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康乐天下 >第八十二章 孝武帝明旨太极殿,谢子明发兵勇士城(1)
    ”con148930”>

    第八十二章孝武帝明旨太极殿,谢子明发兵勇士城(1)

    建康,清暑殿。

    孝武帝接到了谢瑍收复长安的奏本。

    姜常侍在一边也看得清清楚楚。

    “哈哈哈……”孝武帝带着酒意的笑,充溢着无边的畅快和得意。

    孝武帝知道,姜常侍更很清楚,谢瑍二月底三月初出关,至此不过几个月的时间。挥师西进,策马草原,越黄河,穿沙地,刘卫辰望风而逃,直道径进,过关拔城,袭取西都长安,一系列的行动,看似简单,却显示了谢瑍胸有成竹的信心。两人为收复长安而振奋,更为谢子明的大胆和迅猛喝彩,不由得击掌相庆。

    姜常侍侍奉了数代帝王,唯有孝武帝还像要有点作为。谢瑍请战前,姜常侍已经对这个成功收回皇权的孝武帝从期望变成了失望。毕竟收回皇权,是司马氏多年的夙愿,作为一个内侍,他是希望皇家有皇家的尊严,受制于江东各大世家,绝非幸事。可是孝武帝收回了皇权,却不能好好使用和经营,反而将权利交给了不懂国事,崇信僧侣的司马道子。若不是谢瑍横空出世,让孝武帝有了复国之念,任用谢瑍带兵出征,偏安江南一隅的东晋小朝廷,一定会举步维艰。多亏了谢瑍,不但获取了孝武帝的认可和喜爱,更一次次用北伐的胜利为自己,同时也为孝武帝正名。正是谢瑍一次次将收复失地的奏报传回建康,这才让孝武帝坚定了信心,同时也堵住了罢战修养生息的悖论。

    “陛下,去岁冬,老奴去幽州,谢子明曾言要三至五年的时间才能复国。没想到这才过去了不到十个月,就克复了长安。”姜常侍道:“其中定有玄机,估计是有什么意外情况,亦或者谢子明想到了什么好的法子也未可知。”

    “老姜,不管谢子明用什么法子,收复国土就是好样的。”孝武帝到底还是年轻人,听到这样的好消息,难免喜形于色:“这回看看那些老顽固还有什么说的。太后也该不帮道子弟说话了吧。”

    “陛下,请恕老奴直言。”姜常侍道:“或许恰恰相反的,太后和会稽王会更加变本加厉地劝陛下终止北伐,收回谢瑍军权。因为他们会觉得谢瑍父子复国之功太大,朝廷内外惟知谢家,不知陛下。所谓尾大不掉,担心无法控制谢氏。自古以来臣下功高,确非大善。”

    “老姜,难道你也如此想吗?”孝武帝蹙眉道。

    “陛下知道谢子明无意官场,老奴也知道。”姜常侍赶紧奏道:“可是满朝文武知道的能有几人欤?会稽王及其属下,常以谢氏威胁论,自然故作不知,不会承认谢瑍无意官场。所以让朝臣们都知道此事,对于陛下复国之举,大有裨益。陛下如若对此大加褒奖,对于那些争权夺利鬻官买爵之人,更是一种警告,可谓一举两得。”

    “姜老倒是越发洞彻朝事了。”孝武帝点头笑道:“如此以来,对谢子明也有好处。不过他父子有此大功,特别是谢子明功劳更甚,朕都不知道该如何赏赐他了。”孝武帝有些感叹,也有些自得地微笑道:“老姜啊,你放心。谢子明无意官爵,朕也不是过河拆桥之糊涂人。朕在位之日,如能收复故地,总算可以告慰先祖了。这都得益于谢子明啊。”

    “陛下既知,谢子明非为官爵,更该坚持复国才是。”姜常侍道:“自长安向西,过了八百里秦川,进入河西之后,道路将更加难行。谢子明最大的困难就是粮草,还有水。”

    “水?”孝武帝问道:“路上竟然会缺水?”

    “陛下,河西之地,多山岭沟壑,过了敦煌郡,西域还有颇多沙地。一旦进入沙地,找不到水源,就只有死路一条。陛下可知,在这条路上饿死渴死的人数不胜数啊。”姜常侍道:“那沙地一望无尽,像沙色的大海,走不出去只有一死。有一年,老奴在都差点葬身风沙,现在想起来都还后怕。”

    “哦?竟如此险恶?”孝武帝惊道。

    “还不仅仅如此,还有沙盗、马贼。”姜常侍道:“极西之地,沙地漠漠,人烟稀少,却有沙盗出没抢掠来往客商;而水美草肥之草原上,异族缺少教化,本素蛮横,岂无马贼横行。那都是些杀人不眨眼的家伙,每个人手上都不知占了多少性命。”

