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神聖羅馬帝國 >第四十章、近東開發1.0
    毫無疑問,得到維也納政府的支持後,亞美尼亞王位落到了弗拉基米爾·亞歷山德羅維奇大公頭上。

    消息傳開後,歐洲的喫瓜羣衆們開啓了日常模式,一個個專家學者紛紛跳出來指點江山。不待大家爭議出結果來,英國政府就先急了。

    看似不起眼的亞美尼亞王位之爭,背後蘊含的政治意義,卻不能被忽視。

    亞美尼亞地處俄奧波三國之間,看過普羅柯比的戰史,就會發現拜占庭和波斯對這一地區進行了反覆爭奪。

    沙皇政府要掌握這裏,肯定不會是爲了針對奧地利,俄奧邊界線那麼長,易於進攻的地區很多,根本就不需要多此一舉。

    單純的亞美尼亞王國沒有任何價值,彈丸之地還不值得沙皇政府窺視,那麼目標是誰就不言而喻了。

    ……

    外交大臣喬治:“高加索地區太遠了,我們的影響力深入不過去,無力干涉亞美尼亞王位之爭。

    俄奧兩國在這個問題上迅速達成協議,接下來我們不得不提高警惕。除了奧地利威脅外,俄國人威脅也不能忽視。

    未來,我們在中亞和波斯地區的壓力都會大增,外交部建議適當的扶持一下法蘭西和北德意志,從背後牽制俄奧兩國。”

    沒有辦法,這是歷史遺留問題。十幾年前,英國人利用普俄戰爭的機會,支持幾個小弟從俄國人手奪取了中亞地區。

    毛熊是記仇的,無論亞歷山大三世是不是和平主義者,只要他想要做一個民衆眼中的“好沙皇”,下一個目標都是奪回中亞地區。

    俄國人重回中亞,要是英俄矛盾還不爆發,奧地利外交部就可以解散了。

    同時面對兩個大國的威脅,要是沒人分擔壓力,英國人肯定頂不住。

    無論波斯,還是中亞,任何一個地區被突破,印度都會淪爲戰場。

    俄奧不一定能夠從英國人手中奪取印度,但是因爲戰爭導致印度局勢失控,幾乎是必然會發生的。

    萬一俄奧抱着“我得不到,你也不要想好過”的心態,全力支持印度獨立,那就完犢子了。

    有美國獨立的前車之鑑在,倫敦政府不得不提高警惕,以避免最糟糕的局面發生。

    財政大臣曉治·柴爾德斯大驚失色道:“你這是在玩火,一不小心就會失控的!”

    支持法德看起來很不錯,可以從背後牽制住俄奧兩國,問題是法德肯聯合纔行。

    種種跡象表明,法國人對中歐擴張還是念念不忘,北德意志恰好擋住了法國人前進的路。

    最近這段時間可發生了不少事情,做空法郎、大傾銷、支持革命黨、法國退出自由貿易體系,這一系列的變故,讓英法關係處於反法戰爭後的歷史最冰點。

    一點兒小挫折,沒有磨滅法國人的傲氣,反而刺激了法國民族主義的勃發。

    要是中發生點兒變故,敵人在從中挑撥一下,可能不等他們發揮出作用,自己人就先打起來了。

    要是發生了這種事情,英國政府就真成笑話了。

    外交大臣喬治冷靜的分析道:“爵士,不要激動。法德矛盾沒有你想象中那麼深,遠遠沒到爆發的時候。

    只要利益足夠大,潛在的敵人也能夠先做盟友。想要法德友好,我們必須要充分利用俄奧。

    比如說:利用普俄仇恨,挑動北德反俄運動高漲;

    或者是法奧兩國在意大利地區爆發衝突、在地中海爆發衝突、在蘇伊士運河上爆發衝突……

    不一定要打起來,只要把矛盾暴露出來,讓他們能夠互相提防就夠了。”

    “對了,北歐聯邦也可以利用。第二次普俄戰爭時期,沙皇政府拿出售芬蘭做幌子,從北歐聯邦獲得貸款。

    如果不是有奧地利擔保,估計沙皇政府早就賴賬了。雙方的矛盾間隙,早就埋下了。

    我們只要……”

    利用新仇掩蓋舊恨,行不行得通,誰也無法保證。

    不過這個腦洞,還是值得推崇的。不列顛長期以來的外交政策,導致他們的敵人不是一般的多。

    如果無法壓制住舊日裏的矛盾,不列顛就是舉世皆敵。

    格萊斯頓首相打斷道:“爵士,你們外交部的計劃太異想天開了。

    不否認俄奧都是我們的威脅,但是這種威脅只是潛在意義上存在的,短期內還不會爆發。

    國際局勢千變萬化,或許今天還是盟友,明天就變成了敵人,誰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呢?”

    經過了一系列的變故,格萊斯頓發展最適合不列顛的外交政策仍然是“光榮孤立”。

    不列顛已經拿到了太多的利益,現在需要的是守天下。避免參與歐陸紛爭,以裁決者的身份出現,才能夠繼續最大化。

    倫敦政府一系列的外交操作失誤,本質上就是放棄了自己的海峽優勢,直接參與到了歐陸紛爭中。

    爲了“潛在”、“可能”的威脅,花費了太多的精力和金錢。

    歐陸平衡政策沒有問題,誰強大就打壓誰的外交政策也沒有問題。兩者加在一起,問題就爆發了。

    從第一次近東戰爭開始,英國政府的外交政策就陷入了這個怪圈,一直站在歐洲強國的對立面。

    把俄國人打壓了下去,法國人又起來了;好不容易把法國人打壓了下去,奧地利又冒出來了;現在正準備對奧地利動手。

    看似英國外交部取得了輝煌戰果,並沒有起到實質性的作用。這種打壓競爭對手的日子,還是一眼望不到頭。

    導致這種情況發生的元兇,正是不列顛的歐洲平衡政策。

    爲了維護歐陸平衡,倫敦政府沒有辦法一棍子把敵人敲死。不僅僅不能打死,甚至連打殘都不行。

    萬一不小心下手重了,英國人還要趕緊上去拉一把,免得歐洲大陸出現一家獨大的局面。

    仇恨不會因爲拉一把而消失,現在沒有爆發,不等於永遠不會爆發。

    各國統治者都是人,是人就有弱點,不要指望大家永遠保持理智。

    萬一哪天冒出一個頭腦發熱的傢伙,不管不顧直接向不列顛發起復仇之戰,英國政府苦心經營的局面,馬上就會煙消雲散。

    在這個充滿功利性的年代,只要利益足夠,任何事情都是有可能發生的。

    比如說:仇恨值拉高了,俄法奧三國統治者突然改變了主意,要先完成清場後,再進行歐陸霸權爭奪。

    或者是三國發現誰也奈何不了誰,乾脆互相背書,一起向出去找肉喫。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