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神聖羅馬帝國 >第兩百三十七章、頭疼醫頭,腳痛醫腳
    識時務是日本能夠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從明治維新開始,日本政府就在努力抱英國人的大腿,儘管約翰牛並不怎麼看出來的得上他們,沒有收他們這個送上門的小弟。

    但數十年如一日的努力,印象分總是有的。不過在國際競爭中,僅憑印象分還是不夠的,更重要的還要看機遇。

    對日本人來說,眼下無疑是最好的機會。國際局勢風雲變幻,被歐洲社會孤立的英國人現在急需盟友。

    霸主自有霸主的氣度,不列顛需要的是盟友,不是寵物,不可能什麼阿貓阿狗都收。

    原時空日本是在甲午戰爭中證明了自己的實力,才被英國人看中,成爲了遠東反俄急先鋒。

    現在也不例外,在菲律賓羣島爭奪戰中,日本表現出的實力讓英國人高看了一眼,纔有進一步接觸的機會。

    ……

    唐寧街,自從歐陸戰爭分出勝負,格萊斯頓首相就沒有睡過好覺了,整個人就像是蒼老了十歲。

    剛剛閉幕的維也納和會,更是給了不列顛致命一擊。牛逼哄哄的法蘭西帝國,現在已經被斬斷了手腳,短時間內是指望不上了。

    沒有任何意外,不列顛最擔心的德奧合併還是發生了,復興的神聖羅馬帝國成爲了新的歐陸霸主。

    並且這個霸主和以往的水貨霸主不一樣,實力實在是太雄厚了,讓挑戰們望而怯步。

    事實證明,沒有最糟糕只有更糟糕。作爲法蘭西的支持者,不列顛早早就站在了反法同盟的對立面。

    即便是最後關頭反戈一擊,那也不等於事情結束了。有海峽保護者,反法同盟自然沒有能力對他們進行清算。

    沒有直接清算,不等於就放棄報復了。在維也納和會的最後關頭,反法同盟就窮圖匕見,以奧地利爲核心的“歐陸聯盟”出現了。

    顧名思義,“歐陸聯盟”自然是歐洲大陸國家組成的聯盟。儘管不列顛也屬於歐洲,但他們是海洋國家,所以歐陸聯盟就沒他們什麼事了。

    單從字面意思,格萊斯頓也知道奧地利拉着各國組建“歐陸聯盟”是爲了搶奪話語權。

    不管願不願意接受,被排斥在外的不列顛,都喪失了在歐洲大陸的發言權。

    這還不是最糟糕的,更糟糕的是沒人規定“歐陸聯盟”只能管理歐陸事務。如果維也納政府願意,完全可以利用這個聯盟干涉國際事務。

    歐陸聯盟的實力遠超剩下國家的總和,在這個拳頭大即是真理的年代,擁有的話語權自然是無與倫比的。

    換句話說就是不列顛的霸主地位被動搖了,儘管他們還擁有世界第一的皇家海軍,但是面對“歐陸聯盟”這個怪胎,仍然沒有任何底氣。

    原本以爲只是英奧爭霸,怎奈導演拿錯了劇本,劇情變成了不列顛和“歐陸聯盟”爭霸。幸好還沒有拍攝完成,要不然不列顛就完蛋了。

    “外交部已經和俄、西、北歐聯邦等多國進行了接觸,總體來說是不容樂觀,大家對神聖羅馬帝國的信心比我們預想中要高得多。

    現在我們只能等敵人犯錯誤,再找機會分化歐陸聯盟。這個聯盟不解散,我們就永遠處在被動地位,根本就奈何不了躲在背後的神聖羅馬帝國。”

    看得出來,喬治的心情非常糟糕。作爲不列顛的外交大臣,國際局勢發展到現在這一步,榮獲“不列顛最糟外交大臣”的稱號,已經是板上釘釘了。

    政敵沒有趁機發難,不是因爲理解,更不是因爲有節操,而是沒人願意接下這個爛攤子。等一切塵埃落定,就是他滾蛋的時候。

    相比之下,內閣中的其他人境遇就要好得多。甭管國際局勢多麼惡化,不列顛還是在歐陸戰爭中撈足了好處的。

    法國人積累的財富,大都通過貿易流入了不列顛,現在的英倫三島正處於經濟最繁榮的時期。

    雖然從長遠來說,倫敦政府的糟糕決策,令不列顛陷入了尷尬境地;但是短期內國內各階層都獲了利,民衆對政府的感觀還不錯。

    事實上,喬治也是想多了。“史上最糟糕外交大臣”的稱號只會由後人送給他,眼下英國民衆根本就沒有意識到失去了什麼。

    自從用外交手段拿到法國人軍艦,鞏固了皇家海軍的霸

    主地位後,輿論抨擊外交部的聲音都小了很多。

    格萊斯頓擺了擺手:“慢慢來吧,我們不着急。神聖羅馬帝國剛剛重立,內部問題還有一大堆,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維也納政府都要忙着梳理內政,根本就顧不上我們。

    反法同盟也不是鐵板一塊,現在只是因爲法國人短時間聯合在了一起。法蘭西在維也納和會上被削弱的很慘,對各國的威脅已經大大降低。等大家感受不到法國人的威脅後,這個聯盟就該壽終正寢了。

    別看神聖羅馬帝國現在威風八面,他們折騰的越厲害,就越容易引發各國的忌憚,法蘭西就是前車之鑑。

    怕就怕他們不折騰。要是

    維也納政府一直維持現在這種國際形象,不在歐洲大陸上搞事情,那就真的麻煩了。”

    法蘭西戰敗對不列顛的衝擊也非常大,無論是民間還是政府都在分析原因。最後得出的結論,把他們自己都嚇了一跳。

    沒有辦法,法蘭西戰敗的原因套在不列顛身上同樣適用——“得罪的人太多了”。

    法國人得罪的人多,不列顛得罪的人也不少。幸好有海峽保護,要不然不列顛還存不存在,都是一個未知數。

    反思歸反思,一時半會兒倫敦政府也沒有扭轉這種局面的能力。隨着歐陸同盟的建立,已經沒有哪個歐陸國家會和他們結盟了。

    包括剛剛戰敗的法蘭西也不會例外。現在很多法國人都認爲自家戰敗是受英國人的出賣,而巴黎革命政府則是英國人扶持的傀儡。

    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也不算冤枉。法國革命黨流亡海外第一站就是倫敦,要不是英國政府的庇護,這幫傢伙早就被波拿巴王朝給咔嚓了。

    從表面上來看,如果英國政府不在最後關頭捅刀子,而是全力以赴的支持,法國人未必不能以體面的方式結束這場戰爭。

    戰敗後,很多傲氣的法國人仍然不願意承認戰敗是因爲自身實力不濟,他們迫切需要一個能夠令自己接受的藉口。

    在有心人的引導下,陰謀論就開始大行其道了。不列顛恰好滿足所有的條件,被推上了風頭浪尖。

    當然,這都是小問題。戰敗後的法蘭西已經無法入英國政府的法眼,除了嚷嚷幾句外什麼事情都幹不了。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