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大明鐵骨 >第121章 向北(求支持)
    張煌言略點下頭,然後說道。

    “不僅僅只是江南,當年周滅商後,當時周朝天下不過只在今日河南一帶,隨後周天子分封天下,將天下分封於諸侯,像這江南,當年爲楚國之地“昔我先王熊繹闢在荊山,篳路藍蔞以處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王事”……”

    背誦着《史記.楚世家》的這句形容楚國開掘基業的艱辛的字,張煌言又感嘆道。

    “若非是如此一代代先人啓以山林,又焉能有了我漢家今之景!”

    呂留良亦於一這點頭說道。

    “確實如此,聽聞今日淮王做陣遼東,是意於遼東啓以山林,令遼東似江南一般,永爲我國之地,爲我北地魚米之鄉。”

    呂留良的聽聞,是他於報紙看到過許多描述東北富庶的章,甚至用“棒打狍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裏”去形容遼東以及東北,那裏到底如何富庶,他並不知道,但至少從那些字,可以看出,那裏並像人們想象的那樣,只是一片苦寒之地。非但不是什麼苦寒之地,甚至那裏更是土地肥沃的塞江南,當然,即便是土地載過肥唔,總也需要人去耕種。

    “棒打狍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裏,這東北到底如何富庶,尚是不知,但這句話卻已經傳遍天下了。”

    羅綸於一旁笑道。

    “而且聽人說,淮王與遼東拓荒千萬畝,授予傷殘兵士,非但授地,且又安置朝鮮佃夫爲其耕地,那些朝鮮佃夫於當地種植朝鮮稻。按報的說法,有二十年之功,東北必可爲我大明關東之江南!”

    “可不是。如果要是遼東能夠成爲我大名的江南,到時候,江南百姓再也不需要像現在這樣承擔着漕糧之苦了。”

    江南百姓的稅賦之重,遠遠超過於北方,甚至是北方的數倍,而且在稅負之外。還有沉重的漕糧。之所以如此是因爲江南的糧食產量多過於北方,如果遼東能夠產出米糧的話,姑且不說其他,至少對於江南的百姓來說是個好事,總能讓他們的負擔能夠輕那麼一點。

    “塞北江南!”

    張煌言似有所思地點點頭,然後感嘆道。

    “東北確實爲我大明的一塊寶地,若是他日東北能有千百萬漢人於那裏居住,想來到那時,北方草地亦再不可能爲患我大明!如此,我輩之心血也不會白費。”

    在說出這番話的時候,張煌言的神情顯得有些不太自然,甚至有些鬱悶,他之所神情如此不自然,是因爲他知道自己此去遼東是要到那裏幹什麼。

    “那是自然的。”

    呂留良於一旁點頭說道。

    “不過想來待到朝廷還朝之後,大軍西征,討伐殘餘清虜,如此天下至少可得百年安穩,有百年之功,東北焉能不平?”

    隨後呂留良又成功地將話題扭轉過來了。衆人隨後又在那裏談歷史說掌故,一路談笑風生地乘船穿過鄱陽湖、然後進入長江,由長江進入運河,又從運河轉向黃河經黃河前往海州,於海州登前往遼東的快船。之所以沒有從山東走,是因爲北運河現在運輸軍糧的任務繁忙,一切非軍用船都不得進入北運河。所以他們只能走海路。

    儘管一路又是蜈蚣船,又是多帆快船,可是待張煌言一行抵達遼東的時候,仍然用了足足四十天,才抵達旅順,這是因爲了冬天河口一帶海面結冰加之渾河河面凍結,所以不能直接乘船前往瀋陽,只能從旅順岸,然後乘馬車前往瀋陽。

    不過,如此一來,倒也讓張煌言一行人欣賞到這裏接北國風光,他們也是第一次來到遼東大地,自然的對於這裏的一切都顯得很是好。說好的自然是這塞北江南到底是什麼模樣。一行人沿着官道乘馬車一路奔馳,不過讓他們失望的是,因爲車窗外都是一副冰天雪地的模樣,自然無法看到什麼是塞北江南。

    不過即便是如此那遼東的北國風光仍然讓他們爲之傾倒。離開了旅順之後的直到第五天的午後才抵達瀋陽府。

    在抵達瀋陽城東的驛站時,那些車伕、隨員們立即忙活起來,在他們或是換馬、或爲馬匹打水加料時。張煌言等人已經進入了驛站之,相與屋外的冰天雪地,這屋子裏卻是非常暖和,即便是和江南相,這裏都顯得很是暖和。

    “人人都說這遼東是苦寒之地,自從到了這裏後,我卻不覺得這裏冷了,甚至相起來,江西也許更冷一些。”

    置身於大堂之,坐在那沙發軟座,呂留良頗有些感嘆的說道。

    “那是因爲車有暖爐,這屋子裏也有暖爐,你還沒感覺到冷的時候已經到了爐子邊,要是還覺得冷,那可真是了怪了。”

    羅倫在說話的時候,眼睛朝着一旁的壁爐看去。那裏頭幾根大圓木正在燃燒着,這些壁爐到是和他在江北見過的取暖爐完全不同。江北的取暖爐燒的是煤,而這裏燒的卻是木頭。

    “如果遼東的百姓家家如此的話,那麼將來,這遼東必定會成爲我大明的塞北江南,有了這些爐子,至少在冬天的時候,百姓再也不需要像過去一樣忍受冬天的苦寒了。”

    張煌言的話聲,這邊不過是剛落,那邊房門被推開了,幾名官員急匆匆的走了進來。

    /43/4ml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