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大明鐵骨 >第353章 新聞人(第二更,求月票)
    “號外、號外,湖廣總兵李將軍揮師北伐”

    “號外,北伐大軍進抵河南、南陽諸地傳檄而定”

    天地間風雲變幻,遠超過世人的意料,就在幾天前,人們還曾爲一觸即發的南北衝突而焦慮,而此時,世人的目光卻已經完全爲李子淵的北伐所吸引。大江南北,幾乎所有人都在關注着李子淵的北伐,沒有人想到,在這個時候,這位曾聲名狼藉的有着“三姓家奴”生有反骨的李臨川,居然會揮師北伐。

    在世人關注着北伐的時候,在清河城內的明報報社內,那些因爲在報紙上爲百姓主持公道的而被稱爲之“報青天”的記者們,同樣也在談論着北伐。

    “總編,汝州的虜官大都已經棄城而逃,北伐軍先頭已經兵進汝州了”

    衝進公房的記者帶來的消息,讓朱大勇先是一愣,隨後又是一喜,急聲問道。

    “怎麼這般快照這個速度,恐怕不出五月,河南基本上就可以光復了”

    作爲明報的總編朱大勇不僅與外人一樣,爲北伐的順利而歡欣鼓舞,他同樣也面臨着一個選擇如何報道此次北伐。

    如果說北伐的是忠義軍,他不但會大書特書,而且也會派記者隨軍一路報道,但是,現在儘管他已經在第一時間派出了記者,但是在另一方面,如何報道此次北伐,卻又成了他不得不去面對的問題,畢竟揮師北伐的是那個“三姓家奴”李子淵,而不是朱明忠。

    而這明報雖說看似立場公允,可是實際上,這報社的東家淮王,在這件事上他自然需要考慮到東家的態度,畢竟,李子淵曾叛出東家。

    “總編,咱們這期報紙,必須要全面報道北伐的消息,不能再向之前那樣,只用豆腐塊大小的文章了”

    “就是啊,這北伐是我大明第一要事,更是爲天下所矚目,如果我等不加以報道,又如何能彰顯明報之公平”

    儘管他們並沒有提什麼李子淵與淮王的舊事,但是誰都知道之所以到現在沒有詳細報道,就是因爲顧忌淮王。

    “不單單是公平,想我江北忠義軍素以忠義而聞名於世,今日李將軍領兵三十萬揮師北伐中原之時,我大明忠義軍又在何處”

    丁墨春這位淮安籍的進士,現在明報中最爲知名的記者,看着總編朱大勇時,那語氣中帶着質問。其它人同樣,也是看着總編。

    “這”

    朱大勇張張嘴卻說不出來,

    誰都知道忠義軍在什麼地方,忠義軍現在正在江畔,枕戈待旦的等着南下,或者等待迎擊延平王的北犯。

    在李子淵北伐之時,當年的北伐功臣,現在卻於江畔大有自相殘殺之勢,如此變化,或許正應了世事無常那句話。

    “總編,在下這裏有一篇文章,意於報上發表,不知總編以爲如何”

    丁墨春取出一篇文章,對總編說道。

    接過文章不過只是略微掃視一眼,朱大勇的臉色就是微微一變,這文章中的內容盡是對淮王、延平王的質問,質問其身爲大明王爵,值此神州陷虜之時,不知北伐克復中原,卻爲一已私怨,而意興兵自相殘殺,如何能對得起大明,對得起天下蒼生。最後自然是勸勉之言,勸他們彼此之間冰釋前嫌,然後攜手北伐,待到北定中原之時,他們兩人必定可名垂青史,若其執迷不悟到時候,必定會遺臭萬年

    這篇文章中的不敬之讓,讓朱大勇眉頭緊鎖,原本欲開口駁回的他,在開口的瞬間,卻說道。

    “墨朝果然不愧是我明報之刀筆,這篇文章可謂是字字如刀,直指人心肺。我明報既然以爲天下進言爲已任,那這文章自然是可以發,只是”

    盯着丁墨春,朱大勇又說道。

    “不過這文章,我準備於清河、南京、安慶、江陰、廬州一同發表,不知墨朝以爲如何”

    總編的回答,完全出乎丁墨春的意料,儘管明報有多家分社,但是往往都是各自編排報紙,畢竟相隔甚遠,縱是偶爾有文章共同刊載,往往也是相隔數天,這篇文章若是能與這四地同時刊載,到時候整個江南必定爲之震動,對此丁墨春又怎麼會反對

    不過,誰都知道,這不過只是緩兵之計,至於這能拖多長時間,又能拖出一個什麼結果來,最總歸還是要看淮王府,看淮王府會做何決定。

    儘管最近一段時日,因爲與鄭成功的對立,使得江北正在不斷調動兵力以防備鄭成功北犯,但與此同時,當初的經略使衙署卻也在進行着改組,畢竟,這經略使是鄭成功委任的,現在既然朱明忠已經獲封淮王了,且又準其於清河開幕,那麼這淮王府自然就要設立參軍府。

