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康乐天下 >第五十六章 离长安赠文姚兴,经骊山巧遇山兵(2)
    ”con148828”>

    【接上章】

    谢瑍三人辞别惠宁,向城门而去。

    惠宁送走谢瑍三人,急忙派一沙尼前往姚兴宫中报信,他自己径回禅房。他也很是好奇谢瑍给自己的经文。

    惠宁回到禅室,轻轻打开谢瑍交给自己的经文。

    虽然仅仅过了两日,姚兴入寺请教谢瑍之事,已广为人知。一路之上,但遇行人都相当尊重地对谢瑍注目行礼。谢瑍深感权利和地位对普通人的威慑,这也让谢瑍深感无奈。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即使是后世,人人平等讲了那么多年,平头百姓虽然不至于畏惧官员,但真正与他们相处,不也多是是如此吗?能有多少人能够用平等的心对待百姓呢?果真如此,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大老虎小老鼠了。

    谢瑍出城很顺利,并未遭到门卫的刁难。同时守城卫兵也立刻派人向姚兴报告了谢瑍他们离去的消息。

    姚兴首先见到了慧宁派来的人,听说谢瑍已走,不辞而别,正自闷闷不乐。这时,城门卫兵又来禀报,姚兴一激灵,狠狠拍了自己脑门一巴掌,急忙吩咐人备马,并叫过心腹耳语几句。

    刚到宫门,就遇到了前来送东西的惠宁。

    原来惠宁打开谢瑍给他的经文,一读之下,敬若神明。越读,越觉韵味无穷。这才想起谢瑍留给姚兴的信札,知此事非同小可。急忙带着谢瑍留给他的信札,去见姚兴。

    两人在宫门口相遇,打个招呼,姚兴顾不得下马,就要策马疾驰。

    惠宁举起手中的信札喊道:“太子殿下,这是居士留给殿下的信。”

    “回来再看。”姚兴顾不上多说什么,边说边策马而去。

    三个人出了城门,并未疾走,姜孝看看谢瑍,知道必有缘故,也不多问。

    “兄长,我们走的如此匆忙,为何却又蹒跚而行?”谢琼不解的问道。

    “他们来了。”谢瑍说道。

    “谁啊,兄长?”谢琼又问。

    “琼弟还是这么毛躁。”谢瑍转头看了一眼谢琼,接着说道:“就在路边稍坐,你马上就知道。”谢瑍刚说完,就见新平城门内风驰电掣般,疾驰出数骑。

    “先生慢行,姚兴来也。”头前一人边拍打着马,边高声喊道。

    谢琼看看兄长,眼珠一转道:“大哥,我明白了。我们出城,必有人上禀,故姚子略必来追赶。所以兄长才缓行以待姚来。”

    “孺子可教啊。”谢瑍摸摸自己光溜溜的下巴,缓缓点头,装着老气横秋的样子道。

    姜孝看着这兄弟俩,心中暗笑不已。

    眼见马骑来到近前,谢瑍三人路旁伫立。

    还未到跟前,姚兴即勒马。那马前腿抬起,后腿直立,唏律律一声马嘶。姚兴并不惊慌,马还没落稳,就跳下马来,前趋几步,向谢瑍施礼。

    “先生何吝一见也。”姚兴施礼已毕,方才言道:“子略深慕先生才学,诚信奉师,自觉并无谮越之处,即先生不欲收录在下,亦不致不告而辞。”

    “子略兄误会了。”谢瑍抱拳道:“实是昨日晚间突然想起有要事处理,这才匆匆而行。子明已托惠宁大师转交辞帖,想必子略兄匆匆赶来,尚未看过吧。有劳子略兄受累,子明在此致歉了。”说着谢瑍深施一礼。

    姚兴闪在一旁,并不受礼。

    “先生去意既决,在下自然不好违逆。”姚兴道:“请先生稍后,允子略一尽地主之谊,在此为先生饯行。”说着姚兴向身后的随行人员一挥手,一名侍卫即调转马头向城内疾驰而去。

    “子略兄真是太客气了。”谢瑍依然是云淡风轻的从容:“你我重逢之日不远,何须如此?子略兄执意如此,在下也就愧领了。请相信,此前子明所言依然有效。”

