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大宋好時光 >第七十九章 計相失態
    一秒記住書迷樓 .shulou..tw,

    范仲淹有些惆悵

    去歲此時,從西北迴到東京,意氣風發,滿懷信心。

    勵志鼎故革新,爲國除弊,富國強兵。

    難得有一羣志同道合的老夥計並肩作戰,更爲難得,身後有官家的堅定支持。

    感動之餘,他們全力以赴,設想着如同商鞅強秦,報答秦孝公知遇之恩那般,成就又一段革新佳話。

    可結果似乎不大理想,成爲參知政事已經十個月,新政措施逐步推行也有半年之久,但收效甚微。

    改革並非一日之功,尤其是大宋積弊甚爲嚴重,當徐徐圖之,不可操之過急。

    范仲淹省得這個道理,所以並不着急,他相信一切按部就班進行,隨着時間的推移定會產生效果。

    可是,他們運氣不好。

    不等結果出現,反彈便開始了,而且是借天災而行“人禍”。

    對於這等不及時救災,反而利用災荒大做文章,攻訐彈劾的卑劣手段,范仲淹等人頗爲不齒,卻不得不承認,這是絕好的機會和方式。

    革新豈能沒有反對意料之中的事情。

    天變,無稽之談。

    卻成爲守舊勢力的絕妙藉口,以此迫使自己辭官或是罷相,荒謬之言,豈能屈服

    天變,卻也至高無上。

    以天子自居的皇帝都不能等閒視之,很容易被迫動搖。

    一衆革新大臣最擔心的便是此事,失去皇帝的支持,再多抱負都無從談起。

    連續兩日,朝會上官家都一言不發,這讓他們很擔心。

    畢竟,沉默可以解讀爲猶豫。

    而猶豫,意味着動搖。

    就在他們憂心如焚之時,聖旨傳出:六月十二,玉津園觀稻,在京五品以上官員伴駕。

    這是

    災荒之年,觀稻親農,鼓勵耕種自救,倒也合乎情理。

    可是,有必要讓百官隨行嗎

    在如此緊張的時刻,官家如此舉動,意欲何爲呢

    不只是范仲淹,滿朝文武都在嘀咕,揣測官家葫蘆裏到底賣的什麼藥

    六月十二,多雲,微風。

    官家趙禎祭祀武成王廟後,駕臨玉津園觀稻,百官隨行。

    安靜許久的皇家行宮頓時熱鬧起來,人數太多,玉津園的殿堂難以容納,百官在閱兵用的大校場上集合。

    所幸天空雲朵遮住了太陽,又有陣陣微風吹過,才讓大汗淋淋的士大夫們好受一點。

    觀稻

    當真這麼簡單嗎一會該不會動手幹農活吧

    這天氣,可真是要了親命了。

    雖說讀書人講究耕讀傳家,很多官員本就是農家子弟出身,但久居廟堂,習慣富貴,誰還願意,還吃得了天朝黃土背朝天的苦呢

    還好,官家是仁慈的。

    在內侍的引導下,百官來到了湖畔的農田邊,官家趙禎已然站立許久。

    待百官匆匆見禮之後,趙禎笑道:“玉津園裏莊稼漲勢不錯,請諸卿隨朕來一起瞧瞧。”

    衆臣目光落在附近的稻田裏,但見綠油油一片,漲勢喜人。

    可是,能說明什麼呢

    皇家御園就種了這麼一丁點,有專人悉心照料,不缺肥料,不會缺水受旱,更不會鬧蝗災。

    百姓農田哪能有這般待遇哪有什麼可比性。

    有人暗自腹誹之時,那邊趙禎笑道:“稻穀長得不錯,瓜果也湊合,不過都尋常,沒什麼看頭。

    倒是有幾株莊稼種的早,恰逢收穫,請諸卿來一起瞧瞧新鮮。”

    新鮮

    有人覺得官家的這個用詞很新鮮,雖說不喜面朝黃土背朝天,卻也不至於四體不勤,五穀不分。

    也有人心生預感,官家如此大費周章,豈會只是簡單觀摩收穫

    在衆臣或不以爲然,或謹慎好奇的圍觀中,禁軍將士擡着幾個破水缸、花盆、陶罐之類的容器過來。

    不過衆人的目光首先被盆中的植物所吸引沒見過。

    無論生於江南,還是長於西北;無論是司農寺的官員,還是農家子弟出身的士大夫,都瞪大了眼睛,全不認識。

    “官家,此爲何物”

    “楊三郎,你來給衆卿介紹一下吧”

    趙禎沒有回答,朝着旁邊喊了一聲,楊浩便從樹後走了出來,第一遭在大宋文武百官面前隆重亮相。

    除了范仲淹等少數人,大部分官員並不認識楊浩,但多少都聽說過。

    這個少年怎會在此這些新奇的莊稼與他有關

    對了

    前些日子,捧日軍突然進駐上土橋一戶小院,莫非

    當越來越多的線索匯聚之時,真相漸漸浮現。

    衆目睽睽之下,楊浩走上前,拱手一禮:“楊浩見過諸公,小子奉旨爲諸公介紹一下這幾株新莊稼。

    此爲玉米,糧食;此爲土豆,亦糧亦菜;辣椒,蔬菜,亦是調味品。”

    玉米

    土豆

    辣椒

    沒聽說過

    衆臣驚疑不定,交頭接耳之時,楊浩續道:“這幾株莊稼皆已成熟,收穫之日,請諸公一起做個見證。”

    見證

    只聽楊浩續道:“辣椒就不說了,玉米和土豆是都是糧食,需知產量幾何,小子不擅稱量、計算,能否請司農寺幫忙稱量,三司幫忙計算呢”

    雖是請求,但當着皇帝的面說出來,那便是要求。

    三司使陳執中帶着戶部判官走上前,早有內侍備好了紙筆、算籌。

    司農少卿亦聞言出列,提着內侍送上的秤桿,負責稱量。

    楊浩行動很迅速,三兩下便掰下了爲數不多的玉米,當剝去外殼,金黃色的玉米棒出現在衆人眼前時,頓時引起了又一場騷動。

    招招手,有內侍立即送上兩棒先前收穫,已然晾乾的玉米。

    “諸公當面,稱量一下晾乾後的分量。”楊浩扭下玉米粒,裝進布口袋,掛在司農少卿的秤鉤上。

    “陳相公,一畝玉米株數大概是這些。”

    楊浩在紙上寫下一個數字,指了指遠處的農田:“倘若存疑,那邊有一部分尚未收穫,可實地勘測驗證。”

    陳執中與戶部判官上前查看測算,確認無誤,待司農少卿稱出分量,便立即擺弄算籌,開始計算畝產。

    片刻之後,當一個數字浮現在心頭,素來穩重的大宋計相臉色爲之一變,驚愕不已

    衆臣驚訝疑惑之時,楊浩拿起鐵鎬砸在了陶罐之上。

    陶罐碎裂之後,從泥土中滾出了許多渾圓碩大的圓疙瘩

    這便是所謂的土豆嗎

    楊浩無論大小,將所有土豆收納入袋,再度掛在秤鉤之上,司農少卿立即給出單株土豆的產量。

    “陳相公,土豆種植的株數與玉米相當,您給算算畝產”

    “什麼”

    陳執中本來驚愕的臉色再度爲之一變,彷彿難以置信,似又有些驚喜。

    只見他雙手顫抖,紙幣掉落在地,一雙眼直勾勾地盯着布袋裏的土豆,兩眼放光,繼而竟老淚縱橫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