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康乐天下 >第一百零二章 魏平挥军图福禄,高衡施计取西平(1)
    ”con807048”>

    上一章说到,谢瑍张虎二人,夜登城楼夜谈。

    最后在西面的角楼伫立。

    “大少爷,既然此中有如许谬误,为什么还有人会笃信这个,甚至孜孜以求呢?”张虎问道。

    “因为人心贪婪,故生蒙昧;因蒙昧而智不生。无智则愚,愚则识短,为眼前而失长远。愚之不解,余毒流传,贪婪不绝。”谢瑍道:“人生百年事,死去九尺坑。除三立不朽,余有何事?可就有人为了身外之物蝇营狗苟追逐一生。僻壤殊俗之民教化不至,尚有情可原;颇多的读书人甚至一时名士都坠入其中,我们就不能不感叹成佛的诱惑该有多大了。甚至用逐利两个字描述都委屈了他们,他们想极乐,想不死,想永恒……这该是多大的贪心才能造就?虽然这些人未必真的那么虔诚,有些明知求佛求神不如自己努力,却依然为了心中的奢望去供奉去参拜。真是:风月无今古,情怀各相异。其实,信佛没什么,学佛也没什么,但去求佛拜佛赐福,那就是完全背离了佛的本意。说到底,还是愚昧无知。这些其实已经够我们惊醒了,那就是教门的巨大蛊惑作用。既然教门能用来收纳信众,我们救民水火,为民请命,反而不能获得民意民心吗?能,一定能!佛经也许能满足一些精神需求,但管不到填饱肚子。我们的教化不但要有物质的,更要有精神的,有时候精神比物质更重要。”

    “大公子,这样看来佛也可算是一种精神吧?那佛的本意又是什么呢?”张虎有些好奇起来。

    “佛即佛陀,由梵语名buddha而来。”谢瑍解释道:“按照佛经的说法,指的是觉知三世一切诸法者,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者。现在所传的现世佛陀,只有乔达摩·悉达多。

    佛经里还说,他17岁时,与耶输陀罗成婚,并育有一子罗睺罗。19岁出家修行,35岁得成正果,是为无上正等正觉,号释迦穆尼。此后带领弟子传法49年方入灭,也就是圆寂。这就是佛的传说及其来历。

    据传他出身于迦毗罗卫国,乃净饭王的太子。我以为这个传说其实并不可信,你想一个皇太子,锦衣玉食,有着所有人难以比拟的条件,无论学习还是做事。作为一国太子,将来当朝皇帝。既然有这份济世普度之心,其治下千万黎民百姓减赋税,轻劳役,生活富足,首得甘露,这才是真的济世普度。诸如救助孤寡老幼,一国君主一言可行。有此善政,万民拥戴,繁荣国家民族可期,那该是多好的事?太子这个身份,要济世救人简单的多,他为什么好好的太子不做,非要去受苦,去寻找所谓的圆满?受苦也就罢了,非得是不劳作的受苦,却行乞食。只有一个可能,他不会务农也不会做工,除了行乞就是等别人施舍,别无他法。

    笔者窃以为释迦牟尼出家修行,可能是真的,但他的身世,应该是后来人为了蛊惑信众伪造的。你想,一国太子未来皇帝都舍了富贵修佛,朝不保夕的底层草民,穷困潦倒有什么留恋的?也或许他的身世真的不同常人,但绝不会是一国太子;就算是一国太子,也应该是某小国破亡后的流亡前太子。退一步说,但他本人作为太子,而且结了婚,有了儿子,孩子刚一岁或者不到一岁,19岁就抛弃国家、抛妻弃子,自己出家修行了。焉知不是此时值国破家亡之际,他不想承担任何责任(也可能没有能力承担),于是做出一副高人模样,出家修行……如果这是真的,这样的人对国家不忠,对家庭不负责,他凭什么能成佛?难道就为了他说他能普度众生?如果真能,那这数十年,各族相互残杀,我华夏几千万人被荼毒,谁管了?吕光横行西域,杀人无数,谁管了?你要问这个,他会说‘□□人’,他一句话就可以占尽天下之理,你和我无缘,不度你。一个人你说和你无缘,十个人你也可以说与你无缘,千千万万的人你都不度,还怎么说普度众生?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是社会一步步发展演变成的,不是哪个人能左右的。神仙皇帝救世主佛,都靠不住,只有靠我们自己,人只有自救才能被救。所以我们必须强大我们的民族和人民,而强大最重要的就是心要强大,树立民族自信心。这就需要我们确立一个崇高的目标和理想。成佛而度众生,我们做不了,但我们可以让民族强大,让国民有自尊,让万民有理想和信仰。”

    “阿弥陀佛。”谢瑍刚说完,就听不远处传来一声佛号,原来是鸠摩罗什大师来到近前:“都督对我佛陀了解甚深,为何却有对佛多有不敬之言呢?”

