懷義和尚一邊召集高僧名士僞造佛經,一邊下令在各地建造大雲禪院,寺中供奉的佛像便是依照武氏的面容塑造而成。沒想到武氏做了皇帝之後,雖然靠着殺戮壓制反抗武氏的官員和百姓,但是與武氏作對的人仍然不少。後來張柬之等人發動神龍政變,將武氏軟禁,助中宗李顯復位。李顯登基之後,下旨各地官府將大雲經收繳後燒燬,又毀掉了各地建造的大雲禪院。包熙棲身的這座破廟,想來就是被朝廷毀掉的一座大雲禪院的舊地。

    厲秋風思忖之際,只聽灰衣老者接着說道:“樵夫告訴包熙,官兵殺死建造大雲禪院的官吏、工匠等人之後,又將寺院毀掉,這才收兵離開。只是從此之後,這座被毀掉的寺院就鬧起鬼來。有人在寺中留宿,不是被嚇得瘋癲,便是莫名其妙地失去了蹤,本地的百姓由此知道寺中鬧鬼,無人敢靠近寺院。千百年之後,左近的鄉民兀自視這座破敗不堪的寺院爲鬼寺,誰都不敢進入寺院。自己每日在山中砍柴,雖然並未看到傳說中的惡鬼,卻也不敢靠近寺院。

    “包熙聽樵夫說完之後,想到夢中看到的情形,嚇得魂飛魄散,沒命般向山下逃去。那名樵夫不曉得出了什麼事情,只道包熙失心瘋了,在包熙身後笑罵了幾聲,便即自顧自地砍柴去了。包熙掙扎着逃到山下,這才驚魂稍定,找到官道之後,徑直趕往洛陽城。靠着冷林贈送給他的五十兩銀子,包熙在洛陽住了下來,靠着做塾師度日。其後他又數次參加科舉,可惜每次都是失望而歸。後來他想到洛陽雖然算是名城,只是這裏乃是兵家必爭之地,千百年來戰火不斷,數次被毀,想來文脈已經斷絕。若是還在洛陽居住,必定不能中舉。聽說江南形勝,刀兵不興,文脈得以保存,不如遷往江南名城,或許能有好運氣。

    “包熙打定了主意,便即離開洛陽,一路南下,先遷到南京。後來多次輾轉,身上的銀子花得乾乾淨淨,稀裏糊塗地到了蘇州。因爲囊中羞澀,只得寄居於寒山寺中。寒山寺的住持和尚出家之前也是一位文士,對讀書人禮敬有加,是以從來沒有爲難包熙。不過知客僧因爲包熙佔用了一間廂房,又沒有什麼銀錢孝敬,對他頗爲厭惡,一心想要將包熙趕出寺院。礙着住持和尚對包熙甚好,知客僧雖然不敢公然出面將包熙趕走,卻在暗中指使手下的僧人和寺院幫工對包熙侮辱斥罵,有時兩三日纔給包熙送一次飯。包熙身爲讀書人,受到這些小人的侮辱,自然心有不甘。只不過他身上沒有銀錢,已然陷入絕境,若是離開寺院,非得凍死餓死不可,只能厚着臉皮忍受這些小人的侮辱刁難,想着有朝一日中舉,再與這些小人算賬。”

    灰衣老者說到這裏,嘆了一口氣,這才接着說道:“老夫聽包熙說了他的遭遇之後,對他頗爲同情,又掏出十兩銀子贈送給他。包熙推讓了一番,這纔將銀子放入懷中,對老夫千恩萬謝,言明他日若能中舉,必定會報答老夫。老夫笑着說道,包先生見過武則天和上官婉兒,積了陰德,日後必定能夠中舉,從此高官得坐,駿馬得騎,榮華寶貴,指日可待。

    “老夫說了這幾句話,原本只是戲謔之語,沒想到包熙聽了之後,神情沮喪,不住嘆氣。老夫見他如此模樣,以爲說錯了話,正要向他道歉,卻聽包熙說道,在下科場不順,乃是命中註定之事,並非人力所能逆轉。老夫聽他如此一說,心中一怔,口中說道,願聞其詳。包熙這才告訴了老夫一件怪事,而這件怪事與這杆玉秤有極大的關聯。”

    衆人聽灰衣老者說了半個多時辰,雖然其間他提到過玉秤,卻又將話頭岔開,是以人人心中都是茫然不解。此時聽灰衣老者再次提到玉秤,衆人心中都鬆了一口氣。只聽灰衣老者說道:“原來包熙在南京寄居之時,曾經在一戶姓房的人家做西席。房家是書香門第,祖上曾經做過吏部侍郎,雖說子孫已經遠離仕途,但是家中藏書仍有數千卷。包熙在房家做西席,閒暇之時常常向主人借幾卷書來誦讀。有一日他選了一部叫作張園叢記的筆記,帶回居處翻看,無意中翻到書中一段文字,讀過之後如遭雷擊,險些昏了過去。

    “這段文字記敘了河間府一位姓餘的讀書人的奇遇。這位餘先生自幼讀書,十四歲便中了秀才,在河間府頗爲有名。其時朝廷工部尚書大人也是河間府人氏,某年回鄉省親之時,聽說餘先生的種種事蹟,以爲孺子可教,便將他請進府中說話。其時還有一位翰林院編修祝某也在河間府,尚書大人便將祝某也請入府中,打算讓餘先生和祝某相識,日後餘先生若是金榜題名,進了翰林院,祝某身爲前輩,也能對餘先生多加關照。”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