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康乐天下 >第七十九章 姜家庄子明祭伯约,武威城罗什求若风(3)
    ”con148918”>

    多少年了,他们引以为傲的大将军,背负了多少不堪之言。今日终于有朝廷的一位将军,一位出身豪门的大军主帅,为他们的祖先说话了。他们不知道,这和朝廷没关系,纯粹是谢瑍自己对姜维品性的激赏和敬佩。谢瑍口占的这首五言乐府,被姜氏族人刻成了碑,正面是诗,背面是铭,竖立在姜维墓地的对面,成了一景。当然是姜孝求了谢瑍的手书刻的碑。后世来祭扫姜维墓碑的,倒有多数是来观摩谢瑍之书法的,这是姜家人所始料不及的。同样的,因为这块碑,后世历史学家在研究谢瑍北伐的时间和成长历程时,有了准确的年代。这也是姜家人所没想到的。他们只知道,有了这个字和碑,为伯约公正名,足矣。

    铭曰:

    丙戌癸巳庚子,晋假节使持节都督江北诸军事前将军谢名瑍字子明,率王师克复秦州,特来此祭奠蜀汉大将军姜讳维字伯约公墓前。奉觞已毕,口占此诗以祭,礼毕乃去。

    伯约公六世孙孝字守礼者,求谢都督瑍手书此诗,刻此碑。

    时丙戌甲午庚申,秦州姜氏宗族敬立。

    自此,谢瑍与姜家结下了不解之缘。姜家文武皆修,耕读传家,不乏大才,皆隐居此地,后世亦不多见于江湖。只在隋唐演义之中,有少保罗成之父罗艺姜家庄招婿学艺,后成为隋朝王爷的传说。但那是演义,不是历史。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姜家的武艺确是不同凡响。三国演义中,姜维一出场就和赵云赵子龙战了个旗鼓相当,演义里,以常胜将军赵云之口赞曰“赵云又夸奖姜维枪法,与他人大不同”,由此可见一斑。后世有“天下名枪,非薛即姜”的说法,也为明证。

    姜维离开天水时27岁,据孙盛在《杂记》中记载:“初,姜维诣亮,与母相失,复得母书,令求当归。维曰: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也。”这是孙盛诟病姜维的记载,言外之意是说姜维为了功名,不侍母孝。如果这是真的,我们如何来解读姜维的话呢?

    姜维为了自己的志向,拒绝了母亲要他回国的命令。这在后世,儿女为了自己的发展不回家乡的,习以为常;远在千里,经年不回家之人就更多了,不是有句话:好男儿志在四方吗?但在古时,就是不孝,是忤逆。姜维的话可以理解为:家里不止我一个儿子,有我一个不多,没我一个不少;也可以理解为:为了天下(百顷),舍却一亩(母)。为了实现远大的理想,我就不回去了。

    不管如何理解,对于一个27岁的年轻人,为了理想而敢于冲破那时孝道的封锁,是难能可贵的;也可以说,作为孝子的姜维是极其矛盾的。但要报效国家,匡扶汉室,他就必须选择。这就是所谓的“忠孝不能两全”。而他从此以后,就再也没回到自己的故乡,不正应了“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

    他的同期人郤正评论姜维时说:“姜伯约据上将之重,处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资财无余,侧室无妾媵之亵,□□无声乐之娱。衣服取供,舆马取备,饮食节制,不奢不约,官给费用,随手消尽;察其所以然者,非以激贪厉浊,抑情自割也。直谓如是为足,不在多求。凡人之谈,常誉成毁败,扶高抑下,咸以姜维投厝无所,身死宗灭,以是贬削,不复料擿,异乎《春秋》褒贬之义矣。如姜维之乐学不倦,清素节约,自一时之仪表也。”

    这一段译作白话文的大意是:姜伯约身负国家上将之重任,位列群臣之首。但住宅简陋,没有多余财产,没有妾室,家中也不置声色娱乐之物。穿着的衣物、出行的车马都是朝廷规定的供给,饮食用品非常节制,一点也不奢华繁复。所得的官俸,都是随手用尽。他之所以这样,并不是刻意表现自己的清高廉洁,而是本身对这样的待遇已很满足,没有更多的要求。一般人评价一个人,如果他成功的话就赞美他,失败的话就贬低他;吹捧身居高位的人而压抑地位低下的人。所以都对姜维这样投奔蜀国,最后落得身死宗灭的结局,而加以批评贬低,却不考虑其他方面。这是有悖春秋褒贬本义的,像姜维这样好学不倦,朴素清廉的人,实在是可以作为一时仪表之范的杰出人物啊!

