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神聖羅馬帝國 >第四十四章、“創業者”VS“蛀蟲”
    沒能打亂英國人的節奏,弗朗茨沒有感到失望,這本就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如果刺激一下英國人就跟進,那就不是約翰牛了。換了海軍還差不多,陸軍裝備上再怎麼刺激,英國人都不會盲目。

    就和考試一樣。如果你是學渣,常年墊底,那麼無論第一名考九十分、還是一百分,你都不會有太大的感覺。

    反之,如果你是學霸,常年霸榜,突然有人竄到你前面去了,哪怕只是領先半分,你也會想要反超回來。

    現在的情況很明顯,英國人在陸軍上就屬於學渣,在海軍上則是學霸。

    無論弗朗茨搞得閱兵式如何震撼人心,但那都是陸軍的表現,再怎麼刺激英國政府也不會腦子一抽,要和神聖羅馬帝國來一次陸軍軍備競賽。

    不光英國人沒那想法,全世界都沒有哪個國家,有勇氣在這個時候和神聖羅馬帝國玩兒陸軍軍備競賽。

    從法蘭西衰落的那一刻開始,全球陸軍軍備就出現了斷崖式的分化。

    神聖羅馬帝國一枝獨秀,在前面遙遙領先,後面的追趕者們連身影都看不到。

    競爭對手?

    除非英國人改變國策,全力發展陸軍,或許能夠讓弗朗茨感到一絲壓力。至於其他國家嘛,有一個算一個都是渣渣。

    看排名第二的俄國人就知道了,清一色的奧械裝備,完全是神羅陸軍裝備什麼,過幾年他們就跟着裝備什麼。

    這方面沙皇政府的官僚可是非常有經驗,每次俄軍大換裝,都是趕在奧軍武器大退役的時候。

    恰好可以拿着新貨預算買入二手裝備,中間的差價就是利潤,這方面雙方是非常的有默契。

    奧軍每次武器裝備退役,都會趕在使用壽命結束前幾年,確保這些二手貨還能夠正常使用一些年頭。

    官僚們血賺,俄軍官兵們同樣也跟着受益。終於擺脫了國內的粗製濫造了,雖然都是二手貨,可是性能比國內的新貨還要靠譜啊!

    一邊是傻大黑粗、故障不斷,還有可能隨時發生炸膛的新裝備;一邊是五六成新、性能穩定、安全性高的二手裝備,這個選擇題很好做。

    在沙皇政府中,這幾乎是一個公開的祕密,除了偉大的沙皇陛下之外,其他該知道的人、不該知道的人都知道了。

    縱使有人想要戳破這層窗戶紙,可是考慮到實際情況後,最終還是果斷的選擇了放棄。

    倒不是因爲怕死,主要是出於俄軍士兵的安全考慮。要是不讓資本家、官僚玩兒倒賣遊戲,人家就要直接從生產過程中撈錢。

    經過這些人一番神操作下來,本就不怎麼的俄國軍工,最終生產出來的產品還能不能用,那就只能靠上帝保佑了。

    要知道,在倒賣運動開啓前,俄軍的炮彈很多都要現場二次打磨加工,要不然塞不進去。

    現在這種情況多好,反正俄軍全面學習奧軍,武器裝備連型號都是一樣,只要不是專業人士,明面上絕對看不出任何區別。

    縱使發現武器略顯陳舊,那也可以說最近在加強訓練,裝備磨損過大導致的。

    不管其他人信不信,反正偉大的沙皇陛下是信了。多次視察軍營,都沒有發現武器裝備存在問題。

    受此影響,最近這些年俄軍後勤部、軍工企業,都沒有少受沙皇陛下的褒獎。

    武器裝備全面國產化,儘管生產線要從神聖羅馬帝國引進,那也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

    原時空爲了這個目標,沙皇政府一直奮鬥到滅亡都沒有能夠實現。直到開掛的蘇聯上線,才實現了這個偉大的目標。

    老二都這樣了,後面的老三就更不用說了。不說差距的問題,關鍵是目前世界第三陸軍強國直接缺席了。

    沒有別的原因,就是不夠格。

    無論是沒落的西班牙陸軍,還是不列顛那支袖珍版陸軍,都和“陸軍強國”扯不上半毛錢的關係。

    如果單純從戰鬥力上看,不考慮國力、人數帶來的加成,那麼瑞士當之無愧。

    可是把瑞士列爲世界第三陸軍強國,怎麼看都讓人覺得這是一個笑話?

    踢出瑞士之後,陸軍戰鬥力不錯的就是比利時了。毫無疑問,也是同樣的問題“體量太小”,撐不起“強國”的旗幟。

    再往後貌似北歐聯邦也有點兒實力,只不過最近幾十年已經沒有亮眼的戰績表現,僅有的一次亮相還是丹麥。

    可惜運氣不好,遇到了高光時期的普魯士,敗得那是一個慘。如果北歐聯邦都是這水平,顯然和“陸軍強國”扯不上關係。

    歐洲大陸盤點完了,把目光投向海外,那就更沒法看了。

    國力略顯不錯的合衆國和聯盟國,雖然因爲相互對抗的關係,比原時空的美國大兵要強點兒,但是這個“強”也非常有限。

    不管是武器裝備,還是官兵素質,都遠遠落後於歐洲世界的平均水平。

    正在崛起的日本陸軍,雖然戰鬥意志不錯,但是武器裝備和訓練拖了後腿,軍官素質也不合格。

    “不合格”,這是弗朗茨給的評價。

    沒別的原因,武士道思想影響太深了。這種軍官主觀意識太強了,缺乏理性思考能力。

    有什麼樣的軍官,就能帶出什麼樣的兵。這樣的軍隊,在欺負弱者的時候自然沒有問題;要是遇到強敵,這種弱點就非常致命了。

    以歐陸戰爭爲例,法軍指揮官因爲一個錯誤的認知,就將幾萬法軍士兵葬送到了機... 送到了機槍口下。

    要是換了“乃木希典”那種神將,或許陣亡就不是幾萬,而是法軍還能夠剩下幾萬的問題了。

    當然了,法軍真要是那麼捨得死人,盟軍的萊茵河防線絕對撐不到援兵抵達。把戰火燒到德意志地區腹心,還是沒有問題的。

    不過要拿上百萬人命堆出一條通道來,估摸着不等戰略完成,法軍自己就先兵變了。

    縱使沒有發生兵變,前期就傷亡慘重,後面的戰爭也沒法打了。

    畢竟,不是每個國家都有無限的人口可以消耗。一場戰役就陣亡上百萬士兵,後續的戰鬥根本就沒有辦法繼續。

    這樣的軍官,其實最適合進入英軍,然後去指揮印度殖民軍。只要能夠讓印度殖民軍拼命,就可以堆死絕大部分敵人,成爲“軍神”不是夢。

    細數了一番過後,就會發現:能打數量不夠;數量夠的戰鬥力又不夠;兼顧數量和戰鬥力的不僅沒錢,指揮體系也存在着隱患。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