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大明鐵骨 >第17章 新朝(第二更,求支持)
    對於俄羅斯人,他們並不怎麼了解,即便是潘仁遠也不怎麼了解,很快他就轉移話題聊起了東北。

    “其實,東北倒也不像大家想象的那麼貧瘠,那裏的土地反倒更爲肥沃一些,放眼望去,可以說是千里平川,在那樣的地上,隨便灑上一把種子,都能收上幾石,不過,那裏並不適合種高粱、小米、麥子,因爲天氣太冷。”

    “那當地種的都是什麼”

    李化平他們一聽不種高粱、小米、麥子,立即好奇了起來。

    “種的是玉米,一畝地能產200斤上下,若是家裏有個幾十畝地,比如像安置在東北的榮民,他們最少都有一百五十畝的勳田,種上百畝玉米,一年至少能收上萬斤玉米,然後再種些土豆,再種上些牧草,玉米賣到市上,冬天喫土豆,家裏再養上幾頭馬、幾頭牛,一年收個幾百兩銀子是沒問題的,”

    所謂的“榮民”是退役的明軍,不僅僅只是忠義軍,還有各地的明軍、義軍,他們中的相當一部分,被安置在東北,當然作爲回報,給他們的勳田,也都半倍甚至一倍於關內,這也讓東北瞬間多出來的近十萬個地主。

    “其實,他們中的許多人,都不是自己種,而是招來幾戶佃戶,那些佃農替他們種田,然後他們收上六成的租子,既便是如此,那也是喫喝不盡,他們是大明榮民、勳民,勳田按律優免”

    儘管潘仁遠的話中沒有嘲諷的意思,可是聽在李化平等人的耳中,他們卻無不是憤憤不平的說道。

    “今上待丘八如子弟,待士子如仇寇,待丘八如此優厚,他日西征時,難道就指往這羣養尊處優的丘八去收復陝西嗎”

    李化平之所以會這麼說,不僅僅是因爲陝西還未收復,更多的恐怕還是羨慕那些丘八的際遇,他們能平白得到大塊的土地,而且還不用繳納田賦、負擔徭役。反觀士子們往往都沒有這樣豐厚的優待。

    “可不是,那北方不還有、還有俄、俄什麼”

    “俄羅斯。”

    “對,就是俄羅斯人嗎將來,就指往那羣人,還能打走俄羅斯人不成”

    他們這般抱怨着的時候,潘仁遠理智的選擇了沉默,從東北迴來的他知道,東北這兩年能平定,正因爲在東北的近十萬軍功地主,他們雖說退役了,但做爲在鄉軍人的他們,卻自備武器,一但接到命令,就會立即集合接受軍事長官的指揮,那些土人的臣服,是臣服於武力,而不是仁義道德。

    “哼哼,我倒要看看,今上憑着對那羣丘八的恩寵,又焉能成得了中興之主,從古至今又焉有這樣的明君聖主”

    聽到他們的話題慢慢的變了味道,潘仁遠便岔開話題說道。

    “懷棠,小弟初來京城,不知是何緣故,這京城怎麼相比過去,那般冷清按理來說,這個時候,應該頗爲熱鬧纔是”

    “熱鬧怎麼熱鬧”

    李化平直截了當的說道。

    “現在北京,也就是個名,別忘了,帝都神京現在在中都,也就是過去的清河縣。”

    帝都遷往清河

    即便是在長春,潘仁遠也從報紙上看到過,自然知道遷都的原因省去每年數百萬石漕糧解運之苦。當然,百姓並沒有因此減輕負擔漕糧仍然要交,只不過抵成了現銀,只是用途從最初的供給京師以及北邊部隊,變成了社學先生的官俸,在過去的兩年間,在滿清治下幾乎停辦的社學,再一次興盛起來,朝廷給予社學先生的祿米雖說不多,每年不過區區十數石,但卻也顯示了朝廷對文教的重視。

    對於這種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的“良賦”,百姓們自然不會拒絕。因爲遷都後,天下人都能從中漕糧不解中受益,這才使得遷都極爲順利。

    但,並非沒有反對之聲,既有官員言道着“天子守邊的祖制”加以反對,也有來自北直隸官紳士民的反對,畢竟,他們知道遷都對於北直隸意味着什麼,意味着衰退。

    就像現在的京城。

    “這不是才遷走幾個月嗎怎麼現在會衰敗如此”

    潘仁遠詫異的問道。

    “是幾個月不假,可是這京官有多少勳貴又有多少浩浩蕩蕩的十幾萬人離開之這,這京中多少商家因爲他們離開,不是歇業,就是將生意遷往中都,過去這京城有多少人當年烈皇帝那會,最多時,幾乎不下百萬,現在又有多少不過區區三十萬,這京城,早就不是當年的京城了”

    遷都,影響最大的恐怕就是像李化平這樣的本地土著,他們不是生意人,也不是官員,不能把家搬到中都,只能眼睜睜的看着北京陷入衰敗之中。提及京城的衰敗,李化平等人無不是哀聲嘆氣着,他們原本也曾歡天喜地的迎接着今上的到來,可是到最後,他們沒想到,換來的卻是新朝的離開。

    “這新朝啊”

    長嘆口氣,看着潘仁遠,李化平無奈的苦笑道。

    “克禮兄,你只管慢慢的看,這新朝和過去,可是大不同啊”

    新朝

    聽到這兩個字的時候,潘仁遠的心底不禁疑惑,新朝難道就不是大明嗎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