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康乐天下 >第六十六章 子明听雨魂离体,萧霂施法竟失身(4)
    ”con148866”>

    第六十六章子明听雨魂离体,萧霂施法竟失身(4)

    刘显掌了权,首先就要消除潜在的威胁。首先要除掉的就是拓跋珪,这个久在独孤部名正言顺的代国继承人。而能够继承代国的人选不止拓跋珪一个,首先他的叔叔拓跋窟咄更具实力,年富力强,由曾在大秦学习;其次如拓跋寔君的儿子,属于长子长孙;当然还有好几个拓跋氏的子孙辈都有资格。拓跋珪就在独孤部,拿拓跋珪开刀自然是最方便。刘显的想法很好,也很对,但是他的手下甚至他的军师都给拓跋珪通风报信,所以数次计划都失败了。这或许也是天意吧,拓跋珪每次都逃出生天。这些故事要是详细道来,都能写成一部传奇小说。也有人说,其实拓跋珪的逃离独孤部,并非一定是刘显要杀他,只是魏书中那么记载而已。十几岁的小娃娃,以刘显的势力根本不会在意拓跋珪,真正的原因是因为刘显上位后的举措吓跑了拓跋氏。那就是刘显想称王,这个拓跋珪复国的想法一样。本来拓跋氏一直把独孤部看作是自家的部属,是可以用来复国的力量,刘显如此做派,还有拓跋氏什么事?

    于是拓跋氏就只能脱离独孤部再图打算。所以拓跋珪是逃往了他的舅舅那里,后来因为他的舅舅们意见不统一,他自己也也长大了两岁,这才离开阴山,独立门户。可以说拓跋珪心情也是很矛盾的。

    离开贺兰部后,拓跋珪最终约见拓跋鲜卑诸部,在牛川称王。刘显见势不妙,从善无向南逃到马邑,其从弟刘奴真(刘罗辰)率领所部投降北魏。刘显本以为他报仇的日子遥遥无期,没想到他的探子送来的消息,让他心中一振。拓跋珪竟然被晋军击溃,损失巨大,能逃生的十之二三,奔阴山之北。

    那么刘显注意到谢瑍等人自然也在情理当中了。

    刘显立刻派他的弟弟刘亢泥带探子远远跟随谢瑍等人,观察谢瑍等人的作为,探听情况。独孤部本就是从此路南下,可谓轻车熟路。刘亢泥他们虽然未能探得谢瑍的详细情况,可联系并州失陷,张虎率晋阳大军北上等情况,猜也猜到定是晋军的重要人物。于是刘显一面派人联络西燕,一面亲自率人北上。一个目的是脱出晋军控制之地,另一个想法就是乘拓跋珪虚弱之际,来个落井下石。

    可以说,刘显的打算很不错,但是刘显明显低估了谢瑍。张虎一路北上也没闲着,紧要之地都留下了守卫。搞得刘显只能化整为零,露宿荒野,直到出了参合口才放下心来。

    刘亢泥告诉他的哥哥,晋军在九原已派重兵把守,他们这些人很难有所作为。刘显一笑道,我们不是来和晋军硬抗的,我们是来发展势力,顺便给拓跋珪找麻烦的。晋军既然渡河南下,其意在长安。首先要面对的是刘卫辰的精骑,临时顾不上偌大的草原。现在正是拓跋珪最为虚弱之时,错过此际,怕是很难再找机会了。

    众人看着刘显,似是等待下文。

    “那边才是我们的目的地。”刘显马鞭一指北方道:“这里都曾是我独孤部的辖区,我们先找个地方安顿下来,招兵买马。然后在逐步向西蚕食,北方的草原是属于我们的。”

    谢瑍没想到,他不但击溃了拓跋珪,同时还给拓跋珪培养了一个对手。虽然前世刘显不是拓跋珪的对手,那是因为拓跋珪实力强横,这一回可不好说了。至于后来谢瑍在长安慕容冲处见到了拓跋珪的叔叔拓跋窟咄时,才想起了这个人曾和拓跋珪大打出手,为争夺皇位而使北魏陷入危机之中。谢瑍意味深长地放其离去,能不能如后世一样掀起一番波浪来,谢瑍并不在意,聊胜于无而已。就算拓跋窟咄和拓跋珪联手,谢瑍也并未放在心中。绝对的实力面前,一切阴谋诡计,都将毫无用处。

