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重生之朕即國家 >第65章 制東夷先款西虜
    ♂nbsp; 詩本爲朱由檢在多年後爲表功而贈與秦良玉,朱由校穿越而來,只記得後面兩句,還是在邢慈靜的提點下才寫出。

    紙上字跡如同稚童所書,要不是鈐印‘欽文之寶’,秦良玉斷不敢信此乃天子御筆。

    “吾皇謬讚,末將愧不敢受。”

    “若秦將軍不當此殊榮,天下何人敢受?萬歲爺寫完嘆過‘大明子民萬萬,援遼卻多孱弱,各衛疏於操練不堪用,空讓建奴恥笑我大明無人,若諸將皆如秦良玉,勇赴國難,何愁遼邊不平。’”

    “……末將謝主隆恩。”

    一番謙讓後,三人再次落座,高時明對熊廷弼問道,“熊經略,咱家在城外見韃靼不下千餘,卻是爲何?”

    熊廷弼知道高時明是指在太子河東岸紮營的蒙古難民,便將箇中原由一一述說。

    ……

    韃靼即蒙古,經過大明兩百餘年的打壓,所部遍佈長城以北。主要分爲三大部分,漠北(蒙古國境內)喀爾喀、漠南(內蒙古東,長城以北)蒙古、漠西(內蒙古西、寧夏等地)衛拉特,三部各自針對、獨立且內部諸部互不統屬。

    漠南蒙古包含在遼東之西北遼河套地區的察哈爾及科爾沁、內喀爾喀、土默特、鄂爾多斯。諸部名義上的共主爲呼圖克圖汗,其名爲孛兒只斤氏·林丹巴圖爾,即林丹汗。林丹汗在巴林境內的阿巴嘎哈喇山建立察漢浩特(今內蒙古赤峯市阿魯科爾沁旗)作爲汗帳。

    林丹汗現年二十八歲,爲蒙古帝國第三十五任大汗,漠北不承認其地位,漠西依舊與之爲敵。他能支配僅爲漠南蒙古的察哈爾諸部,其內又分爲浩齊特、奈曼、克什克騰、烏珠穆沁、蘇尼特、敖漢、阿喇克卓特和主錫惕等八部。

    林丹汗在1604年即位後,分別在1612親率三萬、1615聯同內喀爾喀五部率數萬多次抄掠明邊,試圖獲得貿易權。

    到1617年,當時建奴努爾哈赤已建立後金正式反明,朝中認爲不能陷於兩線作戰,便同意與之互市。

    1618年,朝廷還邀分佈於葉赫河(吉林省梨樹縣一帶)的葉赫部(在建奴東北,屬海西四部之一)助明攻打建奴,葉赫部兵敗。次年(1619)建奴進行了瘋狂的報復。朝廷見建奴日益勢大,太過猖狂,才催促楊鎬攻打建奴,這便是著名的薩爾滸之戰,此戰葉赫部也有參加。

    戰後朝廷喪師失地,爲換回遼東戰局,纔派熊廷弼經略遼東。熊廷弼的固守策略給了建奴喘息之機,努爾哈赤便調轉兵鋒,集中力量進攻葉赫部,葉赫部寡不敵衆,最終被滅,所部牧民被編入建奴旗籍。

    在建奴殲滅葉赫部後,迫於形勢,兵部黃嘉善等大臣建議‘以夷攻夷’,這和此前楊鎬的“制東夷在先款西虜”如出一轍,被神廟採納。

    於是,去年(1619)七月,在建奴攜薩爾滸大戰餘威攻鐵嶺衛時,便邀內喀爾喀部落中最強的宰賽援助。宰賽率萬餘蒙兵抵達之日,鐵嶺已失守,與建奴交戰後幾乎全軍覆沒,宰賽及其兩個兒子皆被俘,質押於建奴。

    建奴知道內喀爾喀五盟聽命於林丹汗,努爾哈赤以宰賽爲要挾,欲與內喀爾喀結盟,求共同對付明朝。

    與此同時,朝廷也在去年是九月派監軍王猷[you]出使察哈爾,許歲幣四千兩,並準每年三千人入貢,讓林丹汗助守廣寧城(北鎮)。林丹汗爲歲幣,也爲壯大自己的實力,同意與明結盟,並將歲幣提高到四萬。