    对于姜伯约,不管别人怎么看,仅其朴素清廉、不忘初心一项,就足以赢得后人之敬仰。笔者以为,不管他有什么样的瑕疵,但都不失为真英雄二字。

    从上述古人的品议可见,姜伯约本人清廉朴素,不爱良田美妾,家财俸禄随手分与士卒下人,待人于事,极有节制。用现在的话说,他是一个自尊、自重、自爱、自律之人。姜伯约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尚自律如此,现在能有几个人能做到。特别是当今那些高官厚禄且贪腐之辈,连一个两千年前的古人都不如,还算是□□的干部吗?公务员成为人人争而欲得之职,足以说明世人皆逐名利,薄仁义,好逸恶劳之劣性昭然。素餐之硕鼠,堂而皇之地游走于社会,众星捧月般,其居高临下目无余子之姿,自以高人一等之贵俨然矣。悲夫,甚矣!由是观之,伯约公何其伟哉?

    无他,伯约惟思复汉大业,一心为公也。

    如若我们的干部,且不说心系振兴中华之大业,也不说要你奉献自己的所得或赠送给属下或者周济穷人,只心中牢记为人民服务一条,就绝对不会是现在的模样。□□时代,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干部干部,先干一步!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现在呢?不言自明。

    故此,姜维可敬,可叹。

    有诗为证:

    天水夸英俊,凉州产异才。

    系从尚父出,术奉武侯来。

    大胆应无惧,雄心誓不改。

    成都身死日,汉将有余哀。

    世言,世杰溺焉,宋乃亡。我道,伯约死国,汉遂终。

    姜维是大汉最后一位殉道者。

    蔡东藩对其的评论还是比较公允的:“姜维才不逮诸葛,而欲与魏争胜,连岁出师,致民劳苦,不可谓非失计。然如后主之昏愚,亲小人,远贤臣,就使维不伐魏,蜀亦宁能久存乎?况维闻魏人窥蜀,即表请遣将守险,而为一黄皓所误,卒至魏兵三路,长驱直入;是咎在黄皓,于维无尤也。剑阁守险,钟会屡攻不克,而邓艾从阴平进兵,直趋涪城,诸葛瞻不依黄崇之议,让敌深入,猝至战死,是咎在诸葛瞻,于维亦无尤也。成都虽危,尚堪背城借一,后主宁从谯周,不从北地王谌,面缚出降,坐丧蜀土,是咎在后主,于维更无尤也。至大势已去,维尚诈降钟会,意图规复,乃不幸失败,一死谢国,维之报主,至矣尽矣!天不祚蜀,何维之足尤乎?”

    这一段的大意是,姜维本来才能比不上诸葛亮,还要和魏国一争胜负,连年征战,劳民伤财,不能说姜维没有失策之举。但是后主刘禅,亲小人,远贤臣,就算姜维不伐魏,蜀国就能持久吗?当姜维得知魏国欲伐蜀,就上表请求派遣大将守住险要之地,却因为黄皓而不能实现,最终让三路魏兵长驱直入,这是黄皓的错,与姜维无关。姜维亲守剑阁阻击魏将钟会,钟会屡攻不克;而邓艾从阴平进兵,直趋涪城,诸葛瞻不听黄崇的建议,让敌深入,猝至战死,是诸葛瞻之错,与姜维亦无关。就算如此,成都作为蜀国国都,即使被围,亦可据城一战。但后主不听弟弟北地王刘湛决战之言,反而听从谯周,不战而面缚出降,坐丧蜀土,是后主之错,与姜维更无关系。后主已降,大势已去,在这样的危难之时,姜维尚未放弃,诈降钟会,离间魏将,意图恢复蜀汉,可惜失败,以死谢国。姜维忠贞报国报主之心,可以说是之至。蜀国不存,怎么能说是姜维的过错呢?

    又【清】陶澍题姜平襄侯祠诗曰:

    北伐频年战斗劳,

    纷纷被敕倒旗旄。

    犹闻死后将军胆,

    空拔营中壮士刀。

    往事竟成蛇画足,

    天心已定马同槽。

    当归远志徒虚愿,

    岁岁祠前剑水号。

    【这首诗,可能是写姜维诗中最有意思的一首。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找此诗的赏析。这里就不多写了,以免有凑字之嫌。】

    谢瑍离开姜家庄之时,姜孝应姜延之邀,暂住一日。

    翌日,姜孝带了五名十七八岁姜家少年充作谢瑍侍卫,均是武艺高强之辈,姜氏有言在先,只做谢家侍卫,不做朝廷官员,谢瑍若有所思。不过谢瑍随即心中一笑,自己尚是晋臣,侍卫谢家与侍晋有何异哉?

    【未完待续】


章节报错(免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