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大明鐵骨 >第262章 超越時代(求月票,求支持)
    水力

    即便是水力的使用有着這樣那樣的限制,尤其是漫長的冬天冰封的河面限制了對水力的使用,但是水利的使用仍然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江北的面貌,那黃河岸邊的上百臺連綿的水車,更是顯得極爲壯觀。

    水力鍛錘、水力鋸牀、水力車牀、水力鑽牀、水力膛牀、水力磨牀等等,數十種功能不一的水力機牀,使得江北的工廠掌握了領先時代的生產技術,而在某種程度上來說,現在江北的兵工廠除了動機使用的是水利,其工廠裏的設備,甚至與19世紀初期並沒有太多的區別在過去一年間,朱明忠將車牀、鏜牀、螺紋加工機牀和磨牀以及刨牀、銑牀等數十種機牀引入了這個時代,儘管這些機牀是原始的,加工精度更是可以用粗糙來形容,但是這些工具機的使用,卻標誌着江北的工業已經進入了一個截然不同的時代,江北正在一步步的開啓工業革命之門。

    當然,與英國的工業革命是由於紡織工業所驅使不同,在江北這種工具機器的使用是由軍火生產以及交通運輸機械的推動而,各種類型的機牀相繼出現完全是爲了服務於軍火生產。

    在水力傳動軸的轉動下,卷軸緩緩的轉動,儘管速度不快,但是指粗的銅條在這種捲動中,被拉成了細絲,銅絲穿過多道鋼質拔絲板,最終被冷拔成爲比頭髮絲稍粗的銅絲,然後被捲入木軸。

    這些銅絲是特製的,儘管銅絲是特製的,但是生產銅絲的設備過去卻是生產鐵絲的設備,當然也會生產銅絲,畢竟無論是盔甲的製作或者火槍的製作都需要用於細小的鐵釘或者銅釘,它們都是用鐵絲或銅絲剪截製成。

    誰也不知道,這些銅絲是用來幹什麼的,但是兵工廠只是根據定單,生產銅絲,並將這些銅絲像繩索似的用幾十根銅線捲纏成銅索,有的被包裹一層樹膠,製造好的銅絲,隨後就被裝在木軸上,等待着從工廠運出。

    從工廠運出之後的銅線,會在被安裝在室外的木柱上,它的一端連接着衙署,而另一端則是幾裏外的軍營,雖說外人並不知道做什麼,但是對於朱明忠來說,他卻清楚的知道,他正在幹什麼。

    “僅僅只是有鉛酸電池並不行,還需要發電機”

    在都署衙門的試驗室中,看着桌子上的有些原始的鉛酸電池,朱明忠自言自語着,鉛酸電池並不複雜,只是浸在硫酸溶液的兩塊鉛板就可以儲存電量,但是這只是解決蓄電的問題。

    “蓄電池可以用在收報機上,如果要發報的話,電池的容量太少了”

    看着桌子上那個簡單的收報機,朱明忠暗自嘀咕着。

    作爲一名工科生,要想到電報之後,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他,只用幾天的時間,就製造出了電報機、電池以及手搖發電機。

    其實,收報機和發報機,製造起來非常簡單。電線分別繞在磁鐵上,這是一塊軟鐵,上面繞着導線。這樣,兩極之間就可以通電了;電流從陽極出發,通過線路,當它經過磁鐵的時候,磁鐵就暫時磁化了,然後電流再從地底下回到陰極來。如果電路一旦中斷,磁鐵馬上就會失去磁性。只要把一片軟鐵放在磁鐵前面,電路接通的時候,就會把它吸住,電路中斷的時候,它就會掉下來。

    把鐵片的活動裝置做好,餘下的工作就簡單了,在鐵片上安上指針,兩個電報站之間就可以聯繫了。而那個鐵片上的指針實際上連接着鉛芯,連接電源時,鐵片彈了一下,帶有軟鉛芯的那一端在紙條上打下了一個鉛點,因爲還沒有斷開電源,所以鐵片就繼續彈上彈下的在紙條上打點。而隨着紙條的一端緩緩抽出,就可以得到了一張墨點分佈均勻的紙條,而通過調整開關閉合的時間也可以打出線條。

    其實,這是大名鼎鼎的“莫爾斯電碼”,它正是借用符號組合起來可代表字母和數字,就可以通過導線來傳遞文字了。在那個時代能設計這樣一種編碼來傳遞信息非常了不起,只要發出兩種電符號就可以傳遞信息,大大簡化了設計和裝置。

    而現在,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朱明忠正是憑藉着對其的瞭解,毫不費力的發明了電報,並借鑑了“莫爾斯電碼”。

    只不過與“莫爾斯電碼”不同的是,朱明忠所使用的電報碼則是四碼電報碼。也就是每一個漢字對應一個從 0001 至 9999 的四位數。例如,漢字“一”對應的四位數是“0001”,“丁”對應的四位數是“0002”,“七”對應的四位數是“0003”,以此類推。發報時,一個漢字轉換爲對應的四位數用特定的電報碼發出,接收到的電碼經解碼得到對應的四位數進而得到該漢字。

    儘管電報機的結構極爲簡單,只用了幾天的時間,不僅製出了適用的收發報機,但是在試驗的時候,卻碰到了問題,最關鍵的問題是電池的蓄電量有限,用不了多久,發報機就癱瘓了。

    “電池只能作爲補充,可以用來收報,畢竟,收報機只有收報時才工作,發報機可以使用直接使用發電機供電,每臺發報機上應該要配一臺手搖發電機,報務員在拍發電報時必須有另一個人一旁手搖發電”

    又經過幾天的改造,幾番完善之後的電報機,便安裝了已經架設好的軍營與衙署之間,此時這裏的電報線路已經架設完成。

    大明永曆十四年六月初三,正是一年之中最熱的時候,這天正午,在衆人的注視中,經過簡單培訓的電報員按下的發報鍵。

    “嘀達、嘀噠”

    隨着節奏鮮明的響聲,在電報員發出電報的時候,聽着那聲音,朱明忠的神情顯得有些激動,儘管之前明明已經進麼了試驗,但這一次發出的將會是人類史上第一封電報,與另一個時空中,莫爾斯發出的那份第一份電報“上帝行了何等大事”不同,這一份電報是中國式的,不過只有簡單的十六字。

    “聖人之學,俱在踐履,學問之道、貴在實行”

    簡單的十六字,實其就是“實學”的核心,學問和事功、知與行,本來就是合一併行,不可分離的。當然朱明忠之所以選擇這十六字,恰恰是對另一個時空中莫爾斯發明電報的一種“致敬”,或許,對於西方人來說,上帝等於一切,聖經締造了西方文明。

    那麼,在中國,可以肯定的是說是儒學締造了華夏文明。至於諸子百家他們並不是消失了,而是被儒學兼收幷蓄吸納其中。

    隨着電報紙被輕輕抽出,隨着譯碼員根據電報碼譯出的內容,在人們瞠目結舌的驚駭中,譯電員甚至用一種激動的語氣念出這份電報的內容時,圍在電報室中的將領們,無不是驚訝的看着這電報。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