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明朝狠人 >第四百二十一章 異想天開的計劃
    “是!”早已躍躍欲試的李國助乾淨利落地向郭致遠敬了一個軍禮,轉身大喝道:“自新軍,全體集合!列隊!……向左看齊!立正!向左轉!保持隊型,正步走,下船!……”

    看着雄赳赳氣昂昂走下戰艦的自新軍,光海君的臉色就更加難看了,壬辰倭亂之後他深感朝鮮的懦弱,所以花大力氣打造自己的王室衛隊,王室衛隊的訓練和裝備都完全是仿照當初入朝幫朝鮮對抗倭軍的明軍的要求搞的,自以爲也算得上精銳之師了,可和郭致遠手下的自新軍一比那就真是雲泥之別了,裝備什麼的且不說,就只自新軍身上的那股肅殺之氣就不是從沒有上過戰場的朝鮮王室衛隊所能有的!

    李國助一點也沒有當客軍的自覺,大手一揮,下船後的自新軍自動分成兩列,老實不客氣地排在了朝鮮王室衛隊的前面,這樣喧賓奪主的舉動讓光海君和在場的朝鮮大臣們臉色都黑了下來!

    郭致遠在最後才走下船,完全忽略了朝鮮君臣難看的臉色,施施然地朝光海君拱手行禮道:“見過光海君,郭某不請自來,希望光海君不要怪我這個不速之客不懂禮數……”

    光海君強顏歡笑道:“哪裏,哪裏,久仰郭大人大名,今日一見,果然名不虛傳……”

    一番尬聊之後,光海君就主動邀請道:“郭大人遠道而來,想必也十分辛苦了,本王在宮內略備薄宴,請郭大人賞光……”

    像這種宮廷酒宴其實蠻無聊的,坐在那裏一動不能動,還得端着身子不能左顧右盼,否則就失了禮儀,不過郭致遠顯然沒有這樣的顧忌,他直接來個懶洋洋的“致遠躺”,用手撐頭,饒有趣味地欣賞着美麗的朝鮮舞姬曼妙的舞姿。讓在場作陪的那些朝鮮大臣臉都一臉黑線,惱怒地望着他,這哪裏像是來自向來注重禮儀的大明的大臣,簡直就是個無賴嘛!

    光海君皺了皺眉頭,倒是沒有發作,主動端起酒杯向郭致遠敬酒,郭致遠依舊是懶洋洋地舉了舉酒杯算是回禮,光海君強壓心中的不悅,試探道:“郭大人帶着如此多的艦船和屬下遠洋而來,不知意欲何爲啊?……”

    戲肉來了!在場作陪的那些朝鮮大臣立刻把目光都集中到了郭致遠身上,這個問題同樣也是他們十分關心的。

    郭致遠懶洋洋地伸了個懶腰,終於坐直了身體,漫不經心地道:“想必你們也知道,我大明如今和後金交惡,大戰在即,郭某不才,也想幫朝廷出出力,所以想跟貴國借個道,去抄建奴的後路……”

    光海君和大臣們都驚呆了,這個郭致遠還真是敢想敢做啊,這麼遠跑來抄後金的後路,能不能成功且不說,只是能想出這樣異想天開的計劃就足以看出此人有多大膽了!

    不過同樣是震驚,光海君和大臣們的反應卻又各不相同,大臣們的反應大都是振奮,他們中大多數人還是心向大明的,不說壬辰倭亂時朝鮮是完全依靠明朝軍隊才能打敗日本侵略軍保住自己的國家,就是在李氏主政朝鮮之前,朝鮮也一直深受華夏漢文化的影響,朝鮮的士大夫們都視華夏爲自己的宗主國,從文化到衣着習俗都一直在拼力模仿着華夏,對華夏的認同感是非常強的,所以纔會把自己的都城也取名叫“漢陽”(後改爲“漢城”,一直到2005年才改名爲“首爾”,當時韓國還特別就改名事宜通知了中國),由此可以看出華夏文化在朝鮮的影響力之大。

    所以朝鮮的士大夫階層都是非常希望大明能打贏和後金這一戰的,就連之前對郭致遠的惡感也大大減輕,覺得郭致遠雖然有點狂放不羈不懂禮儀,但還是有忠君愛國之心的,之前的失儀舉動也變成了性情中人的率性之舉。

    光海君卻是眉頭皺得更緊了,按說在壬辰倭亂時明朝派大軍幫朝鮮打敗日本侵略軍保住了朝鮮,也保住了李氏在朝鮮的地位,他應該是心懷感激的,但是在他繼位的問題上明朝卻是狠狠地打了他的臉,因爲光海君是前代朝鮮國主宣祖的庶二子,而明朝向來是以立嫡立長爲選取皇位繼承人的不二標準,連萬曆皇帝想立自己喜愛的福王爲太子都遭到文臣集團的死命反對,萬曆皇帝爲此和文臣集團博弈多年,最後還是不得不立長子朱常洛爲太子,又怎麼可能支持朝鮮立不是長子的光海君爲朝鮮國王呢?

    萬曆二十三年,宣祖冊封光海君爲世子,並上表明朝請求批准。明朝答覆:"繼統大義,長幼定分,不宜僭差",遂不許。光海君由是對明朝暗有怨言。萬曆二十四年、三十三年,朝鮮再次上表請求易儲,其時明朝也正爲立儲的事情鬧得雞飛狗跳,遂均不許。萬曆三十六年,宣祖病逝。事實上的世子光海君嗣位,並上表明朝,自稱權署國事,請求冊封。萬曆皇帝惡其專擅,不予理睬。

    明朝多次以非長子爲由拒封光海君,這在朝鮮歷史上可以說是史無前例的,令光海君顏面盡失。即便是光海君事實繼位後,大明仍拒絕冊封光海君爲朝鮮王。最後朝鮮只能謊稱宣祖長子臨海君患有精神疾病,自願讓位於光海君,大明於是派遣了兩名使臣親自前往漢陽求證,朝鮮使用大量白銀賄賂了使臣,才終使大明同意冊封。

    任誰被這樣連番打臉都會極度不爽了,所以光海君視此事爲奇恥大辱,對大明朝廷怨恨在心,此次大明和後金交戰,他是不願意摻和的,最後迫於大明朝廷的壓力和朝臣們的極力勸諫,纔不得不派了13000人蔘戰,但實際上也是出工不出力。

    更主要的是光海君和朝中大臣的看法不同,他並不看好大明和後金這一戰能贏,時刻關注着大明國內情況的他知道如今的大明已經不是當初那個強盛的大明瞭,正在走向衰弱,而後金卻正在強勢崛起,這就好比一個已經垂垂老矣的老人和一個正快速長大的少年打架,這結果還真是不讓他樂觀!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