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大明鐵骨 >第32章 青年(第一更,求支持)
    “十年之後,恐怕就是舟船不能入開封了”

    在船抵達開封碼頭的時候,看着熱鬧非常的碼頭上那些扛活的力夫,朱明忠暗自想到,也許,他們並不知道在幾年後,他們就會失業,畢竟,一但黃河改從滎陽北入迴歸宋時故道,新河堤截斷黃河之後,沒有河水的補充,滎陽以下的大多數河道就會荒廢,如開封等地已經地表齊平的河道,也許會成爲良田,有些地方則會變成小湖。

    對於黃河北岸的中都而言,並沒有太多的影響,不過只是河名的變化,淮河會沿着故道入海,沒有河沙沖積,鬱州島不會大陸相連。海州港也不復淤積的威脅,甚至就連同蘇北海岸的淤積沙岸也會迅速塌陷,慢慢的恢復舊時的海岸線。

    當然,對於開封來說,這是一場災難,沒有了便利的黃河水運,這座河南府城的未來又會如何發展

    不過,這並不是朱明忠需要考慮的,離開了船後,朱明忠就扮做客商,幾名侍衛等人則裝扮成隨從。悄悄地的進了城。

    微服私訪,在後世,這往往只存在於影視劇之中,而現在身爲大明皇帝的朱明忠卻很喜歡微服出訪。身爲皇帝總要接點地氣。雖說現在的報紙可以讓他不至於像過去的皇帝一樣消息閉塞,只能告奏摺瞭解外界,但他卻更喜歡通過微服出巡,親自去了解一些事情。

    作爲府城的開封,自然是熱鬧非常,不過對於逛街,他倒也沒有什麼興致,於開封城內逛了一圈後,朱明忠便對身邊的羅恩成說道。

    “玉輔,太陽已經下山,也該打尖喫飯了,今天晚上住的地方準備好了嗎”

    “公子,您看是住在城內,還是住城外,城內倒有幾家不錯的客棧,不過若是論起環境的的話,還是大梁書院的環境更好一些。”

    “大梁書院”

    朱明忠微微愣了下。

    “公子,大梁書院是兩百年前天順五年提學副使劉昌創建,建成後,即便是開封城內最好的書院,崇禎十五年,闖賊兵圍開封,爲破城挖開黃河,水淹開封,書院被毀,當年忠義軍收復開封后,王府劃撥了5萬兩專款,再加上河南本地士民捐贈,書院才得已重建,其非但學風類似清河書院,就是書院也與清河書院相似,書院內外景緻極佳,住宿的話,在那裏倒是再好不過。”

    作爲陛下的侍從官,羅恩成在來開封之前,自然做了一些文章。

    朱明忠笑着說道。

    “行,那就到書院借宿吧。”

    所謂的借宿,其實倒也談不上借,因爲書院內就有對外營業的客棧,一行人住下之後,和過去的習慣一樣,朱明忠在喫完飯之後,便來到了書院的校園中散佈,與舊時的書院不同,現在的大梁書院整體風格類似於後世的大學,佔地有兩千餘畝的書院,除了校舍外,自然少不了公園、操場,景緻倒是頗爲不錯,行走於校園中,雖說天色已晚,那路燈裏的油燈只是照亮附近丈許遠的距離,雖說光線昏暗,但卻也讓這書院之中,不至於完全陷入黑暗之中,昏暗的燈光下,總能看到有三五成羣的學生,在那裏或是閒聊,或是討論着時事。

    “既然藩無罪,那今上何故將其流於萬里之外”

    傳入耳中的話,讓朱明忠的眉頭一鎖,儘管宗室分封是皇家的家事,可聽着這句話後,仍然覺得極爲刺耳。他們又豈知道朕的苦心

    “今日藩無罪,可是十年後呢”

    原本離開的的朱明忠,聽到那邊學生的辯解,不由止住了腳。

    “大家別忘了桂王可是孝匡皇帝的太子,若是任其於中原,將來難免有投機之徒之其身邊蠱惑,若是爲奸人所煽動,到時候,可就不是罪不罪那麼簡單了,所以與其如此,還不如封藩於萬里之外,遠離中原,自然無須再爲此擔心了。”

    這人倒也有幾分見識。

    “依你這麼說來,今上是愛護桂藩了”

    “別忘記了高皇帝將陳理與歸義侯明升一起遷居高麗之舉,若非是高皇帝擔心他們會受到小人的欺騙誘惑,將其遷居高麗,又豈能頤養天年”

    葉適之的話讓亭中的諸人無不是一陣沉默,對於投誠將領的後代,一般都手握重兵,留在中原便會對政權的鞏固產生威脅,更得防止將領與將領之間交往過密,造成起兵謀反的不利現象,在國內起兵平反,一則會傾其國力,二則會讓國內經濟倒退。然而這些人又殺不得,殺了會造成人心不穩,更容易造成別的將領因擔心自己的結果而起兵造反,或者百姓不服政權,而揭竿爲旗。所以最好的辦法是把這些人發佈邊疆,封個有權無實的爵位,在海外頤養天年,讓時光淡然個人對皇權的影響。這些人之中最有地位的便是元末定都在重慶的大夏國皇帝明升,他在高麗受封爲王,娶了高麗大臣的女子做家眷。現在陛下對桂王如此,未嘗不是因爲愛護。

    總算還是有人知道朕的本意

    朱明忠略點下頭,原本難看的臉色也稍微發生些變化,甚至就連雙腿也不由自主的朝着他們走去。

    “再則,今上之所以不願分封諸藩於國內,完全是愛護天下百姓之舉,舊時不說其它地方,我河南有多少藩王宗親爲奉養宗室,天下糜費又豈止百萬”

    “難道現在就不花錢了現在是朝廷發俸祿、祿米給他們,這花費也少不了多少。”

    “所以,纔要將他們的封藩於海外”

    朱明忠不待那人爲自己辯解,便主動走過去說道。

    “我大明諸藩分封不過只是徒於形式,正所謂“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也就是說宗室是不準幹活的,完全是由國家養活。我大明爲奉養宗室每年祿米開支不下一百五十萬石,非但是朝廷負擔,更是天下百姓的負擔。此等負擔自然不是朝廷所能負擔得起的,即便是現在,朝廷發給俸祿,於朝廷來說,仍然是筆不小的開支。”

    這既是事實,同樣也是辯解畢竟,現在活下的宗室並不多,而且明朝的宗室待遇,也是存在

    嚴重的兩極分化的。郡王以上,過得是富可敵國的生活。至於郡王以下,跟老百姓相比較,也只能算是差強人意。

    至於現在,每年萬兩、萬石,看似不少,可是能夠得到這等俸祿的不過只有區區幾人罷了。

    “難道封於海外就不需負擔宗室俸祿”

    “分封而不錫土,這是我皇明舊例,而現在朝廷欲封桂王於宣南,賜當地田產十萬餘頃,如此,朝廷自然無須負擔其俸祿。”

    其實將桂王封於宣南的時候,朱明忠就已經打好了算盤。他的算盤非常簡單,就是把東印度公司的公司財產種植園、水田以及奴隸,一併交給桂王,而相應的,朝廷從此之後,就再也不需要負擔桂藩的俸祿。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