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首輔家的長孫媳 >第一卷 第126章 寬籍與否
    丁氏收到春歸的帖子,上面寫着請她一聚共討瓶花之藝,她便沒有再帶上申氏,這日如約到了州衙,春歸果然是請她一齊去園子裏折枝,恰經昨夜一場暴雨後,此日有微風吹拂,故而擇一佳木籠置的樹蔭,只置榻案,先是品茗清賞各自瓶供,一番靜坐息神,使得身心愉悅,全然不受暑氣所擾。

    而後再交流一番有關插貯、滋養、護瓶之事,諸如春歸說多用的是桑園水,初入甕時用燒熱的煤土一塊投入,於是水便經年不壞,不獨是養花,也可以用來烹茶;丁氏因在京城生活過一段時間,便稱西山碧雲寺、裂帛湖、龍玉堂的水都可以用,一旦進入高梁橋後,水質便轉爲污濁,不堪取用了。

    兩人皆認爲瓶水須經風日,尤其忌諱用苦水,最好是貯藏一些梅雨季節的雨水。

    這番品談下來各自都覺更加投契,雖說有年歲的差別,情性卻沒有成爲隔閡。

    丁氏今日也閉口不談有關仕途利害的事,她從春歸略略一提的口風,已是知道已經向家主傳達了李濟的意願,那麼接下來的事態自然不是女眷能夠干預了,也大無必要交涉。更不說丁氏也確然沒有爲李家的興旺廢力勞神的念頭,無非做爲本份之內而已。

    這一次的面會,言談比前兩次更加交心:“阿顧當日在普善寺前揭發那鄭三恃強逼迫的霸行,不管那些冠冕堂皇的人怎麼說,我是真心感佩阿顧的勇毅,可那時只以爲你命運多舛,性情又剛烈,受這許多苦處應當會悶愁多戾氣,怕是不易交近的,怎知經這幾回來往,卻是這樣一個通透豁達的人兒,也真該你有此時來運轉的命道,沈夫人雖是大公子的繼母,且有個心機深沉身在高位的姐姐,但她自身的性情卻率真單純,不是個刁鑽的婆母,大公子的才品也是衆口稱讚的,阿顧今後必定順心如意。”

    春歸今日請丁氏來,也是爲了那份同情想要和她私交,儘自己之力給予些許寬慰罷了,所以趁機道:“我實在是個疏闊的性子,這也是先父把我自幼養成,先父雖是男子,卻深知如今世道禮法下,女子多被拘束生活不易,自幼便教導我,只要心性放得端正,不做卑劣醜惡的事,大不必在意人言和所謂的聲名,心胸開朗,怡情養性,懂得苦中作樂自己慰籍自己,把萬事都看淡幾分,就能體會到澹泊的妙趣,其實不是利於世人,益更利於自身。”

    丁氏直到告辭時還在車上回味春歸這番話,到家又直接歪在了榻上,直到晚間都不飲不食,她的乳母看在眼中實在憂慮,又不知自家太太怎麼去了一趟州衙後,回來竟像心灰意冷萬念俱灰,把隨行的婢女盤問了半日也不得要領,好在丁氏到底自己好轉過來,她像孩提時,依偎進乳母的懷裏。

    “我想我若換成了阿顧,面臨着走投無路的絕境時應當是沒有她豁出去的勇氣,這些年來我幾乎是生活在一場妄境裏,其實想了想,我又哪裏算得上最悽慘無助的人呢?這世道生存不易豈獨女子?我們至少衣食無憂不受疾患之苦,只要拋開那點對情愛的執念,日子也並不是全然沒有意趣,虧我醉心瓶花多年,也沒有參透這怡情養性的益處,世間多少事物不能寄情?人心本就是頂頂靠不住的,我卻把他妄執了這樣久。”

    乳母不知是不是該松這口氣,她也像過去一樣,一下下地安撫丁氏的脊樑:“太太能想開就好,只要收起那多不該有的心思,就算和老爺一直這樣形同陌路,老奴看來大哥兒大姐兒對太太也是孝敬孺慕的,日後定能成爲太太的依託,跟自己親生的骨肉沒啥差別。”

    “他們確然都是好孩子。”丁氏頷首:“稚子的心地原本就是最純善的,我怎麼對待他們,他們就會怎麼對待我,那件事是我任性胡鬧了,沒有爲兩個孩子着想,要若曝揚開去,大姐兒雖不是我生的,卻是我教養在膝下,必定會因爲我的行爲蒙辱。”

    乳母這才放心:“太太既然想通透了,也不用再去尋莫問道長求卜了吧?”

