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閒唐 >113.第 113 章
    李元嬰翹首以盼等待新小夥伴加入, 沒等幾天,張柬之就補缺進了國子監, 進的是太學, 專收低階官員子弟或格外優秀的寒門子弟。

    經孔穎達把他的文章往上一送, 張柬之這個人算是在李二陛下那邊掛了個號, 雖說能不能出頭最後還是要靠他自己,但若是他能冒頭, 往後的前程就比別人的要遠大。

    李元嬰沒琢磨這麼多,他只想結交新朋友。一聽說人進來了,李元嬰馬上溜達去找人。

    乍一見, 李元嬰覺得這人平平無奇, 長相併沒有多突出, 身量也不算格外高大。好在李元嬰現在不以貌取人啦,上去便熱情地邀張柬之坐下一塊喫飯, 問他那福手福足的事。

    張柬之本來不曉得李元嬰爲什麼找上自己, 聽李元嬰起了話頭他才明白過來。弄清楚李元嬰的身份和來意之後,張柬之自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不是因爲李元嬰出身皇室、尊貴非凡,而是因爲李元嬰是個值得結交的朋友,不管是開設圖書館還是別的事, 都有趣得很!

    張柬之也是個有趣的人,他和李元嬰的急脾氣不一樣, 他說話不慢不緊, 喫飯喝水也不慢不緊, 整個人都慢騰騰的,但是說的話、做的事都很勾人,李元嬰時常被他吊得抓耳撓腮。

    沒過幾天,張柬之就融入到李元嬰的小夥伴圈子裏面,和每個人都處得挺不錯。

    國子監這邊風平浪靜,外頭卻不怎麼平靜。李淳風把印刷《文成和親》這本新書的任務安排下去,很快將成品轉交給戴亭那邊去安排。

    戴亭按照李元嬰的吩咐將新書送到每一個該送的人手裏,反響不一,有的人感慨和親不易,有的人想去吐蕃玩玩,有的人則對這種粗淺的行文不屑一顧。隨着《文成和親》流傳開,粗淺的好處也顯出來了,這書上至八十歲的老嫗、下旨三歲小孩都能看得懂,一時之間幾乎人人都在談論此事。

    李二陛下那邊也選好了第一個領頭去吐蕃的皇室代表:吳王李恪。

    太子李承乾自然不能隨意遠行,太子往下數就是李恪。對這個三兒子,李二陛下不算特別上心,但也還算滿意,既然想把宗室子弟扔出去鍛鍊鍛鍊,領頭的人自然得選壓得住他們的,算算李恪也二十三四歲了,放出去走一遭正適合。

    李二陛下有了決定,立即下令叫李恪回來,到時正好可以帶着人到吐蕃走一圈。這兩年的茶稅收上來後,百官都對往吐蕃這些地方賣茶的事不牴觸了,因爲李元嬰交上來的不僅有錢帛,還有於耕地征戰都大有用處的牛馬,大大地緩解了各地畜力急缺的問題。

    爲了穩固這樁買賣,把茶葉貿易變成長線收益,所有人都贊同李二陛下打發兒子或宗室子弟去穩定邦交。反正,去的不是自己兒子,有什麼好不答應的?

    沒等朝臣們幸災樂禍完,李二陛下又點了一份名單,名單上個個都是長安城內有名的紈絝子。這些紈絝子沒別的優點,就是會喫會玩,喫喝住行樣樣都要最好的,長安城內能玩能鬧的地方都被他們玩遍了。

    李二陛下表示,這些人也要挑一部分跟着出去,好好歷練歷練,讓他們也跟他們親爹一樣成爲能爲國效力的棟樑之才!

    不少人臉上的笑意都凝固了,包括房玄齡。名單上頭一個名字,就是他兒子房俊,後頭還跟着一串他的狐朋狗友。不知該高興還是該哭,除了他兒子之外,名單上另一夥人就是杜荷和他的朋友們,名字點的非常精準,沒一個是冤枉的!

    房玄齡回去後沒敢說這事,但他妻子盧氏還是從別人口裏聽說自己寶貝兒子在那份“出使名單”上。

    盧氏當場逮着房玄齡罵道:“你說你,當上大官又有什麼用?竟要讓兒子遭這種罪!哪有這樣的?非要俊兒出遠門算什麼事?他從小到大可沒離開過我們身邊!”罵完了,她又開始哭。

    房玄齡被盧氏又哭又罵的架勢弄得糟心不已,卻不敢反駁什麼。身在朝廷,兒女不用像百姓那樣服勞役,不已經挺好的?百姓爲了逃避服役,都弄出福手福腳來了。現在只是讓他們跟着使團走一趟,又沒讓他們真喫什麼苦頭、冒什麼危險,哪裏遭罪了?

    前頭他們都極力贊成李二陛下讓宗室子弟代表皇室出使各國了,難道牽扯上自家子侄之後又不要臉地反悔?這種事李二陛下和李元嬰兄弟倆做得來,他們做不來,他們還是要臉的!

    房玄齡好生哄勸了半天,才堪堪把盧氏哄好,夫妻倆都在心裏暗罵:哪個王八羔子給李二陛下送了那麼一份名單?!

    這王八羔子自然是李元嬰,李元嬰進國子監後混得如魚得水,不僅學業精進了,八卦也聽了不少,把各家關係摸得門清,誰和誰玩得好,誰和誰臭氣相投,李元嬰現在閉上眼都能說出來。

    一聽說李二陛下采納了他的建議,已經下旨把老三李恪召了回來,李元嬰馬上給李二陛下提供了一份詳盡無比的名單,把自己認爲可以放出去禍害別人的人才都列了出來。

    李元嬰認爲先挑選一批出去就好,不能做得太明顯,咱要走可持續禍害路線。

    李元嬰塞完紈絝名單,過了幾天又給李二陛下寫了封長信,說是爲了不惹出大亂子,

    還得配套一批人隨行監督他們,這批人的人選可以從於志寧、張玄素和孔穎達他們的門生手底下挑。

    李元嬰在信裏洋洋灑灑地發表自己的看法:他認爲這三個人很是了得,像于志寧,罵人都能編成本《諫苑》,連載好幾十卷;像張玄素,什麼事都能噴一噴,明顯是找茬專業戶;還有孔穎達,現在孔穎達對他挺好,他就不說孔穎達壞話了。他們的年紀都大啦,不能讓他們來回奔波,但是他們的一些學生太適合放出去了,最好讓他們在吐蕃開班講學,教化教化吐蕃人,先別那麼快回來。

    李二陛下看得眉頭直跳。

    很明顯,李元嬰這是在明捧暗損。李二陛下回憶了一下,過去給皇子們講學的大多是孔穎達幾人的門生,李元嬰一天到晚和他們對着幹,這是逮着機會想讓別人喫點苦頭了。

    不過李元嬰這雖然是明目張膽的打擊報復,理由卻找得實在好,李二陛下聽了很有些意動。當年秦始皇統一各國後,做的頭一件事便是“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若是能派人前往吐蕃開班授課,讓吐蕃人學大唐人的文字,學大唐人的度量衡,言行舉止皆以大唐爲方向,買賣相同,往來自由,那吐蕃和大唐又有什麼區別?

    李二陛下拿定了主意,又叫來房玄齡他們進宮擬了另一份名單。全按李元嬰說的範圍來選人當然是不可能的,但是李元嬰說的有一定道理,要選學問好的,大抵離不開孔穎達他們的門生!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