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康乐天下 >第三十章 甥舅上疏太保加殊礼,父子辞爵孝武拜名将(上)
    ”con148760”>

    有了计议,司马曜醉言惺忪的对守在身边的大太监姜常侍道,“姜常侍,你以为谢子明他们的奏疏如何?”

    “此乃国之大事,非内臣可置喙。”姜常侍赶紧施礼道。

    “让你说你就说。”司马曜有些不耐烦道,“莫啰嗦,你乃七朝元老,朕信得过你。”

    “请陛下恕内臣之罪。”姜常侍道,“内臣以为:太保功高而不争,实乃忠贞之士也。”

    “然也。”孝武帝眼光迷离,打着酒嗝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问道,“可惜朕听了谗言。太保已逝,北伐未成,何人可接?”

    “按朝廷惯例,应从谢氏中遴选干才继任。”姜常侍道。

    “惯例么?!”孝武帝不可置否。

    “陛下,内臣以为幼度将军文武兼备,素有雅望,体恤下属,乃性情中人。”姜常侍道,“陛下,凡性情中人必知恩图报,忠义有节。而且谢玄还有个武功极高、文采斐然的儿子谢子明。如谢玄为将,谢子明必全力以赴,鼎力维护他的父亲。”

    “姜老,言之有理。”孝武帝眼中射出一道精光,“谢瑍的新政进行的如何?”

    “启禀陛下,内臣派人在广陵一直看着。”姜常侍道,“自新政伊始,庶民盛赞陛下仁德,然豪门和士子肯定会闹事。刚才得到密报,一个主簿死了。”

    “什么主簿?”孝武帝问道。

    “原广陵主簿姓王凌,因谢子明赴任多日未曾见此人,遂革其职。”姜常侍道,“此人前几日去府衙找谢瑍理论,谢瑍斥之,恼羞成怒,口吐鲜血。这不回家呆了几天,竟一命呜呼了。”

    “谢子明如此伶牙俐齿吗?”司马曜笑道。

    “谢子明有理有据是一面,关键是谢子明有陛下撑腰。按谢瑍的说法那叫:底气足。”姜常侍倒是忘不了奉承孝武帝。

    “老姜,你认为谢子明如何?”孝武帝道。

    “陛下的意思是?”姜常侍眼光一凝问道。

    “嗯。”孝武帝双目微眯,再无醉意,点点头。

    “就才干而言,谢子明或可。”姜常侍道,“然谢子明年未弱冠,威望不足。族内长有父祖辈,同辈有兄长。如谢石、谢铁均为其叔祖;谢康、谢允、谢琰、谢汪、谢邈、谢冲之辈皆其伯叔,其族兄弟子侄就更多了。如陛下拜谢子明为将,其一,世家朝臣不服者甚多;其二,谢氏内部亦必有异;其三,最关键,我猜谢子明亦必不受。”

    “此正朕合意也。”孝武帝道,“谢子明欲施新政,必罪于天下世家。若无战功,难以擢拔,那么新政实施之地必狭,此其一。谢氏内纵有异议,如将帅落于他姓之手,必不愿也。故宁与子明莫予他人,故世家朝臣之攻击,自有谢家于朕分之,此其二。惟谢子明若坚辞不受,却是问题。朕虽可皇命以压,若子明心生怨怼,则不美矣。”

    “陛下莫要担心谢子明。”姜常侍道,“谢子明之坚辞不受,非为自己,乃为陛下,为朝廷也。”

    “哦?细述之。”司马曜道。

    “谢子明之才,通过新政可略见一斑,应毋庸置疑。”姜常侍道,“谢子明亦自明白,权高位重方有利于新政施而广之。但如若子明骤就高位,必致朝廷内外不谐,如此对北伐有百害而无一利。故谢子明必不受也。”

    “姜老所言甚是。”孝武帝道,“看来还是要按惯例啊。”

    “陛下,惯例也没什么不好。至少稳妥。”姜常侍道。

    “姜老,朕亦是看了谢子明奏疏才明白。”孝武帝道,“桓氏所以靖安者,惟在安石。今太保仙游,势必不稳。”

    “陛下明鉴,内臣愚昧。”姜常侍道,“窃以为桓氏惧服太保者,非惟武力,实乃太保公而忘私,德高望众者也。”

    “既如此,就以三人分而担之。”司马曜狡黠地笑道,“谢石领卫将军之名;谢玄领车骑将军,假节都督中外诸军事;谢瑍领前锋都督,兼徐、凉刺史,使持节都督江北军事。如何?”

    “陛下英明。”姜常侍躬身道,“只是内臣不明,广陵新政未竟,何以让谢子明执徐凉。”

    “广陵新政已始,让谢子明自荐广陵代郡守以用之即可。”孝武帝道,“至于领徐州刺史,也只是权宜之计,没有刺史之位,参政则名不正。江北之新政,必须有谢子明全力督导。至于凉州刺史嘛,也就是个名位而已。”

    “陛下明鉴,内臣愚钝。”姜常侍再次赞道。

    “什么明鉴,故意的吧?”孝武帝斜了一眼姜常侍道,“朕不信你会不明朕意。”

    “内臣焉敢妄揣圣意。”姜常侍施礼道。

    “好啦,朕知道你明白,朕也不怕你知道。明日一早传王子敬前来,朕要下旨封赏淝水之战的有功之臣。”孝武帝道,“同时下旨北伐复国。”

    “诺!”姜常侍躬身领命。

    太元十年乙酉己亥(二十四),阴转晴。

    今日是第三天,谢氏族人早就到了墓地,谢安生前的故旧以及北府将领也相继而到。入穴、安葬、填土、立碑,一系列的程序有条不紊的完成了。谢玄知道谢瑍和王献之都上疏为谢安正名,没有任何回音,也不见王献之的影子,已然绝了此望。谢氏子弟身着孝服,跪于墓前,其余众人亦长跪谢氏子弟身后。望着这五尺高的无字石碑,谢家之人满心悲凉,其他人也唏嘘不已。众人礼毕,悲怆不已。谢瑍起身正色道,“诸位亲朋,切莫做无谓之悲。叔祖沉浮,旷若虚舟。任高百辟,情惟一丘。千秋功过,后人自说。”说罢,向众人施礼,吟道,“三川北虏如乱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且忆东山有太保,为君谈笑静胡沙。”

    谢瑍抑扬顿挫的声音,将晋廷之混乱和黎民之离乱以及谢安的从容应对,谈笑灭敌之功绩,言简意赅表达的淋漓尽致,悲闷沉痛的气氛为之一震。众人不禁更加佩服谢瑍的行止卓越。

    这时,梅岭之下一行人正逶迤而上,正是王献之和皇宫内侍来宣旨了。

    老太监吆喝一声,“圣旨到!谢家众人接旨。”

    谢氏子弟,转身跪倒接旨,“臣等接旨。”

    老太监展开圣旨,高声道:“

    ‘应天顺意,皇帝诏曰:

    夫功必赏,过必罚,此正理也。朕以论淮淝之战,陈郡谢氏,功勋卓著。太保谢安,心怀忠贞,匡扶社稷,积劳成疾,沉珂不治,朕甚痛惜。特追封谢安为庐陵郡公,并赐故侍中、中书监、都督十五州诸军事、卫将军、太保安东园秘器、朝服一具,衣一系,金钱百万,布帛千匹,白蜡五百斤,赠太傅,谥号文靖。


章节报错(免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