    唯一让刘显无奈的就是,到底有多少人还终于独孤部。当年贺氏依附独孤部,本就有借力复国之心,刘库仁也算是忠贞之人。苻氏重用,应当报效;代国虽亡,仍有余恩。故贺氏曾带了年少的拓跋珪多次商谈复国之事,刘库仁顾左右而言他,夸赞拓跋珪搪塞而过。刘显曾亲眼见过,也曾亲耳听过,故此刘显欲称王,拓跋珪是最大的障碍。所以,刘显在逃奔马邑后,辗转找到拓跋窟咄,并为拓跋窟咄提供支持,让他和拓跋珪相争。而多次的谋算失败,让刘显明白,独孤内必有内奸,而且不止一个。后来一系列事情,以及南逃马邑后,痛定思痛,刘显这才明白,自己是着了贺氏的道,中了美人计兼缓兵之计兼瞒天过海。不反思自己见色起意,为温柔乡所迷,倒埋怨这个女人心计太深,岂不怪哉?作为母亲,贺氏为了自己孩子的性命和未来,真的是舍身饲虎,用心良苦的。

    乱世出英雄,更多的却是草头王。只要有人树起大旗,就会有人来投。北方的草原,地广人稀,独孤部经营多年,人脉仍在,不愁招不到人。就算拓跋珪本事再大,现在还是个少年。前世反叛他的就大有人在,何况这一世他如此落拓,超不保夕呢?

    事实上,刘显举旗不久,代题就率领部众背叛拓跋氏,投奔于他。后来他叔叔的三个儿子,此前投奔拓跋珪的,也相继离开拓跋珪,这是后话。当然,这次因为谢瑍和拓跋跬狭路相逢,代题早叛西奔,投刘显的可能没了,却在另一部落遭遇了谢瑍的南路兵马,下文另有交待。

    秦直道上。

    “大少爷,前面就是长城了。”姜孝策马赶上来道。

    “嗯,到上面歇息一下,顺便瞻仰和缅怀一番前人的功绩。”谢瑍知道这里,后世明朝在这里建了一个标志性的建筑:镇北台。

    明媚的阳光,灿烂地照耀着。

    站在高高的城墙上,极目北眺,代来城早就不见踪影;极目直道西面是茫茫沙地,东侧却有碧草茵茵。

    这样的风情,却让谢瑍感到惊喜。后世的沙区不但越过了脚下的长城,还将榆次向南一直到横山、鱼河一带都成了沙区(银州城故址以北),向东已比接神木,大片的良田沙化了,向西就更不用说了,长城以外几乎全部是沙漠,甚至有的地方沙漠已越过长城向南蔓延。看来,要提前着手抑制沙化问题,谢瑍心中有了计较。

    转过身,长城内。

    绿色,生命的颜色,开始放大。

    榆林向北是蒙古高原,向南是黄土高原,此过渡之地,历来为兵家所争。有“南塔北台中古城,六楼骑街天下名”的美誉,如此奇特之城,世所罕见。

    东面约有70公里就是黄河在榆林凹进的弯处;而向南约40公里就是骢马城,不知道此刻的骢马城还有往日之雄风否。是不是还有传说中的青骢神驹。

    谢瑍惊喜之余,不由道:“不到长城非好汉,站在长城方知小啊。你们看到了吗?这长城上巨大的隘口,必会发达起来的。”

    “少爷是说这里将来繁华?”李释终于找到接话所在。

    “你们看,直道穿过长城,就沿长城向西南而去。”谢瑍指着下面的伸向远方的直道说,“看到了吗?那里有条河,古称奢延水(无定河),穿过此河,直道依然沿着长城在另一条河芦河西侧,一直到芦河拐弯处,直道才转向南直下。为什么直道在此有了两个弯呢?如此走向,西有长城护佑,东有芦河滋养,水草丰美,约有200多里,大军行军需要基本满足。而从我们脚下向北,是一条大体的直道,直达九原。这个我们已经走过了。”

    “大少爷,你能看那么远吗?”李释疑惑道。

    “你说呢?”谢瑍反问。

    谢瑍即使目力惊人,自然不可能看那么远。但他知道后世的地图啊,也曾走过后世的直道。就给这小子留点神秘吧。

    “大少爷,我们沿直道走吗?”姜孝问道。

    “你们看,这条穿过长城的河了吗?”谢瑍说道:“就沿着这条河旁的小路走,就会到骢马城。也许我们会弄到好马呢。”谢瑍鼓动道。

    “大少爷,我建议还是走直道,那样的小路马跑不起来,其实更慢。”姜孝道。

    “姜兄此言甚是。”李释道。

    “大少爷,姜大哥言之有理,大道既安全又方便。”太史庸也说道。

    “本少竟然成了少数派。”谢瑍摇摇头,“好吧,那就走直道。下去,出发。”

    几个人下了城墙,牵着马,沿着直道慢慢走着,想在这个算是关城的地方看看有什么饭店啊、旅店啊之类的。可是他们有些失望,根本没有饭店,也没有旅店。看来繁华如江南,路还很长。

    “上马,走!”谢瑍率先翻身上马,一行人沿着大道飞驰而去。

    这正是:榆林古城今安在,不见红山镇北台。


章节报错(免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