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激盪年代之盛世農場 >第十三章 種植富硒大米,擦亮錚華品牌
    阮展書加入錚華農業之後,先把閒置土地利用起來種植水稻。白雲村灌溉條件好,有溝渠堰塘及水庫。主動請纓申請註冊商標,徐晨華見到他如此肯幹心裏很欣慰。

    “光霞啊!招人就要阮展書這樣的,有經驗肯動腦筋,積極爲公司着想。2000畝一次拿下來土地費是給清了,我們收益在哪裏目前食用菌大棚才搭建起了,銷路在哪裏我們不知道。”

    “徐總,你放心。江州這邊大型批發市場我都熟悉,真正做食用菌的商家很少。我們有自身優勢,產品還是有市場。還可以和超市合作,給他們配送食用菌。”於光霞很樂觀彙報工作。

    “先讓阮展書把商標申請下來,後面操作就方便。同樣是大米,我們就要做和別人不一樣的。我們不搞價格戰,走特色農業道路。”

    阮展書大展身手的時候到了,依託以前的資源很快把商標註冊下來了。還找到農產品檢測中心提取土地送樣,確保錚華農業種植的水稻是富硒水稻。錚華農業成立不久,農機具需求量大,前期刨地是農戶自己帶農具。阮展書申請購進農機具。“老沈,我們的水稻種植面積大,外面請農機手費用高,我建議購買一臺旋耕機和收割機。現在購買農機,農機站還有優惠。我們可以申請農機補貼,算下來我們投一半的錢就可以把農機買回來。長期來看實惠的多,我會開農機和修理。後面擴大規模了,可以聘請農機手專門負責使用和維護。”

    沈榮光找外面的朋友覈算價格,對比之後覺得還是購買農機划算。“我看行,我先跟老闆彙報一下吧!”沈榮光同意了阮展書的建議。

    “徐總,現在種植水稻我們需要購買一臺旋耕機和收割機,爲種植和秋收做準備。我在外面詢價了,農機站說購買農機有補貼,花一半的錢可以把農機開回家。阮展書願意當農機手,先這段工作擔負起來。”

    “是嗎?這個阮展書還是挺會爲公司着想的。既然你們定了,找財務走流程購買吧。”徐晨華沒有多少精力去比對價格這些。所以很放心把事情交出去。

    曹慶軍爲錚華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很多幫助,富硒大米商標也是他提議申請的。阮展書根據他的思路向公司彙報了,申報之後很快就下來了。購買水稻種子還給了公司糧種補貼。改變以前那種把錢補給農戶,而農戶又不種水稻,企業種植水稻而拿不到補貼的尷尬境地。

    阮展書抓住時機組織育秧,培訓農機手輪流耕地。這樣1200畝的可耕水田派上用場。拋荒數年的農田開始煥發生機,錚華農業來白雲村之前的很多年農戶都不種水稻。年輕人外出務工,年邁的老人和留守婦女頂起農村的一片天。種些包穀高粱,紅薯,能幹的家庭種花椒柑橘補貼家用。

    “這個農業公司是幹大事的呢!拋荒這麼多年,他們還把土地打理的精緻。”村裏的老頭閒談起來。

    “阮展書,你們要不要幫工啊!我們來幹活。”一個長舌婦問道。

    “要!大量招人!還要年輕人!我們公司老闆大方,辦公司就是帶動農民就地打工掙錢,照顧老人和小孩。每天8小時,做滿了50一天。”阮展書說道。

    這是2008年的春天,江州大地生機盎然。很多外地打工的陸續回來了,據說廠裏訂單少了。有些家庭都啃起老本,甚至想要回流轉地自己耕種。好在錚華農業已經支付流轉費,屬於那些潑皮無賴的土地都在邊角地塊,公司做了讓步讓他們代耕。

    “可以哈!我娃在江蘇工廠每天干滿12小時,沒得什麼休息,一個月也纔拿到1800有這樣還不如回來打工算了,至少一家人在一起。”

    “幹農活可比流水線要累喲!風裏來雨裏去,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我們食用菌大棚到了中午熱的打條條。”

    “哈哈哈!”那些人被阮展書的話逗樂了。

    插秧還沒實現機械化,他們採用人工插秧。地裏耕作之後,灌滿水,撒肥料,人工把溫棚的秧苗運到指定地塊。拋到水裏面,隨後組織勞動力,依次站在水裏插秧。

    “好多年沒插秧了,這是回到大集體啊!”農民甲說。

    “大集體?回到小時候吧!農村改革,用讓我們回到了大集體了。”

    “承包的那幾畝地,效益不高,把糧種,肥料,水費拋去了,只夠落一點口糧,沒得打工來錢快。”農民乙道出農民的心聲,自己的三畝地如何養活六七口人啊。要不是現在經濟活躍,有些人把地送給熟人種外出打工,一家子真的是要喫土了。雖然不能落戶城市,但是經濟寬裕,花錢都大方了。

    “我們這代人死了,誰來種地?”

    “國家會想辦法的,現在流轉個大企業,讓他們種啊!”

    “農民種地不賺錢,企業他能賺錢?信了邪!”

    “這要看種什麼啊?經濟作物來錢快,還是可以。”阮展書接上話說。“我們公司後面種植大棚蔬菜,食用菌需要的勞動力更多。不願意出門的可以來我們公司上班。按天算男勞力60,女勞力50一天。”

    “這還是劃得着,做一天算一天。沒得工廠那麼困人。”農民甲說的很現實,工廠的兩班倒沒得在農田這麼自由。體力好多幹一點,累了休息一下。沒有流水線那麼快節奏。工廠只需要保障處分,一年365天可以開工,而農業的話幹活要看天氣說話。野外勞作下雨天是不用來的,只要那些大棚裏面沒得多少限制。

    “尤其是40歲以後的人,工廠裏不喫香。幹活沒得17,8歲年輕人利索。提不起產量,人家老闆賺不到錢。所以年紀大了的都在後面下苦力,還是農業公司好點,可以幹到70歲。”阮展書說道。

    “ 70歲?農民本身苦,又沒得保險,兒女指望不上只能自己做一點喫一頓。單獨種地勉強飽個肚子。遇上趕人情這些只怕是要借債喲!娃兒討媳婦什麼的,個人奔,家裏指望不上了。”

    “物質要求慢慢高了,娶媳婦是很困難的。過去結婚家電三大件,往後要有車有房,壓力都大得很。”阮展書說起這事自己也深感壓力山大,兒子讀書沒讀出名堂,他還得繼續奮鬥到娶到兒媳婦爲止。

    插秧勞作,大夥你爭我趕,居然也很有效率,還不累。30人一天插秧上百畝,完成所有插秧工作要花半月的時間。錚華農業沒指望靠這個賺錢,他們還要更宏偉的目標去實現—用商標實現公司的價值。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