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蜀山懸劍傳 >第二百零八章 大醫精誠
    張湛曰:夫經方之難精,由來尚矣。今病有內同而外異,亦有內異而外同,故五臟六腑之盈虛,血脈榮衛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診候以審之。而寸口關尺有浮沉弦緊之亂,腧穴流注有高下淺深之差,肌膚筋骨有厚薄剛柔之異,唯用心精微者,始可與言於茲矣。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於至粗至淺之思,豈不殆哉若盈而益之,虛而損之,通而徹之,塞而壅之,寒而冷之,熱而溫之,是重加其疾。而望其生,吾見其死矣。故醫方卜筮,藝能之難精者也。既非神授,何以得其幽微世有愚者,讀方三年,便謂天下無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無方可用。故學者必須博極醫源,精勤不倦,不得道聽途說,而言醫道已了,深自誤哉。

    節選自大醫精誠孫思邈唐備急千金要方

    次日複診,老嫗胸悶、脅痛症狀明顯緩解。但咳嗽出現,咳痰增加,咳痰爲白色稠黏膠痰。舌脈同前日。

    白復見老嫗病情有所好轉,不再換方,施針用藥方案同前。唯一改變,陰陽倒換,這次先刺陽溪穴,再向太淵穴透刺,以增強針效。

    五日後,老嫗胸口煩悶,兩脅疼痛已明顯好轉。咳痰較少,色澤變清。舌苔濁膩慢慢開始消退,右寸脈滑象逐漸平緩。白復繼續按前法施針。但改變了藥劑中部分藥材的比例,去掉蘇子、白芥子,加入陳皮15、茯苓15,冬瓜仁增至30,蘆根增至25,生薑增至50。

    至第八日問診時,老嫗胸悶不適的症狀已經完全消失,雙側脅肋隱痛基本消除,偶而咽癢咳嗽,咳嗽時伴有少量黏痰。納寐可,二便調。舌質淡暗、苔白膩。雙脈整體有滑象,左關略大。

    至第十日問診時,經衆人評估,老嫗病情已經好轉,無需再用針藥,只需居家調養即可。十五日後,再次複診,老嫗紅光滿面,氣色正常,精神矍鑠,身體再無任何不適。

    青城弟子進駐丙營後,發現瘟病患者幾乎都存在苔白厚膩、右寸脈獨滑的特點,說明痰濁蘊肺爲基本病機。針藥干預後半月,症狀均改善或消除。

    白複診療過數十名瘟病患者後,認爲本次瘟病還有”直中”的特點,起病隱匿,直接侵犯肺臟等器官。發病表現爲乾咳甚至不咳。

    白復辨證後,認爲此病之所以烈性傳染、快速惡化,一般的傷寒溫藥很難治癒,其主要原因在於:患者雖然肺臟受損,但咳嗽、咳痰較少。患者乾咳或不咳導致痰液無法排出,又因溼濁困阻中焦,運化之路受阻,痰濁堵塞氣道,導致胸悶、脅痛。

    鑑於此,白複試着將治療方向放在潤肺排痰方面。施針用藥後,只要患者的咳嗽咳痰功能得以恢復,病情就能好轉。個別病患,通過氣功導引,將痰濁肺毒由糞便排出,也能實現髒病腑除之效。

    既然患者主要的病機爲太陽陽明合病、太陰陽明兩感,白復結合數十名患者的治癒經驗,最終給出了能夠大範圍推廣的鍼灸方案:施針取穴在太陰經的太淵穴、陽明經的陽溪、合谷兩穴。銀針通過太淵穴透刺陽溪穴及合谷穴,既解太陰陽明兩感,又可通過腸胃蠕動,促進排便,以降肺中濁痰。

    此外,若患者感到胸悶,還可在厥陰經的內關穴施針。若患者感到脅痛,可選少陽經的外關穴用針。銀針通過內關穴透刺外關穴,可以有效疏解胸悶脅痛。

    施針時,不用提、插、捻、轉這類傳統針法,青城九針針法行氣最好,見效最快。若患者年事已高,可不用特殊行鍼和補瀉手法。如患者君火不明,可輔之以導引,加速運針行氣,加強針感。

    針藥並用效果最佳,白復也給出了能夠大範圍推廣的用藥方案:以桂枝法爲底開解太陽經、調和營衛。

    桂枝法基本方爲桂枝、芍藥、甘草、大棗、生薑。主治外感風寒表虛證。頭痛發熱,汗出惡風,鼻鳴乾嘔,苔白不渴,脈浮緩或浮弱者。正如後世湯頭歌訣所云:“太陽中風桂枝湯,芍藥甘草棗生薑。解肌發表調營衛,啜粥溫服汗易釀。”

    此法方義爲:本方證爲風寒傷人肌表,腠理不固,衛氣外泄,營陰不得內守,肺胃失和所致。治療以解肌發表,調和營衛爲主。本方證屬表虛,腠理不固,且衛強營弱,所以既用桂枝爲君藥,解肌發表,散外感風寒,又用芍藥爲臣,益陰斂營。

    桂枝辛溫,辛能散邪,溫從陽而扶衛,故爲君藥。芍藥酸寒,酸能斂汗,寒走陰而益營。桂枝君芍藥,是於發散中寓斂汗之意;芍藥臣桂枝,是於固表中有微汗之道焉。桂、芍相合,一治衛強,一治營弱,合則調和營衛,是相須爲用。

    生薑辛溫,既助桂枝解肌,又能暖胃止嘔。大棗甘平,佐芍藥以和營裏,既能益氣補中,又能滋脾生津。姜、棗相合,還可以升騰脾胃生髮之氣而調和營衛,所以併爲佐藥。

    炙甘草之用有二:一爲佐藥,益氣和中,合桂枝以解肌,合芍藥以益陰;一爲使藥,調和諸藥。甘草甘平,有安內攘外之能,用以調和中氣,即以調和表裏,且以調和諸藥矣。

    桂枝法以桂、芍之相須,姜、棗之相得,借甘草之調和陽表陰裏,氣衛血營,並行而不悖,是剛柔相濟以爲和也。所以本方雖只有五味藥,但配伍嚴謹,散中有補,“爲仲景羣方之魁,乃滋陰和陽,調和營衛,解肌發汗之總方也。”

    此外,根據病患個別表徵,還有加減化裁之法:惡風寒較甚者,宜加防風、荊芥、淡豆豉疏散風寒;體質素虛者,可加黃芪益氣,以扶正祛邪;兼見咳喘者,宜加杏仁、蘇子、桔梗宣肺止咳平喘。

    蒼朮、陳皮、法半夏、茯苓運脾化溼,紫菀、石菖蒲、蘇子疏導肺絡,麻黃、杏仁宣肺平喘,全瓜蔞、萊菔子、白芥子、冬瓜仁既可潤燥化痰,配伍桃仁化瘀通絡,又能奏通腸泄濁、髒病腑除之功。尤妙在一味蘆根,中空象肺,善於透發肺竅之鬱。

    諸藥和合,其中既蘊含麻黃湯、桂枝湯開解太陽,配千金葦莖湯通降陽明以治療太陽陽明合病之意,又有二陳湯、三子養親湯運脾化溼,合千金葦莖湯兩解太陰陽明之功,疏導肺絡、化痰泄濁。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