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战国风云人物之名将篇 >犀首篇(1)
    战国时代,有个男人留下了一句话:一怒诸侯惧,一安天下歇。

    他首倡合纵,其军事才华,无人能比。他的计谋,足以填平山岳,撼动天下。他前半生在秦国奋斗,战绩斐然。他后半生,抵抗秦国,战绩却是胜少败多。那么,这个人是谁呢?他就是这次要讲的名将公孙衍,又叫犀首。

    一提起公孙衍,就会发出一个感慨:命运不公。

    他出生魏国,成名秦国,两度为魏相,两次为韩相。侍奉的君主也比较多:魏惠王、秦惠文王、魏襄王、韩宣惠王。

    他命运波折,虽有济世安邦之才,又有持戈征战之谋。这位文武全才的人,竟然被上天捉弄,郁郁不得志。最终,落得不知所踪的命运。

    接下来,我们走进公孙衍的世界,看一下,这位命运多舛,不被上天待见的名将。

    先来看一下公孙衍的个人简历。

    姓氏名:姬姓公孙氏名衍,号犀首。

    生卒:不降。活跃历史的时间:公元前334年---公元前314年。

    战绩:助秦收复西河、首倡合纵、五国相王、五国伐秦、三晋结盟。

    身份: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纵横家。

    名言:老天虐我千百遍,我对上天如初恋。

    公孙氏这个起源,有三种说法。

    1、据《路史》记载,神农氏同母弟勗,嗣少典国君,世为诸侯,后以公孙为姓。

    2、出自姬姓,是姬姓诸侯的后裔。出生在王室的儿子,被称呼为公子,公子的儿子,被称呼为公孙。后代子孙,以公孙为氏,就是为了祭奠祖先的辉煌。

    3、据《通志氏族略》记载,春秋时诸侯之孙,也以公孙为姓,称公孙氏。

    至于,公孙衍的姓氏出自何处,史料没有记载。但,从公孙这个氏族来看,他的祖上曾经是无比显赫。由于史料残缺,公孙衍出生的时间没有记载,只留下了几个字:公孙衍是魏国人,出生在阴晋。

    那么,公孙衍是如何亮相的呢?

    答案:公孙衍的出场很高调。

    公元前334年,中原发生了一个大事件:齐威王和魏惠王在徐州举行会盟,并互相称王。这就是战国历史上,有名的徐州相王。

    齐威王称王遭到了楚、燕、赵三国干涉,最可怜的莫过于鲁、宋小诸侯,还被迫站队。最倒霉的人是宋君剔成,因为站队错误,被狠狠教训了一顿。几年后被他的弟弟宋康王取代。(详情,请看《君王篇》之《魏惠王篇》)

    魏惠王以称王这剂蒙药,将齐、赵、燕、楚、宋、鲁等诸侯卷入其中。但,自己也很悲剧。魏国仗着国力强盛之时,欺负了很多诸侯,其中被欺负最惨的两个诸侯国:秦国和赵国。

    赵国的邯郸劫难,导致赵成侯郁郁而终。赵肃侯继位之后,不是平叛就是伐魏。秦国的西河之耻,历经秦国六位君主(秦简公、秦惠公、秦出公、秦献公、秦孝公、秦惠文王)。最关键的一点:秦、赵两国的君主,都富有朝气且是主动进攻型的选手。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其子继位,这就是秦惠文王。据史料记载,秦惠文王生于公元前356年。也就是说,秦惠文王继位的时候,才十九岁。

    十九岁的孩子能干什么?

    现代人十九岁,正是熬过高三,进入大学的时候。好好学习、谈场恋爱、打几场游戏,这是十九岁的人,要做的事情。秦惠文王不是一般人,他的十九岁,舍弃了儿女情长,选择了家国伟业,甚至是血雨腥风。

    秦惠文王继位后干的第一件事:腰斩乱臣商鞅。(秦惠文王为什么腰斩秦孝公时期变法功臣商鞅,我在《赵武灵王英雄传》讲解过,这里就不多说了。)

    公元前334年,魏国与齐国,在徐州相王。秦惠文王又到了亲政的年纪,且稳定内政,掌握生杀大权。

    赵肃侯找魏国麻烦。秦国也去找魏国麻烦。为了继承秦孝公东进伐魏的遗志,挥出了伐魏之剑。那么,以谁为将,这是一个难题。

    秦惠文王身边能用且信任的人,并不多。最终经过一番衡量,秦惠文王选择了尚未出道的公孙衍。

    秦惠文王为什么选择魏国人公孙衍,出兵伐魏?