    林丹汗與朝廷結盟之後,便派‘康喀爾拜虎’攜國書出使建奴。該國書“詞意驕悖”,林丹汗以“四十萬蒙古國之主巴圖魯成吉思汗”自居,蔑稱努爾哈赤爲“水濱三萬女真之主”,警告努爾哈赤‘勿徵廣寧,若徵之,我將牽制於爾’。

    今年(1620)2月29日,努爾哈赤以宰賽爲要挾與內喀爾喀五部正是結盟結盟。早在正月十七,努爾哈赤才復林丹汗國書,其中先數落元朝被滅的窘境,接着稱‘明國、朝鮮二過語言雖異,然其服發雷同,故二國相交如同一國,我二國語言相異,然服發異相同…汗兄徵明…多克其城…豈不善哉。’以慫恿林丹汗攻伐大明。

    林丹汗收信後,爲利益不爲所動,在今年努爾哈赤卻從內喀爾喀得到謠言,以爲使者已被林丹汗所殺。便派人出使察哈爾,約定‘限於七月二十日前送至消息,逾期不至,我將以爲我使被殺。’

    後來不知何因,使者並未如期返回,在八月十八,努爾哈赤便斬殺了林丹汗先前派往的使者‘康喀爾拜虎’,以示報復,並在三天之後(即八月二十一日),出兵進犯懿路、蒲河二城。

    至此,建奴與林丹汗陷入敵對關係。

    綜上,如今遼東可分爲三股勢力,其一爲朝廷,其二爲林丹汗的察哈爾,其三爲建奴、科爾沁(與建奴維持姻親)、內喀爾喀。

    ……

    此刻,在城外的蒙古難民屬於察哈爾諸部。

    今年春夏東北大旱,入冬又接連降雪凍死牛羊無數,各部衣食無着之人便入關乞食,瀋陽、遼陽兩地因屬重鎮,所以聚集難民最多,已近萬人,而且還在陸續增加中。

    高時明並非短視之徒,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不滿道,“爲何不上書朝廷。”

    秦良玉聽出高時明要求朝廷撥糧的言外之意,幫腔道,“經略已將此事稟陳兵部,但如今入冬,從內地運糧多有不便。故而難民都於城外安置,且每日只供兩餐,一干一稀,僅維持其口糧。待到開春,便可遣返。”

    熊廷弼爲不破壞和林丹汗的蜜月關係,不得不收留入關難民,見秦良玉爲自己辯解,遞過感激的眼神,接着解釋道,“爲防奸細,本官已斬殺數十***尋釁滋事之徒。且遼陽、瀋陽城皆新築成,城外情形正如同公公所見,我軍只要堅守,不僅難民,就連建奴也奈何不得。”

    高時明進城時見到城牆確實經過了重建,而且在城外築有圍牆,比原來的城牆外闊八丈有餘,在圍牆之外,有應太子河水的護城河和一道深壕。

    而高時明不知道的瀋陽更爲牢固,在城牆外‘掘塹十層,深一人許,塹底插有尖木,塹內一箭之地,復浚壕一層,壕內側以一二十人始能擡起之大木爲柵。柵內又掘大壕二層,寬五丈,深二丈,壕底插有尖木。壕內側排列楯車,每車置大炮二門,小炮四門,每車間隔一丈,築土爲障,高至肚臍,障間設炮各五門。’

    兩座雖爲堅城,但能否守住,誰都不敢保證。高時明見熊廷弼信心滿滿,便起身,對熊廷弼正色說道,“傳天子口諭:熊廷弼,遼東弱兵朕給調走了,也增兵五萬,爾等在亦彼經營兩年,糧餉彌足,若再失一城,就用皇祖所賜尚方劍謝罪吧,勿以無能之輩污朕耳目。”

    熊廷弼和秦良玉在聽到‘傳天子口諭’是便已下跪,聽完後,即便知道是激將法,還是老臉通紅。

    熊廷弼知道經過裁撤、徵兵,目前遼東還有有十二萬之衆,其中一半勤加訓練便可成精銳。這十二萬分布遼瀋兩城及六堡(蒲河堡、奉集堡、虎皮驛、清河堡、寬靉),配合遼東民壯及輔軍,進雖不足,但守則有餘。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