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大魏能臣 >第1352章 南北議和,罷兵停戰(下)
    “江東軍元氣大傷,三五年內難有作爲,劉備正調兵遣將,準備與百越部落交戰,恐怕也要費一番功夫,汝等只要齊心合力,可保襄陽穩如泰山”

    “請大都督放心,我等一定齊心合力、保境安民,不讓孫、劉二賊推進一步,若是城池有失,願意提頭來見”

    “如此甚好,待我回到許昌城,一定向丞相大人爲爾等請功加官進爵,封妻廕子”

    南北議和成功,大軍即將回朝,可荊州北部幾郡城池,也需要有人來鎮守,蕭逸反覆斟酌之後:

    任命文聘爲襄陽太守、蔡瑁爲南陽太守、張允爲章陵太守,總管三郡的軍政大權,又以蒯良、蒯越爲別駕,共同處理三郡事物

    命令下達後,五個人感激涕零、準備走馬上任了,可軍中其餘將領,對這件事卻頗有異議呢

    他們私下勸諫蕭逸,襄陽、南陽、章陵三郡之地,乃是將士們浴血廝殺、萬死千生換來的,更是防守孫、劉兩方的橋頭堡,戰略位置極爲重要,應派心腹大將鎮守纔是。

    蔡瑁、張允人品低劣,典型的牆頭草隨風倒,蒯良、蒯越與劉備是舊識,還幫他奪取過襄陽城,文聘當初引薦黃蓋使者,也有勾結外敵的嫌疑,這幾個人怎麼能重用呢

    退一步說,就算爲了安撫荊州人心,才重用幾位降將、降臣,也該留下心腹之人,與他們一起坐鎮襄陽城,日夜的加以監視,如此才能萬無一失

    對於部下的勸諫,蕭逸只是微微一笑,卻沒有改變任命,正所謂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自己敢重用幾位降將、降臣,既有重用的道理,也有制約的辦法。

    荊州本是太平世界,卻被曹、劉、孫三家瓜分,而連番的血戰下來,城池殘破不堪,百姓人心惶惶,故而對幾家外來勢力,都抱着一種濃濃敵意

    這種情況下,只有重用幾名降、降臣,以荊人治荊土,以荊土養荊兵,才能迅速的安穩人心,保證北部三郡平安無事。

    牆頭草,隨風倒怕什麼,只要曹營穩住中原、勢力如日中天,再賞賜一點小富貴,蔡瑁、張允就會死心塌地賣力的。

    與劉備有舊算什麼,亂世諸侯爭霸,兄弟各爲其主的不少,還不是刀兵相見嗎,只要重用蒯良、蒯越兄弟,他們絕不會反叛的

    文聘寒門出身,一直在坐冷板凳,蕭逸對他提拔重用,是有知遇之恩,早就死心塌地報效了

    漢高祖劉邦無賴出身,文治武功那樣也不行,唯一優點就是會用人,用蕭何之智、張良之謀、用韓信之勇這纔打敗了霸王項羽,開創了大漢幾百年基業

    蕭逸要做天下共主,也得學會用人才,不但用君子、還要用小人,因爲君子如水,小人有油,唯有二者兼備之,才能做出一頓大餐

    果然的,蔡瑁、張允等人聽說之後,紛紛跑到蕭逸面前,幾乎是摩頂跪拜感謝了,文聘還嚎啕大哭一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大司馬也”

    蔡瑁、張允、蒯家兄弟商議之後,把三家嫡系子弟數十人,送到了蕭逸的身邊,一是作爲人質,以示三家的耿耿忠心

    二是藉着這個機會,讓子弟們前往許昌城,爭取都謀個一官半職,多多結交朝廷權貴,進而擴大三家的影響力

    “大司馬功德無量,一路平安無事”

    “大司馬菩薩心腸,襄陽百姓永感大恩大德”

    十二月初七,大軍正式北歸了,爲了不打擾百姓生活,蕭逸決定深夜拔營,玄甲軍、陷陣營、丹陽兵、掘子軍依次出北門而行,途中不出任何聲響。

    沒想消息還是走漏了,寒冬臘月的深夜中,襄陽百姓們扶老攜幼,帶着菜餚、肉脯、雞蛋來到城門口,爲北歸的隊伍送行,對蕭逸更是叩拜不止

    這就是人心換人心了,蕭逸對襄陽城百姓有恩,百姓們自然感恩戴德了,不客氣的說,就算蔡瑁、張允、蒯家兄弟有小心思,百姓們也絕不會答應、荊州將士也不會答應。

    古人云:得人心者得天下,如今四方人心漸歸蕭氏,這天下共主的寶座,也就遙遙可期了。

    大軍從襄陽城出發,進入南陽郡境內,準備經過蔡陽、新野、宛城一路向許昌而去,而在大軍行進途中,蕭逸領着狼家兄弟,以及數百名騎兵,偷偷的離開了隊伍

    君不見,

    沙場殘陽紅似血,

    白骨千里露荒野,

    遙望何處爲戰場

    亂雲衰草帶斜陽,

    黃沙散漫風蕭索,

    孤村無人空戰火,

    南陽郡地處南北要衝,本是有名的富庶之地,可蕭逸沿途看到的,卻是白骨累累、野獸橫行,到處都是荒廢的田園,偶爾見到一些百姓,也是面黃肌瘦、毫無生氣。

    尤其經過宛城之時,原本聞名遐邇的巨邑,已經化成一片廢墟了,荒野中的墳頭一眼望不到邊,既有當地百姓的、也有戰死將士的,讓人看了肝腸寸斷

    荊州最鼎盛時期,在籍人口超過了兩萬百,僅次於天下第一的冀州,可是一年多的戰亂中,三方勢力反覆角逐,加上水災、蟲災、瘟疫荊州百姓死走逃亡,人口銳減了三分之一以上

    這也是蕭逸與孫、劉議和的原因之一,再要是混戰廝殺下去,不光是軍隊死傷慘重,百姓們也受不了了,還是給漢家保留幾分元氣吧。

    當然了,蕭逸離開大隊而行,不是悲傷感懷的,而是要濟世救民,隊伍一路向東南馳騁,大半天后到了目的地臥龍崗

    臥龍崗南瀕白水、北障紫峯,遙連嵩嶽、曲折迴旋,其勢猶如臥龍一般,不過此處景色雖美,卻不爲世人所知,直到諸葛孔明崛起之後,才漸漸的有了名氣。

    另外嗎,臥龍崗位置偏僻,受戰亂的影響比較小,當初劉備席捲百姓之時,也特意避開了這裏,故而臥龍崗的農夫們,仍過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安靜生活

    騎兵隊伍一路疾行,很快來

    到了高崗深處,見到一座精緻的茅廬,是用白木、青竹、茅草搭建成的,外面還挖有溝渠、搭有水車、堆着磨盤,不用任何的人力,自行轉動個不停呢

    廬前一座黑漆木門,上裝青銅獸獸,顯的古樸大方,上面有一塊木匾:臥龍草廬,正是諸葛亮躬耕隱居之地

    “山野草民諸葛鈞見過將軍大人,不知踏足草廬之前,可有何事吩咐嗎,草民一定盡心竭力,還望不要濫殺無辜”

    草廬木門打開了,涌出十幾名村民,手中都提着農具呢,爲首一名年輕人,中等身材、五官精緻,就是神色有點慌張,正是諸葛亮之弟諸葛鈞。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