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重生之神級學霸 >151.第151章 預選
    “一篇論文一般有兩三名審稿人看,有的期刊是要多數同意就刊載,有的期刊是要全部同意才刊載的。所以說,審稿人不能完全決定期刊發表與否。”楊銳挺認真的說明了一下。

    田世昌等人才不管那麼多呢,不管英語學的好還是壞,都搶着看那封信紙。

    楊銳有點小得意,瞬間又壓了下來,因爲他清楚,做外國期刊的審稿人是頗爲容易的。到他讀研的時候,任何一人在一篇外國期刊上發表了論文,對方就有可能邀請你來做審稿人,發表三篇論文,機率就會很大。這是一種義務工作,也是提高研究水平的一種方式,同樣可以拒絕。

    從期刊社的角度來說,他們不可能招聘數量衆多的研究員給自己審稿,期刊編輯通常只具有基本的科學素養,最多是在某方面有較多的瞭解。

    審稿人制度保證期刊的風格和水平。但正因爲是義務工作,期刊往往需要數量衆多的審稿人,才能保證稿件被按時審閱。邀請曾經在本期刊發表文章的研究者做自己期刊的審稿人,是長年積累的經驗。

    越是高水平的期刊,就越需要高水平的審稿人,《生物化學系統生態》不能說是很牛的期刊,但能在這裏發表論文的作者,在任何一個國家都不能說是多數。

    當然,期刊也不全靠審稿人打天下,他們也會邀請業界知名的專家做本期刊的編委。

    和審稿人比起來,編委的數量要少的多,權力也大的多。

    在很多期刊,編委和主編是一篇論文能不能刊登的最終決定人。在網絡時代,當論文評審狀態隨時可以查詢的時候,就經常能見到“編委審覈”的狀態,那通常也意味着該論文處於終審狀態。

    而在國內,由於國情的不同,高級別的期刊往往能夠邀請道高級別的研究者,至少是高行政級別的研究者,所以,國內早期的期刊可以說是編委和編輯審覈制度。

    少了審稿人的環節,加上難以抑制的行政干預,使得國內期刊肆無忌憚的作弊,到了21世紀,除了少數實力強橫的期刊,大部分的中文期刊已經沒有學術閱讀價值了。研究者也不會向那些壞了名聲的期刊投稿,除非本身就是爲了混職稱的爛論文。

    不過,也正是因爲國內是編委和編輯制的,“審稿人”這個名頭變的很有光彩。

    即使到了2014年,也經常能夠看到某些教授專家,在自己的簡介裏,加上某某期刊“特邀審稿人”或“審稿人”的字樣。

    實際上,審稿人是無所謂特邀與否的。能夠成爲某某期刊的審稿人,只是說明某某人在該期刊發表了數篇論文罷了。

    當然,用審稿人來形容這種行爲,確實是比“在某某期刊發表了某某論文”有說頭一些。

    《自然》雜誌審稿人這樣的名稱,也確實算得上是高端的牛人,若是某某雜誌的編委,大約還能再加一個牛。

    楊銳準備說明一下,又覺得無從說起,冷餐會不一定是由他來組織的,大家自發的聊自己喜歡的話題。而學生們,顯然更願意將審稿人和編委混淆起來討論。

    “我們有一天也能發表論文吧。”常做實驗助手的何成與姚尺湊到楊銳旁邊,一臉的興奮。

    楊銳聳聳肩:“等你們讀到大二大三的時候,可以試試。”

    “到時候,你能審到我們的稿子嗎?”何成激動的好像現在就要發表論文了似的。

    楊銳展了展腰,笑了:“有可能。你們,任何人都可以將我推薦爲你們的審稿人,但是,一般是研究領域比較相近的做推薦比較好,以保證被推薦人能看懂你們的論文。編輯是否按照推薦安排審稿人也不一定。另外,一篇文章通常有3個審稿人給意見。”

    “外國期刊這麼嚴格?”

    “這不算嚴格,實際上,如果真的做了審稿人,還是有一定的操作空間的,至少不會直接被退稿,要是提一些易於修改的小問題,還可能增加修改後通過的機率。”

    何成聽的雲裏霧裏,只是連連點頭:“以後我就把你寫成推薦審稿人。”

    “如果你以後寫生物類的論文,倒是可以。”楊銳笑笑,又道:“接下來就是預選了,你們時間也少了,平時可以減少來實驗室的次數。”

    預選就是高考前的選拔考試。從80年開始,全國有7個省區採取了預選制度,81年擴大到了13個。

    預選考試的目的就是減少參加高考的人數,從而將全國絕大多數的考場都集中在縣以上地區,加強管理,並實行單人單桌單行。

    簡而言之,預選就是爲了減少參加高考的人數,減輕組織高考的壓力。

    就全國來說,只有二分之一的考生能夠通過預選,而就西堡中學往年的情況來說,回爐班能有二分之一的學生通過預選就不錯了。高二的應屆畢業生,有可能預選全軍覆沒。

    <b r />

    也是從80年81年開始,預選變成了學生是否復讀的一個標誌。通過了預選的學生,若是高考沒有通過,就會考慮是否復讀,而連預選都沒通過的學生,通常會放棄繼續復讀。

    畢竟,一個連高考報名都不被允許的學生,繼續復讀實在有些浪費時間。

    也是因爲預選政策,在查閱恢復高考以後的大學錄取率的時候,會發現自81年以來,大學錄取率得到了相當的提高,很快超過了10%,一度達到20%。

    但是,若是考慮到預選的存在,就知道大學錄取率裏的水份有多大,就83年來說,全國大約有四五百萬名適齡高中生,通過預選參加高考的只有187萬人,錄取人數32萬,所謂的錄取率17%,其實是用錄取人數和預選後人數計算的。

    因爲預選也是一考否決制,各個高中對此都很重視,楊銳亦不例外。

    即使銳學組學生的潛力再大,不能通過預選就不能參加高考,後半年的努力也就失去意義了。

    楊銳也不能確定有多少名銳學組成員能通過預選,現在只能儘量減少銳學組成員的非學習負擔。

    何成雖然喜歡實驗室,但高考顯然更重要,撓撓頭道:“我們去實驗室的時間少了,實驗室裏忙不過來怎麼辦?”

    “我前兩天不是拐了一個大學的女生?過兩天再找一兩個做實驗助手,也就差不多了,你們安心複習。”做實驗助手對理科學習是個不錯的體驗,但一直做下去,也沒什麼意義了。

    何成聽到“拐”字,眼神變了數遍,儘管經常聽到楊銳的特別說法,他還是不那麼適應。

    黃仁聽他們談到預選,抓着一塊燻肉跑了過來,問:“銳哥,好多人都問什麼時候準備預選,咱們什麼時候準備預選?”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