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王牌大記者 >第四十一章 這新聞炸了
    卓峯再梳理了下發現,夜晚是井蓋傷人的高發期,佔比73,兒童墜井往往發生在綠化帶,把這些井蓋傷人事件一統計,一彙總,一篇怵目驚心的稿子就出來了,兩年來青城市16名兒童墜井身亡,簡簡單單、用數據來以理服人。

    末了,還特意留了報社的熱線電話,讓市民們反映自己小區的無蓋井。

    稿子一出來,宋方儀眼前就是一亮,報到編前會上,輪值總編王振平又加了一把火,直接把這篇稿子又上了一個整版,看到這個小小的井蓋傷人的事件,反而越做越大,越炒越火,衆編輯們直呼妖孽,但你又不得不承認,這番策劃着實是足夠巧妙。

    井蓋雖小,但是問題卻大,幾乎每個小區,每個人都會遇到這種事兒,在這點上就比之前的污染、股神稿子具有更大的覆蓋面,具有更大的影響力。

    果然,第二天報社的熱線直接就炸了,整個上午熱線被輪流轟炸,一個小時就能涌進來一百來條,五部電話此起彼伏響起,輪值熱線的是新記者張天路,一個人兩隻手根本忙不過來,急得滿頭大汗。

    也幸好卓峯來得早,一看這熱線火爆程度,趕緊把社區版組三位美女喊過來,臨時幫忙接了會兒熱線。

    打來的市民大部分都是反映自己小區井蓋破損、物業失責的,部分是反應道路、公園有井蓋缺失,還有部分市民是反映自己或者親友被井蓋傷了。

    卓峯把熱線分派了一下,道路、公園的線索,直接轉接給市政部門負責處理,小區井蓋破損的,讓市民等待明天的見報稿子,明天會送井蓋,請關注明天稿件,反映被井蓋傷了的熱線,直接記錄下來,附在今天的稿子下面。

    最後,卓峯又聯繫了下藍鯨環保建材公司的孫老闆,孫老闆看到青城日報社把井蓋這個話題炒作得越來越大,越來越受關注,決定再送300個井蓋,也就是一共500個井蓋免費送,聽到孫老闆這個許諾,卓峯心中欣喜之餘,也留了個心眼兒,派趙思思過去接洽,去籤個贈送協議,再蓋上公章,防止稿子見報後,孫老闆翻臉不認人。

    下午五點鐘,趙思思帶着贈送協議來了,另外幾位美女彙總的井蓋新聞也寫好了,卓峯撰寫的主稿已經完活,稿子一合,稿件題目命名爲本報無償贈送井蓋市民可來領取,文中要求,領取贈送井蓋要以居委會爲單位,先撥打報社熱線電話,然後報社會派記者一路監督贈送過程,保證整個贈送流程公正公平。

    宋方儀拍板,說道:“明天繼續上一個整版,把咱們策劃的這個系列徹底推向**!”

    “好咧!”衆人歡呼雀躍。

    次日,本報無償贈送井蓋市民可來領取報道見報後,卓峯和幾位美女們又領略了一番讀者們的熱情,只不過昨天都是擔憂、憤怒,今天都是喜悅,人人都想把免費的井蓋領回家。

    一個井蓋少則幾十元,多則兩三百元,不要白不要,要了還想要,人人想要。

    只不過,報道上規定了,要以居委會爲單位領取,怕個人領取謀取私利。

    這下小區居委會里就有點熱鬧了,尤其是老小區的居委會,看到報道的市民就帶着報紙直接殺到了居委會里,建議居委會組織人員去領井蓋。

    白給的井蓋,不要白不要,要了還想要。

    勝利小區居委會主任,也就是上次挺不待見卓峯的魯閒華,早早地就打來了電話,說道:“那個,卓記者,記得你是咱們小區的片記,現在勝利小區裏少9個井蓋,居民們都很不方便,你可不能不管啊,我看你們報社在送井蓋,給我留9個行不行?”

    這年頭,都是利益至上,前腳還給臉色,後腳有便宜可以蹭,立馬就變得隨和起來。

    誰也別笑誰,誰都這個鳥樣,有奶便是娘。

    卓峯笑了笑,說道:“沒問題魯主任,我給您登記上,把井蓋先留下,你先找好車,明天我過去跟着車去廠子里拉。不過,我既然是咱們小區的片記,每個月可都有采訪任務,您可得幫我找點兒線索幫幫忙。”

    “沒問題,等你來了,我給你提供幾個好線索,保證你滿意。”魯閒華難得大方一次。

    “好,這事兒就這麼定了!”

    500個井蓋,看起來很多,但架不住要的人更多,這個居委會要十個,那個居委會要二十個,甚至還有報社同事領導來打招呼預定幾個,卓峯和幾大美女忙活了一個上午,井蓋也送完了,採訪本也用得差不多了,密密麻麻得全都是自己片內居委會的姓名以及聯繫電話,還有井蓋個數。

    只要領走井蓋,就欠了記者一份人情,後期工作幹起來自然就會事半功倍,一帆風順,所以雖然繁瑣點、累點,但大家都幹得勁頭十足,信心百倍。

    正當卓峯鬆了口氣,又拒絕了一個居委會的要求的時候,熱線室突然又來了條熱線,竟然又有一家名叫紅雲環保建材的公司,要無償贈送300個井蓋。

    卓峯接完熱線,衝着衆美女一攤手,說道:“這下又有得忙了,趙思思你去籤協議,打車去,其他人繼續接熱線準備接着送。”

    這真是一波還未平息,一波又來侵襲,一浪高過一浪,一浪急過一浪。

    炸了,這新聞是徹底炸了。

    井蓋一直送了整整一天,卓峯和衆美女也忙了整整一天。

    接下來的幾日,大家都撒網撈魚一般,一個社區一個社區的跑過去,拿着採訪本上的聯繫方式、井蓋數量,坐着居委會找的各色車輛,去送井蓋的廠家提取井蓋,忙得不可開交,也異常充實。

    就這樣,一張線索大網,依靠着送井蓋策劃,經過社區版組記者們的跑動,徹底地灑向了青城市的各個角落,幾乎每個居委會都留下了社區記者們的影子。

    無數條大大小小的線索,通過這張網,被蒐羅到了社區版組記者們的手上,再經過整理、彙總、採訪、見報,又反饋到千家萬戶。

    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良性循環。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