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神聖羅馬帝國 >第三十九章、不正常的商業貸
    每一筆鉅額貸款,都不是三言兩語能夠敲定的。除了政治利益交換外,還伴隨着一系列的風險評估和細節談判。

    商業貸款和純粹的政策性貸款是不一樣的。

    純粹的政策性貸款由政府完全兜底,銀行只是代爲放款,完全不需要考慮風險和收益;商業貸款就不一樣了,縱使有政府提供擔保,那也僅限於本金部分。

    具體收益和風險如何,還是要商業銀行自己派人去做評估。理論上來說,只要銀行認爲風險大於收益,這筆貸款就告吹了。

    從這方面來看,即便是同意維也納政府發放這筆貸款,西班牙政府最後能不能拿到貸款,仍然是一個未知數。

    當然,事情也不是不能商量。資本逐利,只要收益足夠高,風險也就不再是問題。

    沒能得到維也納政府的全力支持,還要去和銀行家們討價還價,儒尼奧爾自然是非常的失望。

    根據以往和銀行家們打交道的經驗,儒尼奧爾知道這次不出血是不行了。想起西班牙目前的財政狀況,儒尼奧爾整個人都不好了。

    “借錢難,還錢更難!”

    如果不出意外的話,這筆貸款到手後,西班牙王國就要超越美利堅聯盟國,成爲僅次於美利堅合衆國的世界第三大債務國。

    排在他們前面的自然是俄國人。這年頭能欠下鉅額債務也是一種本事,除了沙皇政府舍吾其誰?

    雖然維也納政府身上同樣也揹着鉅額債務,但神聖羅馬帝國仍然是債權國。

    如同一家企業,欠了上游原材料商的貨款,同時還有下游經銷商們的應收賬款沒有收上來。

    貨款要計入成本,應收賬款要計入利潤。利潤超過成本就是盈利,反之就是虧損。

    維也納政府雖然欠別人的錢多,但是架不住欠他們錢的人更多。綜合計算下來,仍然是債權大於債務。

    看看隔壁沙皇政府的債務就知道了,大部分都是從這裏借走的。除此之外,還有一幫小弟也是應收賬款大戶。

    沒有辦法,銀行也是需要評估風險的。

    像已經宣佈破產的歐洲各國,根本就沒有哪家商業銀行敢借錢給他們,有人擔保都不行。

    討債也是需要時間的,近乎百分百的違約率,擱誰身上也不願意幹啊!

    最後只能採取折中方案,銀行借錢給維也納政府,維也納政府再借錢給他們。

    以至於不斷減持債務的維也納政府,自身的債務不僅沒減少,反而還增加了許多。

    原本儒尼奧爾也是想獲取這種特殊貸款的。畢竟,由維也納政府接過了風險,銀行給出的貸款利息通常都會很低。

    很遺憾,這樣好事想想就行了。沒有拿出足夠的利益進行交換,維也納政府怎麼可能充當這個冤大頭?

    何況,西班牙又不是拿不出抵押品。對比那幫一窮二白的小弟,西班牙政府還是相對富裕的。

    無論是發鈔權,還是殖民地,又或者是關稅,甚至是領土,都是可以拿出來抵押的。

    維也納政府不感興趣,不等於就沒人感興趣了。在很多人心目中,這些都是優質資產。只要賣給合適的客戶,那都是能夠收穫滿滿的。

    “榨油”這種事,還是適合專業人士。在這方面銀行家們絕對是最專業的,沒有之一。

    至於違約風險,想發財哪有不擔風險的?只要維也納政府肯擔保,風險就在可控範圍之內。

    ……

    “查清楚了沒有?”

    儒尼奧爾問道。

    儘管和維也納政府就借款問題初步達成一致,但他還是沒有放棄猶太資本那一條線。

    “錢”這東西永遠不嫌多。如果可能的話,儒尼奧爾還是想要儘可能多的獲取貸款。

    畢竟,戰爭充滿了不確定性,不到最後時刻,誰也不能確定最終的開銷是多少。

    若不是實在沒有辦法,陸軍部是不可能提出招募“法蘭西僱傭兵”作戰的。軍方都對自家的兵沒有信心,儒尼奧爾就更沒信心了。

    看看菲律賓戰爭就知道了。西班牙最精銳的部隊,還擁有絕對的火力優勢,居然連一羣日本土著都搞不定。

    儘管西班牙軍隊在交換比上佔了優勢,但是對比之後法國僱傭兵的表現,那就是貨比貨得扔。

    事實上,西班牙政府軍戰鬥力不足的問題,在更要的時期就暴露了。如果深究的話,可以一路追溯到上個世紀,或者說是上上個世紀。

    只不過現在的問題更嚴重了一些。所有人都知道,西班牙陸軍必須要進行改革,可現在是戰爭時期,西班牙政府根本就不知道該如何下手。

    既然自家的軍隊不給力,那就只能靠“氪金”來彌補了。不準備點兒錢,儒尼奧爾真擔心再來一次資金不足。

    布拉德公使:“時間太過倉促,我們只是查出了他們明面上的身份。暗地裏是否和其它勢力有勾結,暫時還無法確定。

    說出來你可能不信,這些傢伙的故事,整理起來就是一本傳奇。

    如果要取個名字的話,我覺得可以叫做《猶太資本家的奮鬥》、或者是《猶太資本家的韌性》。

    根據我們查到的資料顯示:這些傢伙的前身還有一段輝煌家族史,父輩們曾主導過德意志地區最大的金融財團。

    只不過因爲太過貪婪,想要把觸手伸到政治上,在1848年維也納叛亂時期曾暗中支持過革命黨。

    事後,這些金融財團遭到了維也納政府清算。不過這些人反應足夠快,見勢頭不對,馬上就跑路了。

    人跑掉了基業卻沒了。或是毀於叛軍之手,或是被維也納政府充了公。總之,1848年之後奧地利地區猶太資本的力量,遭到了重創。

    風波過後,逃過一劫的幸運兒,憑藉提前轉移的資本,又重新東山再起。

    只不過這次他們不走運,恰好趕上了維也納政府的反腐大案。涉案猶太資本家遭到了維也納政府的重點照顧,上百人上了絞刑架,數千人被流放海外。

    事情結束後,猶太資本在奧地利金融界的力量,基本上被一掃而空,走向了衰落。

    猶太財團雖然覆滅,但總是有幾條漏網之魚。眼下和我們接觸的人,就是曾經漏網之魚的後代,現在被推到明面上成爲了話事人。

    目前只是查到和德意志地區的猶太資本有關。原本他們和奧地利猶太資本之間的聯繫就非常緊密,維也納政府的做法也損害到了他們的利益。

    在利益的驅使下,這些人一直都是最反對重建神羅的。只不過後面胳膊拗不過大腿,只能接受現實。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