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神聖羅馬帝國 >第一百章、倒黴蛋
    受農業危機影響,歐洲各國的農民日子都不好過了。有積蓄的家庭還好,沒有積蓄的家庭就只能舉債了。

    糧食是自家種的,生活上的花銷不大,最大的一筆開銷,就是政府稅收,絕大部分地區農業稅收都不重,想辦法湊湊也就有了,實在是沒錢還可以欠着。

    部分國家還減免了稅收,或者是接受實物衝抵稅收。破產的農民只是少數,大部分人的日子還過得下去。

    如果農業危機在1873年結束,那麼這只是相當於一年農產品豐收,導致價格下跌的小插曲,還動搖不了歐洲的小農經濟。

    顯然,這是不可能的。1873年開春,大家再次滿懷熱情的投入生產中。除了部分國家和地區的糧食種植面積減少外,還有很很多地區的糧食種植面積不減反升。

    這不是農民不知道糧食價格不好,種糧的收益不高,主要是祖祖輩輩都習慣了這樣的種植方式,要是不種植糧食,他們不知道該種些什麼。

    奧地利算是削減糧食產能力度較大的國家,國有農業公司旗下的農場都被弗朗茨勒令停止重要糧食,統一改種經濟作物。

    如果是在十幾年前的話,光這一道行政命令,就可以讓奧地利度過農業危機。

    遺憾的是今非昔比,很多民衆都加入到了土地贖買中,這麼多年下來,維也納政府手中持有的國有耕地面積已經不足全國耕地面積的3%。

    爲了追求更高的收益,農業公司實際上也很少種植糧食,除了種植少量自己食用的口糧外,大都是種植經濟作物。

    這些經濟作物也不用外賣,農業公司本身就有加工廠,玩兒的是生產+加工,一體化農業。

    不光國有農業公司,很多大貴族也是這種發展模式。在利益面前,大家的學習能力都很強。

    大家都是根據市場需求,第一時間調整種植模式,相對而言這種一體化農業,受農業危機衝擊較小。

    農業部原本計劃今年糧食生產量會下跌5.2%~8.6%,結果現實非常的打臉。即便是政府已經大肆宣傳,號召民衆們削減糧食種植面積,結果春耕結束的大數據告訴他們想得太美了。

    1873年春耕,奧地利糧食種植面積僅僅只下跌了1.3%,這就是維也納政府微調的結果。

    數據未必準確,在這麼短時間內,維也納政府還做不到全面統計,這只是抽樣調查的結果。

    弗朗茨不認爲這個誤差會有多大,即便是誤差高達一倍,那也才2.6%,距離預訂目標還相差一倍以上。

    奧地利都是這種結果,別的國家可想而知。不要說減產了,弗朗茨覺得他們不增加糧食種植面積,就算是政府調控力度大了。

    農業危機還會持續下去,弗朗茨是有心裏準備的,這也是維也納政府計劃好的。

    利用農業危機衝擊歐洲各國的農業生產體系,推動各國的土地兼併運動,製造大量的破產農民。

    殖民部都做好了準備,計劃在未來十五年內,共計接受歐洲大陸移民一千萬,爲奧地利殖民地開發提供勞動力。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德意志地區想移民的早就被忽悠走了,奧地利本土也差不多是如此。

    從巔峯時期每年移民數十萬人,到了現在奧地利本土每年產生的移民就那麼四五萬,德意志聯邦每年大概還能夠提供五六千移民,歐洲其它國家地區大概會貢獻兩三萬移民。

    當然,整個歐洲大陸每年的移民不只這麼點兒,問題是這些人不可能都去奧地利的殖民地,英法荷普西都在歐洲忽悠移民。還有美洲那一幫國家,也是移民的選擇。

    每年七八萬移民,要分散奧地利那兩千多萬平方公里的殖民地上,連一朵浪花都擊不起來。

    從這方面來說,弗朗茨忽悠德意志聯邦和普魯士開闢海外殖民地,也是在和自己搶移民。

    縱觀歐洲各國,目前最有潛力成爲移民輸出大國的就剩下俄羅斯了,德意志地區的潛力已經基本上被榨乾了。

    農業危機是最佳的手段,亞歷山大二世的大開荒,確實解決了農民的土地問題。

    但是沙皇政府解放農奴時間太短,這些人沒有來得及積累財富,就遇到了農業危機。

    在抗風險能力上,這些剛剛獲得土地的俄國農民,還欠了政府一屁股債,無疑是最低的。

    土地是新開墾的,產量相對降低;俄羅斯的自然環境又不好,很多地方只能種植一季,糧食種植成本較高;受制於交通,糧食運輸困難,很難創造經濟價值。

    初步估計,1872年的農業危機,就給俄羅斯帝國製造了數萬破產農民。這麼點兒人,自然掀不起風浪,剛出來就被俄國工商業給吸收了。

    想要吸收移民,那還早着呢?只用出現了大規模破產潮,超過了俄國工業的吸收極限,纔有可能大量外流。

    要不然去俄羅斯,和俄國本土資本家們搶勞動力,那不是腦殘麼?人家可是地頭蛇,保管讓人重新學會做人。

    這項計劃可不包括奧地利本土。儘管隨着時代的發展,爲了降低生產成本,進行土地兼併是最佳的選擇,弗朗茨也不準備在本土這麼幹。

    穩定壓倒一切,在“穩定”面前,別的都要往後靠。溫水煮青蛙,潛移默化的影響纔是最佳選擇。直接讓農民破產增加移民,那是下下之策。

    放下了手中的資料,弗朗茨望着霍爾斯問道:“糧食減產計劃失敗,農業部準備怎麼應對?”

    無法減少產出,那就只能增加消耗量了。在此之前,維也納政府就有一個發展畜牧業的計劃,目前已經初具規模。

    沒有能夠發展壯大,主要原因還是市場消費能力沒有跟上去。對比後世那種人均肉食量過百千克的數據,現在奧地利僅僅只是達到了三分之一。

    不是民衆們不愛喫肉,問題是大家收入有限,根本就喫不起肉。能夠做到麪包管夠,就已經是維也納政府改革的輝煌政績。

    弗朗茨承諾的給義務教育學生加餐計劃已經實施,從農產品價格下跌後,學生們每週都增加了300克豬肉供應。

    加上550克魚肉、100克雞肉或者是鵝肉,這個攝入量已經足以滿足營養需求了。繼續增加下去,沒準奧地利就要盛產胖子了。

    人均肉食量其實也是一個謬論,通常都是被平均出來的。據弗朗茨所知,奧地利肉製品食用量最高的是水手、漁民,其次是纔是資本家、貴族。

    不是說水手和漁民更有錢,主要是海上獲得肉製品相對容易,在他們手中最廉價的可能就是魚了,很多時候主食就是魚。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