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全球戰國 >第九十一章 國家根基已朽(三)
    中華帝國的任何一個朝代,其建立的地基,必然在於中央政府對全國百姓、土地的有效掌握上。中央政府對這個掌握得越牢固,其國力必然越強盛。

    但是,元朝的統治實在是太粗疏、粗陋、粗暴和以前歷代開國君主比起來,老朱接的盤毫無疑問是最爛的。大明根本沒有接受到元朝的戶籍。這沒有戶籍,憑什麼徵稅沒有徵到的錢糧,怎麼撫民怎麼養官怎麼養兵怎麼養活朱家那一幫子親戚兒女

    沒有辦法的老朱只有自己從頭幹。

    洪武三年,朱元璋用大白話下了一道聖旨,大概意思是:現在社會安定了,大家要過好日子了。戶部的官員們,你們設計一個表格,然後交給皇帝我審閱通過後,大量印刷,交給下面的各個州縣。各個州縣的官員,事先要在轄區內充分宣傳、動員。然後組織老百姓們認真的填寫這個表格。百姓們填寫好以後,各級衙門再逐級上交匯總。之後皇帝我會派軍隊裏面能識字算數的人來進行復查。之後部隊負責人把複查報告交給我本人。

    這道聖旨裏的表格,叫做戶帖。長一尺三寸,寬一尺二寸。兩折之後,分爲右、中、左三塊。

    右邊就是印刷洪武皇帝的聖旨。中間部分要寫明某一戶的籍貫、戶主姓名、家裏男子丁口,女子人數,各自的名字和年齡,以及你是屬於什麼戶民戶、軍戶、匠戶等,從事何種產業,在哪裏居住等等。

    而左邊的三分之一,則是給各級官員簽字之用。除了戶部尚書和戶部侍郎的名字是事先印刷上去之外必須印刷,不然兩位官爺的手肯定籤斷,其他從郎中開始,員外郎、主事、知縣、縣丞、司吏、典吏各級官員,層層畫押。

    這個畫押可不是讓你隨便畫的。比如說,你是知縣,縣丞交給你本縣的戶帖後,你得認真審閱。如果你及時查出問題來了,你就找縣丞追責。如果你沒有查出問題甚至根本看都沒看稀裏糊塗的簽了字,呵呵,等到戶部的官員查出問題來了,那就找你知縣的麻煩

    每一份戶帖都是一式兩聯,一聯交官府,一聯給百姓本人。兩聯之間蓋騎縫章,而且中間還有一排豎寫的字號。兩聯撕開之後,這字號就各有一半:如此便於勘合,最大程度防止僞造。

    總之,各級官員層層監督。到了最後還有軍隊派來的人員進行復查甚至下到實地抽查。這戶帖制度算是開始執行下去了。

    從洪武三年初到洪武四年年末,明政府當時有效控制的地區全部上交了各地的戶帖。經過戶帖統計,全國總人口五千五百萬餘。

    這當然肯定不是全國實際人口,但是大明剛剛立國不久,就有效的掌控了這麼多人口,已經是相當了不得了。

    但是,戶帖只統計了人口。卻沒有統計人口下面的土地情況。朝廷光靠這個戶帖,根本無法有效徵收田稅。

    這當然不是老朱的疏漏,相反,這恰恰是他作爲一個成熟、穩健、精明的政治家的表現

    大明剛剛建國那會,北方的蒙元還有相當的實力。而老朱手裏是一個爛攤子不說,人才還超級缺乏。與此同時,明帝國的統治區內,從元末時代開始,各地豪強紛紛建立的塢堡還大量存在。也就是說,地方勢力還相當強大。

    誰都不傻,皇帝你要統計我們的人口、土地甚至田壟的產出想幹啥真當我們不知道嗎我們憑什麼要配合呢你的軍隊主力這會兒都在北方呢,要是你把我們逼急了,我們集體造反你信不信

    老朱自己都是造反起家的,如何不信所以,在歷史書上殺伐果斷,心狠手辣的老朱忍了。我不清丈田畝,只統計人口行不行

    老百姓和地方豪強一聽,哦,這個雖然也不太舒服,但比起前朝還是好了很多的。好吧,那就讓你統計下人口吧。

    戶帖制度開始實行後,整整十年,老朱都沒提清丈田畝的事情。

    在這十年裏,明朝中央政府收取錢糧的時候,都用了非常粗疏的方法。

    因爲戶帖只是單獨統計人口,沒有丈量土地。所以在收取田賦的時候,明朝政府只能採用民間的土辦法。比如攢捻法、折畝法什麼的。就是大致估算一畝地產出多少,然後你比着這個產出交稅便是。

    老百姓當然想方設法的把產出往低了算,面對這種局面,老朱還是忍了。

    到了洪武十四年,老朱徹底拍垮了蒙元,朝廷的官制改革也完成了,科舉都搞過了,國子監也有了大量的學生作爲人才儲備。整個社會慢慢變得安定,生產也開始恢復不說。老朱還搞了空印案和胡惟庸案,在朝廷上徹底實現了一言九鼎。

    這個時候,老朱不怕老百姓造反了。於是,他出手了。

    洪武十四年,全國推行裏甲制

    十年前不是弄了戶帖麼全國的戶數基本是清楚的。那麼,以此爲基礎,每一百一十戶爲一里。分爲十個里長和一百戶普通人家。在這一百戶人家裏,每十戶爲一甲。

    有了裏甲制,首先是朝廷的徭役有了保障。

    里長每年更換,甲首也每年更換。每一年,每甲排一戶應政府的徭役,十個甲一共排出十戶。然後這十戶就到當年輪值里長那裏報到。由里長帶着到朝廷指定地點服徭役。

    在裏甲制的基礎上,再設立糧長。糧長的主要職責是,到京師領取文書,返回自己的轄區。督促里長、甲首籌集稅糧。再帶隊解運到指定倉口:田賦就這麼來了。

    在因爲古代社會交通不便,百姓居住過於分散,基層管理成本過於高昂。導致皇權往往無法下縣的情況下,根植於戶帖制的裏甲制、糧長制,使得大明帝國開始有效的掌控基層。

    到了這個時候,老朱下令,戶帖升級。當然,由於是明代,自然不會有戶帖2.0的稱呼。老朱管升級後的戶帖叫:黃冊。

    老朱搞戶帖的時候,國家剛剛建立,人才匱乏。所以只能搞人口登記:只要派下去的人會數人頭就行。等到升級搞黃冊的時候,老朱的國子監都上千號學生了。這些傢伙識文斷字不說,口算心算也沒問題。而且他們還粗略的知道分辨土地好壞,還會簡單的繪畫這羣青年人才再加上已經開始完備的基層政權。呵呵黃冊上的東西就多起來了。

    現在呢,這戶帖2.0,呃,不,黃冊上的內容可就不單單統計你家的人口哪。除了你家人口多少,還清楚的記載了你家有多少自耕地,有多少外租地,以及每年該繳稅多少。甚至你該哪一年出去服徭役

    封建國家的農民,對國家的負擔不就是:田賦、人頭稅、徭役和兵役麼在大明實行衛所制度,軍戶世襲的情況下。黃冊上統計的東西,不就是封建國家對農民索取的全部麼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