    说话间,就见城内出来一哨人马,簇拥着向谢瑍方向而来。

    谢瑍端着酒盏,向姚兴微微示意。

    姚兴也举起酒盏,向着谢瑍:“先生来去匆匆,子略无以为敬,只好略备薄酒,为先生送行了。请满饮此盏。”

    “殿下盛情,子明愧领。请……”

    “先生请……”两人碰杯,一饮而尽。

    饮酒已毕,两人抱拳相别。

    “子略兄,山高水长,后会有期,就此别过。”谢瑍抱拳相谢道。

    “先生一路走好,后会有期!”姚兴也学着谢瑍的样子抱拳道。

    谢瑍三人上了马,向后挥挥手,策马东归。

    姚兴望着三人三马渐行渐远,直到不见人影,方才回城。

    新平城,后秦行宫。

    姚兴正在看谢瑍的辞帖。

    “子略兄钧鉴:

    见字如面。不及当面辞别,务请海涵。

    瑍原欲西行姑臧,因未明情势,故暂驻新平。

    昨日午后子明在城内漫步,突然心生念想,故此决定即刻归返。

    临行在即,子明有一言相告:

    龙蟠虎踞,中华胜地;蛮夷戎狄,炎黄后裔;华夏同源,相亲相持;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另有文赋一篇赠君,请子略兄斧正。

    临行匆匆,不及多言。山高路远,后会有期。

    致

    礼

    辛卯己丑谢子明拜上。”

    姚兴看着信,半日无语。闭目凝思良久,还是未完全明白谢瑍的意思。

    但是姚兴明白,谢瑍似乎并无轻视异族之意,而且是不赞成混乱和战争的。其中的告诫之意,也很明显。但姚兴不明白的是,这和谢瑍一个游历之人有什么关系呢?

    想不通,也就不再想了。还是看看谢瑍留下的文赋吧。姚兴暗暗想。

    阿房宫赋?姚兴居长安多年,自然对长安非常熟悉。想到阿房宫只留下的些许残垣败壁,不仅心生感慨。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姚兴一口气读完了谢瑍留给他的《阿房宫赋》,不但被这篇文赋的文意和气势所征服,更为其文采所折服。他仿佛看到,谢瑍伏案疾书,下笔汤汤的神采,对这个比自己还要小几岁的年轻人更加佩服。心中也暗暗感激谢瑍,因为这是借古诫今之言,对姚兴而言就是提点他治国之道啊。

    “真吾师也。可惜……”姚兴轻轻叹道。

    与此同时,同城内的静光寺内,惠宁也在暗自赞叹,决定西行姑臧。

    谢瑍没有想到新平城内短短两日会改变了两个人的命运。也许惠宁就是他收走张虎(历史上的道融法师)而做的补偿,惠宁拜在鸠摩罗什门下,成为一代高僧。至于僧肇,还是个孩童,能不能象后世一样,就看他的造化了。

    僧肇(公元384-414,一说374-414),东晋僧人,京兆(今西安)人。家贫,曾以佣书为业。好老庄之学,但以《道德经》“美则美矣,然栖神冥累之方,犹未尽善”,老莊之說並不足以安顿这颗年輕而热切的心。后来读了旧译《维摩经》,喜欢顶受,因而出家。直到隆安二年(398年)闻听鸠摩罗什在姑臧,遂不远千里前往受业,与道融、道生、僧睿共称什门四圣。

    僧睿,与僧肇同时期僧人,生卒年限不详。亦是罗什到长安后拜师的。道生(355-434)生活于晋宋年间。俗姓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幼随竺法汰出家,改姓竺,十五岁便登讲座,二十岁受僧侣的最高戒律“具足戒”。公元397年到庐山向慧远求学,公元404年问学于鸠摩罗什和佛驮跋陀罗。道生以慧解著称,将道家道物的观念,转移而成为佛性的探讨,以为众生皆有佛性,主张顿悟;并由庄子“等成败”“一是非”等齐物思想而倡《善不受报论》。此刻的道生怕是还在跟着竺法汏游历,也可能自己挂单行走天下,至于道融,就是张虎。罗什大师跟随谢瑍行走,他们都失了去姑臧拜师的机缘。

    至于姚兴,后来疆场相逢,一战而叹,再战化干戈,成为谢氏干才,开拓守护西域,此为后话不提。【未完待续】


章节报错(免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