    “是不是让谢子明暂停西进呢,我还真怕这小子出事。”孝武帝有些担心道。

    “陛下,老奴跟你说这个,就是想让陛下知道,行军艰苦,收复国土不易,让陛下千万不可半途而废。”姜常侍道:“即使再难,也要支持谢子明收复故土啊。不然如今大好的形势就会失去。一旦给了对手喘息之机,失去了这样千载难逢的有利形势,想收复旧地就更难了。”

    “姜老,这似乎不太像你的口吻。”孝武帝道。

    “陛下明鉴。上次在幽州和谢子明相谈,谢子明对老奴说过,做事有两种做法,万一选择不当,就会前功尽弃或者适得其反。其一就是半途而废;其二是适可未止。作为北伐,怕的就是失去机会。”姜常侍看了看孝武帝的神色,继续说道:“谢子明尝言:陛下力主北伐,谢氏竭力,将士用命,机会恰到好处。苻坚新败,乘势而为,此其一,趁胜势;秦国内乱,群雄蜂起,此其二,乘其乱;豪强军主之辈虽各自立国,然时未为久,根基不牢,此其三,趁未稳;久罹战乱,民心思安,此其四,顺民心。正有此四因,才正合我朝收复失地也。不然谢子明初次用兵之时,为何只身涉险,独闯邺城?现在我们都知道原因了:就是怕一旦迟了,被慕容垂占了邺城,再取就难了。慕容垂兵强将广,足智多谋,大有复燕之势,可不是苻丕首鼠两端的家伙可比。正如谢子明之言:机不可失,失不再来。老朽也不知道,那个时候谢子明是如何洞察天下大势,临危决断,丝毫不差的。”

    “谢子明确是国之栋梁之才。”孝武帝被捧得高兴了:“真要好好赏赐于他。明日朝堂之上,再做理论。”

    “陛下,还请早传中书令大人,拟定犒赏文书。”姜常侍道:“如果可能,这次老朽愿意为陛下去一趟长安。看看谢子明究竟用了什么办法,竟然进军如此迅速。”

    “姜老言之有理。”孝武帝一面传旨王献之进宫,一面对姜常侍说道:“只是往来数千里,姜老要受累了。”

    “陛下垂怜老朽,死前能看到复国旧观,老朽宁愿为陛下多跑几趟。”姜常侍赶紧谢道。

    王献之的身体益发好起来,面色有了红润的光泽。公主因为有了五个多月的身孕,丰腴了很多。两个人正在陪着女儿玩耍。看得出来,这会儿公主比起以前装“幸福”的模样,货真价实的幸福了许多。她知道这一切来自那个远在千里之外,转战南北的小男人。

    “大人,宫里来人了。”这时候管家谢福来报。

    “哦?什么人?何事?”王献之问道。

    “两个公公,让你即刻进宫。”

    “知道了,你去吧。”王献之让谢福退下,自己和公主打个招呼,又逗了一下女儿王神爱,才施施然出了门。

    甲午癸丑(太元十一年五月十二),建康,阴雨。

    大晋皇宫,太极殿。

    一个太监正在宣读谢瑍收复长安的奏报。殿下众臣都面露喜色,收复长安可是西都,意义非同小可。特别是那些老臣,个个老泪纵横,泣不成声。孝武帝之意是想让他们支持一下谢瑍的,没想到却引来一场痛哭。当然孝武帝也明白,这是真情流露,责备不得。

    “陛下,长安克服,关中收复在即,北伐大功告成。”司马道子首先开口道:“然我朝自淝水之始,连年征战,劳民伤财,臣弟以为当停战抚民,休养生息,以利来年再战。”道子不说退兵,还说来年再战,看来有了进步。要不是姜常侍早有预料,还真怕孝武帝变卦。

    “臣启陛下,会稽王之言大谬。”徐邈从朝板中跨出,上前一步道:“王师大胜,正宜乘势绥靖河东,挥师西域,复国旧光。岂有劳师千里,未获全胜而返者?陛下,王爷身为皇族宗室,不以国事为重,竟因一己之私愤而罔顾天下,臣请陛下明断。”

    “臣附议!”,徐邈话音刚落,王献之就出列施礼道。

    一个领头出来附议的,那些老臣也回过劲来了,一起跪倒。

    “臣等附议!”

    孝武帝等的就是这个,坐在龙椅之上,微微颔首。

    “宣旨。”孝武帝一挥手道。

    “诺!”

    “应天顺时,受兹明命。

    诏曰:夫君子慎独行之德,良将胜非战之善。非君子无以相托,无良将岂能安邦。谢氏子明,忠贞体国,受命于外,呈安于内者,克复故国旧地也。自去岁至今,八月有余,人未卸甲,马未歇鞍。穿山陉,过塞关,渡大河,越沙地,策马直道,径取长安。收故地而安百姓,振民心而扬国威,朕心甚慰。特擢进侍中,车骑大将军,假节都督江北诸军事,兼领幽并雍凉刺史。望卿上体天心,下安黎民,早完复国大业,以洽朕意。

    丙戌甲午丙辰。”【未完待续】


章节报错(免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