    我想有以下几个原因:

    1、公孙衍在秦国混了很多年,有军功且被秦惠文王所知。

    2、好掌控。

    3、秦惠文王有识人之明,一眼相中了公孙衍将帅之才。

    4、公孙衍之才得到了秦国重臣的举荐。

    简单说,公孙衍能够被秦惠文王选择,有自己的原因(在秦国混了很多年,有军功,有名声),也有秦惠文王的原因(识人之明、选择了一个好掌控的人)。公孙衍有才华,秦惠文王需要有才华的人。于是,公孙衍就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

    公孙衍初次登上舞台,就打得魏国没有招架之力。

    魏惠王顶不住秦国的攻势,只能被迫议和,割让阴晋(吴起曾在这里以五万魏武卒打败秦国五十万,成就了以少胜多,经典不衰的战神佳话)等地。阴晋是公孙衍出生的地方,也可以叫家乡。不知道公孙衍离开家乡之时,是什么感受。也不知道,公孙衍带领秦军攻破家乡,又是什么感受。

    总之,公孙衍初登舞台,表现很好。一战击溃魏军,打到了家乡阴晋。

    秦惠文王刚亲政,伐魏尝到甜头,为了气魏国无能的君主,将阴晋改为宁秦。这两个字,也有去魏国化的意味。毕竟,阴晋被魏国统治了七十多年(公元前308年---公元前332年)。

    秦惠文王收复阴晋要做的第一件事:去魏国化,宣告态度。

    此次攻击,也让秦惠文王这位进攻型的选手,看到了魏国的孱弱。秦惠文王打算来一次大手笔,他要收复丢失的疆土:西河。

    秦国和魏国围绕西河,历经八十多年,几代人的争夺。尤其是秦惠文王的爷爷秦献公,在争夺西河之中,付出了生命。他的父亲秦孝公,休养生息,两次变法,也没能完成复疆的使命。

    爷爷、父亲没有完成的使命,他完成了,此等功勋,必将载入秦国的历史,被后人传颂。

    公元前330年,秦惠文王以公孙衍为将,发动了收复河西之战。这就是公孙衍打的最关键一仗:雕阴之战。

    这一仗,魏国的势力彻底退出西河,秦国收复了自从公元前408年,丢失的河西。也是这一仗,让公孙衍脱颖而出,声名显赫,战绩斐然,官居大良造,成为一颗冉冉升起的将星。

    那么,公孙衍为什么要进攻雕阴?

    先来看一下,雕阴的地理位置。

    魏惠王继位后,前期最主要的对手:秦献公。

    公元前366年---公元前362年,这五年的时间,是秦献公结束秦国几世之乱,历经改革,证明自己的时代。与魏国打了四次,前三次(武都、洛阴、岸门)打出了秦国的信心,也得到了周天子的赞美。少梁之战,相当惨烈。魏军主帅公叔痤被俘、秦军主帅秦献公受重伤。(有关这次战役具体的描述,以及秦献公励志人生,请看《战国风云人物君王篇之魏惠王篇》)

    秦孝公趁着第一次、第二次中原大战之时,也趁火打劫,出兵西河,不断消耗魏国的国力。为了减轻西线的损失,能够更好的应对中原局势。魏国修了一座长城,应对秦国的攻势。这座长城:沿洛河北上至上郡。

    雕阴是最主要的一座城邑,也是连接魏西河和上郡最重要的枢纽。魏国在西河、上郡,驻兵十万,雕阴就占据了一半兵力。可谓,雕阴的地理位置相当重要。

    坐镇雕阴的人,也很能打。他就是常年负责西河防务,应对秦军老将龙贾。

    此战,公孙衍又会如何打?

    由于史料的残缺,雕阴之战的详情,没有详细记载。秦军出动了多少人、魏军出动了多少人,双方交战,牺牲了多少人,多没有记载。唯独留下了几行字:公孙衍率领秦军,攻雕阴。魏老将龙贾被俘,斩首魏军近五万。

    从上句话能够得出两个信息:

    1、秦军的主帅是公孙衍,魏军的主帅是老将龙贾。

    2、魏军阵亡了近五万将士,老将龙贾被俘。

    从这两个信息,可以推断出其他信息:秦军远比魏军多,至少在十万以上。甚至有人根据阴晋之战、少梁之战估计,秦军至少有二十万。此战,秦军并没有取得压倒性的胜利,相反赢得很惨烈。否则,秦军就会加大对魏国的打击,趁势攻占河东之地。

    总之,雕阴之战,秦国惨胜,魏国全军覆灭。魏国大伤元气,再也没有力量与秦国在西河相抗衡。魏惠王将西河和上郡,供手奉献于秦。至此,秦国和魏国争夺河西,历经几代人,近八十年的恩怨,落下了帷幕。

    秦惠文王也完成了几代人的使命,收复河西。而,助秦收复河西的人,正是公孙衍。为了表彰公孙衍不世军功,秦惠文王封他为大良造。这个位置,曾是商鞅担任。由此可见,公孙衍声名鹊起,登入秦国的政坛,进入了权利中心。

    然,发生了什么变故,让公孙衍离秦去魏?


章节报错(免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