    而這參軍府的作用自然是諮議參軍,又被稱之爲幕府,爲淮王最高行政單位,設有諮議參軍,總理政務、類似宰相之職,作爲淮王的最高幕僚和決策機構。而參軍府轄下又設立吏、戶、禮、刑、兵、工六官衙門,六官衙門設總理一人,之下又設左右協理,協理之下爲左右都事。另外,又設立察言司、承宣司、提刑憲司、審理司、賞勳司等機構。

    這參軍府其實,說白了幾乎等同於“小朝廷”,甚至其運作也與朝廷的運作大體相當淮王領下各地大小公函,都由察言司其相當於通政使司,也就是銀臺,由其彙總,再由門下司這個機構相當於侍從官的辦事機構,職業類似於後世的中央辦公廳,呈報淮王過目,再交到諮議參軍商計,而這數人組成的諮議參軍又相當於“小內閣”,他們負責草擬處理意見,再由門下司把意見呈報淮王批准,最後由六官校對下發。

    而在一定程度上來說,門下司這個類似司禮監,但實則更接近於後世的中央辦公廳或者漢代內廷的機構,可以讓朱明忠能夠直接掌握一批有才幹的近侍之臣,他們名爲侍從之臣,實際參與府中謀議。

    當然,現在淮王參軍府的設置只是某種嘗試,正像這門下司一般,儘管其看似與司禮監類似,但是卻又遠無法達到干預決策的地步,頂多也就是能夠給予一些建議,甚至因爲門下司用人類似於漢代內廷,其中官員亦大都是官級不高,所以其又易於控制,如此才使得現在這門下司,除非有特例,否則很難發展成爲類似司禮監那樣位高權重的機構。現在,這門下司不過只是與參軍類似,作爲朱明忠的祕書,協助其處理政務,當然有必要的話,朱明忠同樣也會把可靠的門下司官員派遣出府,到某些重要職位上去。

    對於進入門下司的官員來說,他們深知在門下司是他們官路上歷練自然會加珍惜,以期望他日可以外放地方,屬理一地。

    與門下司中的大多數人一樣,年近四十的萬睿,同樣也是出於本地遺民之家,他的父親萬壽祺是崇禎年的舉人,十年前去世後留有家訓,萬家子弟皆不得出仕滿清。直到去年,在父親舊時好友閻爾梅的推薦下,萬睿進了經略使衙署,在參軍府成立後,又進入門下司,成爲司內侍從官,協助經略屬理公文。

    對於年近四十的萬睿來說,他自然珍視出仕的機會,所以自從進入衙署後,他一直可以說是兢兢業業,也正因如此,纔會被推薦進入門下司,雖說在門下司中的工作並不是輕閒,可是偶爾的也總有閒暇的時候,讓司裏的同僚們可以略微聊一些事兒,就像現在聊着聊着,自然也就聊到了湖廣的北伐以及眼下的局勢,儘管他們不能談及任何經手的公函內容,但是並不妨礙他們發表各自的看法。

    “這一下,李臨川這麼一北伐,不但把其不堪的名聲全都洗盡了,而且於百姓看來,他李臨川就是真正的心懷天下蒼生之人,至於二位大王”

    搖頭嘆着,閻炅對萬睿壓低話聲說道。

    “若是兩位大王仍於江畔對峙,只恐非但名聲有損,將來恐怕也會對我江北不利啊”

    作爲閻爾梅的長子,數年前,閻炅雖有才學,但卻受困於父訓,不能出仕,自江北光復之後,就在他剛生出仕江北的時候,在內舉不避親的舉薦下進入衙署,現在更是作爲門下司司令的閻炅,自然將父親故友之子萬睿視爲心腹,所以纔會說出這番話來。

    “畢竟,一但其奪所河南,攻取直隸,再有下京師的北伐之奇功,到時候,其必定是一家獨大,如此,又豈是大明幸事”

    或許閻炅並沒有太多的施政經驗,但是他很清楚,一但李子淵北伐成功,對於大明來說意味着什麼,到時候,其執掌數省之地,對江北自然不是什麼好事,甚至對大明也不見得是件好事。

    “嗯,兄長所言甚是,當今天下之局,之所以平穩而不見紛爭,正因爲各方力量平衡,如此大家纔不至於以武論是非,若是李子淵挾北伐之餘威,斥我江北不義,到時候,只恐怕這戰事必將無可避免。到那時,又豈是大明之幸”

    道出這番話的時候,萬睿又想到了之前經手的一篇報社送來的文章,若是那文章發出的話,對淮王的聲譽又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作爲中書司的吏員,想到這變化莫測的局勢,萬睿那眉頭皺的更緊了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