    “原来大师也喜欢看夜景啊。”谢瑍调侃笑道:“子明对佛陀所言之慈悲,心怀崇敬,佛经也确有不少可取之处。但不可否认,佛经也同样并非完美无缺,以前我跟大师谈论的那些,还有刚才我说的最初之缘起何来,这些都是佛无法自圆其说的。至于对释迦牟尼身世的推测,当是子明个人孔见,不值一哂。但并非子明对佛陀不敬,纯属正当推理,就事论事。子明不懂佛法,大师莫怪。”

    “都督着于目相,且执念甚深。”鸠摩罗什道:“我佛身世竟亦遭都督见疑,什深感遗憾。”

    “何憾之有?”谢瑍正色道:“大师,子明所思即所言,并无隐藏,亦未妄言。宗教的产生,不是无缘无故的。从佛教的教义里,我们能看到的四圣谛、十二因缘、八正道,修行之法,就是吃苦。佛既为太子,何以教人吃苦修行?而且无居处,不耕作,靠乞食。这里面没有任何教人奋发向上、自力更生的举措。退一步说,就算是为了修行而吃苦,那也要吃饭,为什么连自食其力都做不到,还说要普度众生?此外,就是想超脱,为了达到此目的,甚至寂灭也在所不惜。何为寂灭?就是死亡嘛,死了死了,一死百了。这样的经义,这样的修行,与其说是修行,倒不如说佛陀出家初期的真实写照,充满了对世界的失望和彻底的悲观。到后来,佛陀结交各阶层,接受各种馈赠,不用乞食了,也有了大宅院,有了弟子侍奉……这和原来的吃苦修行不是背道而驰了吗?(一笑)这样就能修成佛?

    什大师,不瞒您说,子明窃以为,这样的情形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佛也是个受压迫之人(即使他过去曾是一国太子,万万人之上,但从他出家开始就不再是那个高高在上的太子,只是一个一无所有的平民)。但他不甘被人压迫,被奴役,于是就想法子脱离这样的状态,最好能回到以前高高在上的状态(他也确实做到了),于是上面的修行法门产生了。因为世上受苦人太多了,接受这种思想的人自然也就会多,于是信徒渐多僧众渐多。佛在四处传教的过程中,接触各种人,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这也就是后来的佛经。

    “大师,子明以为佛传真经大概也就《大藏经》除去阿罗汉或菩萨部分,其余怕是诸部根据佛语演化而来的居多吧。既然如此,经难寻真经,人何以成佛?”

    “阿弥陀佛,善哉。”鸠摩罗什高诵佛号:“没想到居士对我佛传大藏经如此了解,可惜居士无心事佛。什多日思虑,竟无说服之法,看来什尚需精研佛法。”

    “什大师精三藏及大小乘,当是大家无疑。”谢瑍道:“今若执着于说服子明,岂非亦是着相?倒是子明的不是了。大师,某今有一偈,请大师指教:佛在极乐莫强求,极乐即在各心头,人人皆有极乐处,且向极乐处里修。”

    后世此偈以“灵山”代“极乐”,谢瑍不用灵山,而改为极乐,不用塔,而用处。灵山乃道教之名,后来却成了佛教专指,岂非可悲?塔乃僧人死后埋葬之地,绝非修炼之所,在中国后来却成了正大光明之所,可见华夏的同化能力之强大。

    中国古来有阁、楼、台、观、榭而无塔,自佛教西来才盛行造塔以供佛骨,总之非人所在。所以,谢瑍直接改了,西方不是号称极乐世界吗,就称极乐;至于塔这种埋骨之地,怕是于极乐无关,改了就是。楼、阁、观、台好也不便出现,以免使用以后,怕又成了佛之专名。当然,塔作为一种景物还是不错的,毕竟现在的塔可是修得极其壮观的。要想真正了解过去的佛塔,大家去少林寺的塔林一观即知。【未完待续】


章节报错(免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