    “去還是要去的。”丁氏垂下眼睫:“到底還該知道他的安危。”

    次日便告了李濟要往松果山再度卜問的事,這回卻也讓申氏隨同,自然又帶上了金媽媽。

    莫問這邊已經得到春歸的報訊,和上回王久貴家的案件一樣,全然參不透春歸哪來的把握讓他使用那番說辭,不過莫問的好處就是竟管好奇得抓心搔肺,在外人面前尚能維持高深莫測的架勢,他一番觀測氣色,當金媽媽說出一字來,這回甚至沒有拆字解意,光把那眉眼冷淡下來:“既然心知令郎去處安危,又何必再來測問。”

    莫說僕婦神色悚畏,就連申氏也是心頭震異。

    &nb

    sp;她不是儒生,和此時絕大多數婦孺一樣,對於鬼神佛道之說心存敬畏,不過因爲莫問並不在正統道觀修行,申氏只是風聞他的神通,心中實在半信半疑,尤其是上回陪隨丁氏前來,卻被莫問乾脆利落推拒測算後,申氏幾疑這年紀輕輕的小道是名不符實。在她看來王久貴一介商賈能有多少見識?指不定是被市井上那套裝神弄鬼的手段給糊弄了,又興許是趙州尊早就安插了眼線察探得知那白氏死得蹊蹺,爲了爭取王久貴的供述,授意長子長媳一番行爲,於是顧娘子才利用莫問是道士的身份,先取得王久貴的信任。

    可申氏卻對自己治家的本事極爲自信,涉及正妻紅杏出牆的醜聞,除了少數幾個知情者,她不信醜聞已經敗露,更不可能被趙州尊察實偃青的去向和安危。

    然而莫問卻能一語測斷,直言金家的明知兒子行蹤,話說得如此篤定,若非真有神通卜算準確,何至於此?

    申氏心中意念大動,根本便不關注丁氏在聽聞莫問道長的測斷後是否明白那暗隱的意味,她趕忙起身向莫問施禮,極其誠肅地懇求卜算李濟的前程安危。

    當得到一句“劫難正迫眉睫”的斷辭,申氏幾乎是搖搖欲墜。

    原來就在昨日春歸邀請丁氏聚談時,蘭庭也主動去見李濟,“轉達”了趙州尊的意思,那就是根本不會將李濟納入羽翼,對於前程興旺毫無擔保,似乎也根本就不在意李濟手中那些關於施良行的把柄。這自然讓李濟恐慌無措,更加擔憂趙江城已經有了挫敗施黨的勝算,論來他並不算施良行的心腹,只是因爲長官、屬職這層關係成爲天然的陣營,當然他若再廢心鑽營些年,也許能夠成爲施良行的心腹進而飛黃騰達。

    不過前提是施良行不能在此時就敗下陣來!

    李濟真切感覺到了危機,他不知袁閣老能否力保施良行,但能夠肯定的是施良行爲了自保脫罪會尋替罪羊,有誰比既非心腹又確然落下實惠,分取了贓款的自己更加合適?

    這就是李濟爲何急着見風使舵的原因,但他萬萬想不到趙江城竟然完全不按套路出牌,矢口拒絕了將他納爲黨從藉機擴充人勢,李濟這下子就真的成了雙方都能捨棄的棋子,很有可能比施良行還要罪重。

    申氏和李濟心心相印,自然是榮辱共擔,且她的父兄又都是李濟的謀主,眼下的險情申氏一清二楚,當聽大凶的斷辭,又怎能不膽顫心驚。

    這下子乾脆膝跪施以大禮,更加誠心的懇求解厄之法。

    “世間劫禍多因貪婪求全的妄想,也即解厄先需戒貪。”莫問全然是按春歸的授意簡單明瞭應對,之後便起身送客。

    其實如申氏一般對鬼神佛道心存敬畏的人,自該懂得因果孽報的道理,否則那些作惡多端的人豈不是皆能通過禮敬神佛而不受懲治?莫問的告誡對於申氏而言自然沒有多麼醍醐灌頂的效果,只不過讓她徹底打消了心中那點子饒幸,回去後不僅自己對李濟多有規勸,也說服了父兄和她一齊建議。

    ——既然已經是和施良行同流合污,還是打消換一株大樹繼續乘涼的盤算罷,李濟此時並非沒有退路,只要坦誠供述施良行諸多貪贓索賄的罪行,至少能夠爭取從寬,不被徹底貶斥永不復用,甚至淪爲罪囚。

    就算李濟今後的仕途必多艱難了,應當無望高官厚祿,但至少不會牽連宗族以及子女,丁氏是實權之家,李門宗族看在李濟還有這樣一門有力的姻親份上,族老也不會因爲李濟仕途受挫就捨棄厭絕,無論是大丁氏所出的嫡長子,還是申氏所出的兩個庶子,只要好學上進取得功名,宗族仍然會扶持栽培,像他們這樣的世家,積累多代的人脈對於子侄而言自然是極大的助力,李濟一系遠遠不到一蹶不振的境地。

    諸如此類的取捨,其實丁氏比申氏更加心知肚明,同知已爲五品,就算李濟不能再進一步,只要沒有因爲施良行連坐而判流囚之罰,局面其實也不算太差,那麼這門聯姻就不會被丁家捨棄。只要姻親的情誼還在,丁氏的境遇也不會比如今更加惡劣,但她看得清楚,卻不願爲了李濟多廢脣舌,橫豎這些利害關係自有申氏以及她的父兄爲他打算。

    而丁氏當然也能從莫問的測斷以及金媽媽的神色中回味,判斷出偃青“不知所蹤”的根源,她看着一臉蒼白幾乎不敢擡頭的僕婦,也只是輕輕笑出一聲:“媽媽得了道長的測斷,今後也能徹底安心了,我也總不枉你們一家老僕這些年來的忠懇效力。”

    她被乳母摻扶着登上車去,再也沒看金媽媽一眼。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