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大魏能臣 >1144.第1144章 二百一十二章耕作之事,豈是容易!
    品書網 .

    “隆!--隆!隆!”

    “駕!--噠!噠!”

    …………………

    黎明時分,東方泛白,隨着一陣隆隆的巨響,許昌城門緩緩的打開了,而後涌出無數人影,有坐騎駿馬、威風凜凜的武將,有乘坐牛車、高冠額帶的官,還有騎着小毛驢、帶着青衣童子的風雅名士……前後相連,絡繹不絕!

    衆多的層人物出行,把守城官兵嚇了一跳,以爲朝廷出現驚天變動,大家都出去逃難呢,後來才探聽明白了,武百官不是去逃難,而是前往爭鳴學府,觀看一場馬球大賽的!

    漢代娛樂項目不少,賽馬、鬥牛、鬥雞、鬥鵪鶉……大家全都玩過了,卻從沒見過打馬球,在好心的驅使下,都想去開開眼界呢!

    何況這場大賽發起者,正是權傾朝野的蕭逸,武官員、士族門閥誰敢不給面子,故而接到請柬之後,立刻準備出行事宜,還都起了一個大早兒,生怕遲到惹怒了大司馬!

    還有兩個重要原因,讓武官員非來不可,一則:他們家族的少年子弟,大都在爭鳴學府裏面,不少人還報名參加了馬球大賽,身爲父兄自然要來觀看,順便給孩子們吶喊助威!

    一些頭腦精明的官員,把家族待嫁的女孩,也都帶來觀看賽了,學府之俊傑無數,若能挑幾個乘龍快婿,那再好不過了!

    二則:爭鳴學府是一隻‘吞金獸’,每年消耗的錢糧、物資,足夠供養幾萬大軍了,朝廷最爲困難的時候,武官員都發不出俸祿了,也沒敢剋扣學府一分錢糧!

    無數的物資投進去,總得見到一些回報吧,武官員也想看一看,學府取得了什麼成果,如果收不抵支的話,以後再想調撥錢糧,可沒那麼容易了!

    出行的隊伍雖多,順序卻一點不亂,高貴者在前,卑賤者在後,誰也不敢隨便僭越,而走在最前面的隊伍,正是丞相府的‘虎豹騎’,簇擁着一輛七寶華車,裏面坐的不是曹操,而是兩位公子曹熊、曹衝!

    自從進爵魏公之後,曹操的權勢更大了,事務也變得更多了,每天起五更、爬半夜,處理堆積如山的奏摺,身體弄的疲憊不堪,那有精力看馬球賽呢,又不好駁了蕭逸面子,故而讓五子曹熊代替前往!

    相府四位嫡公子,曹熊的年紀最小、個人勢力也最弱,一直生活在幾位哥哥光環下,屬於被忽略的存在呢,不過嗎,他與蕭逸的關係最好了,小時候坐在蕭逸肩膀,還放過一泡童子尿呢!

    曹衝聰明伶俐,有過目不忘之能,故而深受父親的寵愛,家庭地位不在幾位嫡公子之下,連他的個人學習,也是曹操在親自教導呢,因此有人暗暗的猜測,曹操真正屬意的繼承人,是這位八歲的小神童!

    不過嗎,曹衝有聰慧的頭腦,卻沒有強壯的身體,因爲小產-先天不足,他一向的體弱多病,也無法學習武藝,吃了無數補藥都不濟事,恐怕難以長大成人呢!

    這次前往爭鳴學府,觀看馬球大賽的同時,也想請神醫-華佗出手,給曹衝調理一下身體,無論是治理國家,還是征戰沙場,都需要一副好的身體,否則只能做旁觀者了!

    龐大的隊伍一路向東,在距離學府三裏左右,被一塊大石碑攔住了,石碑高有一丈八尺,是整塊漢白玉雕刻的,面有一行大字:學府重地、不得喧譁,官落轎、武將下馬!

    按照古制,在一些特殊的地方,都有這種警示石碑,以示對權利、化的尊重,如距離皇宮三百步下馬,距離相府二百四十步下馬……而爭鳴學府的規定:三裏之外,一律下馬!

    看到石碑之後,武百官自願自覺的,或是下馬,或是下車,連曹熊、曹衝也下了馬車,攜手向學府大門走去,在化傳承面前,縱然是帝王將相,也得乖乖的低下頭顱!

    只有幾名白髮老儒,依舊騎在小毛驢,大搖大擺的向前進發,他們在世俗沒有官職,可是在學術世界之,卻都有極高威望,故而享受這種特權!

    “刷!刷!-這塊田地收割乾淨了,快點稱一下粟米重量,而後統計平均數字!”

    “今年的雨水太多了,莊家生長受到了影響,咱們應該修一條排水溝,以前只重防旱,卻忘記防澇了!”

    …………………………

    通往學府的道路兩邊,盡是整齊的粟米田地,在秋風的吹拂之下,穗子已經變成金黃色了,不少頭戴斗笠、身穿布衣的農家學子,正在辛勤收割着,並稱重每一塊田地產量!

    課堂只教理論,實踐纔出真知,凡是爭鳴學府的學子,必須做到知行合一,儒家、法家要遊歷天下,瞭解百姓疾苦,道家、佛家要勸慰百姓,讓他們棄惡從善,墨家發明各種工具,兵家陣殺敵報國……農家則是種好田地,讓百姓們喫飽肚子,看似最爲簡單、其實最是艱難!

    華夏雖是農耕民族,可是千百年以來,百姓們幾乎沒喫飽過,一直處於半飢餓狀態,如果碰災荒之年,不是活活餓死,是揭竿而起,多少偉大的王朝,都是被饑民們推翻的,而百姓們捱餓的原因,不是懶惰、也不是蠢笨,而是糧食產量太低了!

    古代生產技術落後,基本是刀耕火種、靠天喫飯,是把荒草燒成灰做肥料,挖坑埋下糧食種子,而後盼着老天爺下雨吧,如果風調雨順,能多收穫一些糧食,如果碰到了災害,糧食會欠收、或者絕收!

    《史記》記載:西門豹引漳水灌鄴,以富魏河東之地,畝產糧食兩石半,天下謂之膏腴之地,諸侯無不陳兵於側,而欲奪爲己有之!

    兩石半也三百斤,等脫去外殼之後,剩下二百斤不錯了,這麼可憐的糧食產量,還讓諸侯們眼紅不已,不惜發動大規模戰爭,用屍山血河換取呢,其他貧瘠之地的糧產量,也可想而知了!

    漢代耕種技術進步,出現了隴作發、翻耕法、耒耜、牛耕、鐵犁……糧食產量有所升,平均畝產三石糧食,大約三百六十斤左右!

    農民辛苦打出的糧食,給國家交了賦稅,給地主交了租子,又能剩下多少呢,好年景半飢半飽,壞年景餓殍遍地,自從桓、靈二帝以來,漢家人口急劇減少,餓死的遠戰死的多呢!

    “敢問幾位小兄弟,田地可是你們耕種的,看着沉甸甸的穗子,想來收成一定佳,不知用了什麼辦法?”

    隊伍走出一名年人,生的方面大耳、膚色黝黑,還穿着破舊的官服,正是相府令史-梁習,專門負責屯田事務,對於糧食最爲關心了!

    周圍的官員也豎起耳朵,聽說學府的農家學子,遊歷四方尋求良種,播撒腐物改良土壤……還發明瞭不少新型農具,揚言要‘官私倉廩皆滿,再無飢謹之苦’,不知是不是吹牛?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