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全球戰國 >第七五八章 魚餌已經放下
    《全球戰國》

    “老爺,老爺,大少爺來信了。”

    “什麼?!快快拿來給我看,哎,都六年了,還以爲這小子死了呢。總算是有個音訊了。”

    這會兒是1645年10月6日,印度,孟買,李永芳的海邊別墅。

    自1639年大明被迫撤出時主動投降後,起初,不管是當時的主將古斯塔夫、瓦倫斯坦,還是後來到印度來進行安撫工作的菲利普,都對李永芳表示了足夠的重視和善意。

    李家的莊園秋毫無犯不說,菲利普還直接給了他子爵的爵位,又賜予了他不少印度的土地。然後原本沒有任何信仰的李永芳還給自己弄了一個剎帝利裏排名靠前的種姓……

    一時之間,莊園擴大、奴僕增多,新來的歐洲貴人和原先的印度土著都對其非常尊重。這日子過得太過舒服,以至於他連連感嘆:當初沒有回大明而是留下了這步棋,真是走對了。

    但是,隨着時間的推移,一方面是歐洲聯軍在中南半島被打得大敗,他李永芳給聯軍統帥提供的明軍戰力分析都不是太準確。另一方面則是他的長子,那位被派回大明潛伏的李延庚一直沒有消息傳來這樣的時間長了,在歐洲人眼裏,李永芳的價值就變小了。

    印度人是很奇葩,但基本的眼力還是有的。既然白人老爺都不待見這位假鬼子了,那我們爲啥還要尊重你這個傢伙呢?於是最近這三四年,李家的日子慢慢的變得難過了起來。

    對這樣的局面,李永芳看在眼裏,急在心裏:他已經是個七十歲的老頭兒了,不知道還能活多久。現在雖然自己不怎麼受待見,但好歹還有個子爵頭銜撐着。若是他不在了,李家現在這些產業,肯定會被如狼似虎的歐洲貴族們吞噬得渣都不剩。

    所以,爲了保住家業,必須要在歐洲主子的面前表現出自己的價值。而要表現出價值,那就必須在諜報方面拿出成績!

    在歷史本位面,李永芳提刀上馬真刀真槍的打仗,其業績只能說是乏善可陳。但是在諜報戰方面,那是真的有天賦。瀋陽、遼陽的失陷,都跟他聯絡城內漢奸做內應有關。最狠的一次是在廣寧:他先跟當時的遼東巡撫王化貞虛以委蛇,說自己投降後金是迫不得已。忽悠得王化貞相信後,派出領兵大將孫德功來策反他。結果他反而把孫德功給策反了。之後孫德功帶兵嚇跑王化貞,還派人封好糧庫、火藥庫,把遼西的門戶,廣寧,完整的送給了努爾哈赤。後金至此第一次有了完整的火器部隊、大量的火藥炮彈以及一支專業技術人才隊伍,戰力得到極大提升……

    但是在這個位面,由於大明國內政治清明,而是一直都很強勢,再加上輿論權被操於皇帝之手大勢如此之下,大明國內沒幾個官員會腦袋打鐵的想着去做漢奸。所以雖說當年印度大撤退的時候,除了李永芳外,也有那麼一二十個官員捨不得在印度的莊園和人上人的地位選擇了投降。但是這羣以李永芳爲首的漢奸集團,上串下跳了多年,卻沒有成功策反大明國內的任何一個官員相反,他們手裏本來就不多的來自大明本土的親信,卻幾乎在聯絡奔走中損耗殆盡。

    如此一來,李延庚那條線,幾乎就是李永芳及其身邊這個漢奸團隊的唯一救命稻草了。

    天可憐見,六年多了,終於來信了。

    說起來,這李延庚回國六年多,也是挺不容易的。

    剛進入雲南,他就被錦衣衛給控制了起來,進行了非常嚴苛的審訊。之後軍方這邊也對其進行了反覆的審查和甄別。他一直期望的六大報記者來採訪他,讓他能夠憑藉大義滅親的壯舉從而名聲大噪,晉升軍職的事情也沒有發生。反而是在各種審訊完了後,就被扔到一邊,讓他進了一個印度歸國人員安置處的鬼地方,一天到晚就負責寫軍事分析報告,寫駐印軍爲何戰鬥力下降,爲何會突兀的遭受大敗等。

    這樣的日子持續了一年多,毛文龍的兒子毛承鬥才姍姍來遲的將他從安置處那個鬼地方給撈了出來。

    雖然毛文龍丟了印度並且自殺擔責,但到底是上將之子,所以當時只是掛着中校軍銜的毛承鬥在軍中還是很有一批叔伯兄弟關照的。在他的運作下,李延庚中校平職調動到了浙江,擔任駐守在浙江的一個陸軍團的副團長。

    浙江這個地方,以前日本不馴服的時候倒還可能成爲前線。而在太平洋都幾乎成了大明內湖的現在?浙江駐軍更多承擔的是每年把浙江境內諸多工廠的工人們分批次集中起來進行軍訓的工作。

    就是如此平淡的工作,李延庚也沒能幹得太久:天啓二十五年1643,李延庚中校年滿五十,因爲未能晉升上校,所以被強制轉業,退出了軍隊。

    經過本人申請,兵役總局同意,李延庚被分配到南直隸的淮安府擔任那裏的兵役局副局長。

    在淮安,他重新組織了家庭,娶了一個烈士的遺孀,收養了這位遺孀帶着的兩個孩子。到了1644年,這位女子又給他生了一個兒子。

    到了此時,李延庚做間諜的心已經慢慢的淡了:不管是在部隊做團長,還是在地方做兵役局副局長。他都是能夠通過六大報和邸報瞭解到大明最近這些年的運作的。在他看來,即便大明打不回印度,本土也是徹底安全的。既然如此,安安穩穩的做自己的官,熬到退休不好麼?雖說印度那邊還有自己的幾個妻妾、子女,但是現在在這邊重組了家庭,不也很好麼?人生五十歲重新開始好像是晚了點,但也未嘗不是一段嶄新的人生嘛。

    可惜,這樣的想法產生沒多久,他就被一個商人給找上了門來。

    目前大明的商界,總體是支持皇帝的,但一樣也有對皇帝不滿甚至痛恨的。在這一羣體裏,恨意最高的,便是原先的兩淮鹽商。

    朱由棟還是皇太孫的時候,施行鹽政改革,將大量的鹽場拍賣,讓私有鹽場的產出順暢的進入市場。在讓朝廷得到更多鹽稅,百姓喫到優質廉價食鹽的同時。也使得以前通過把持鹽引大發橫財的兩淮鹽商們利益受到重創。雖說朱由棟也讓他們買到了好幾個鹽場。但,以前是喫獨食的,現在引入了這麼多競爭對手。這讓他們怎麼滿意?

    等到天啓皇帝登基,特別是拿下了日本和暹羅後,國家的海禁政策被徹底終結。整個大明,任何人,只要你有勇氣下海討飯喫,合法經商,按時繳納賦稅,國家都予以保護。這又讓以前別人不能出海,就那麼幾家可以出海與歐洲人做生意的兩淮鹽商們損失慘重……

    總之,朱由棟的改革,並沒有完全斷絕兩淮鹽商的生路。只是把他們以前喫獨食的領域,引入了市場競爭。但就是這樣,就足以讓這個羣體對皇帝產生強烈的恨意和反感了。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