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三國之最風流 >98 伯圭毒殺劉伯安
    這道軍報一送來,曹操、逢紀等人針對要不要現在去打平原郡的討論自然就告一段落,無人再提,當務之急肯定是幽州。

    袁紹於當日便就飛檄麴義,令他:即刻率軍北攻幽州,和劉虞部聯兵,共擊公孫瓚。

    卻是說了,劉虞爲何會於此時,忽然發兵攻公孫瓚?

    說來話長,原因卻也簡單。

    如前文所述,劉虞之前就起過進攻公孫瓚的念頭,他兩人是積怨已久,但因劉虞州府兩個人的勸說,劉虞因此當時沒有動兵,這兩個人一個是劉虞的東曹掾魏攸,一個是州府從事程緒。

    而魏攸、程緒兩人,程緒也就罷了,卻這魏攸,名氣大、足智多謀,最得劉虞的信賴和器重,也就是說,主要是因爲魏攸的阻止,劉虞才勉強忍下了進攻公孫瓚的念頭。

    卻就在不久之前,魏攸病死。

    魏攸病死之後,在鮮於銀、鮮於輔等文武大吏的支持下,劉虞於是最終做出了進攻公孫瓚的決定。

    鮮於銀等支持劉虞動兵,是有客觀條件做基礎的。

    單從表面實力來看,劉虞好像穩操勝券。

    首先,幽州各地投附於他的青州、冀州,甚至包括徐州的百姓,劉虞把他們安排在了各縣屯田,類同屯田兵,施行半軍事化的管理,召之可以成軍,這些人加在一起達百萬之口,精壯者不下二三十萬之衆。

    其次,公孫瓚數次搶劫劉虞饋贈給烏桓等胡部的錢帛,並且烏桓等胡本就仇恨公孫瓚,這就使得烏桓等胡對他是更加的不滿。劉虞已經得到了烏桓等部酋率的許諾,他們表示,願意遣騎相助劉虞。

    總的算下來,劉虞現在能動用的部隊,加上烏桓等友軍,約十萬餘步騎。

    反過來看公孫瓚,公孫瓚他瞧不起劉虞,現如今,他的部隊有很大一部分壓根就不在薊縣,而是或者屯駐在涿郡,也就是幽州、冀州的前線;或者分散於其餘各郡,從他駐紮在薊縣周邊的部隊,也就是幾千人罷了。

    十萬步騎進攻數千人,怎麼看也能贏這一場仗。

    當然了,劉虞的十萬步騎同樣也是分散各郡,沒有都在薊縣,但是有心算無心,從去年冬天開始,劉虞就已經着手準備,目前,被他以重新分劃屯田範圍等名義召集到薊縣周邊的部隊,已有一兩萬人之多,而周邊駐郡的屯田兵也已經有了準備,他一令之下,用不了多久,便都能趕到薊縣來。

    劉虞自認爲他已經準備停當,遂與這日出城,豎立將旗,集合召來薊縣的部曲,下令向薊縣城不遠的公孫瓚小城發動進攻。

    就在戰鬥即將打響的時候,一人去掉頭盔,攔到劉虞馬前,進言勸諫。

    這人,正是程緒。

    程緒進諫劉虞的話,和他上次勸劉虞時說的話基本相同,他拽住劉虞坐騎的轡頭,說道:“明公,公孫瓚雖有惡行,然而下尚罪名未正,明公不先派人告曉於他,使其改正,而就貿然起兵,兵起蕭牆,非國之利;並且公孫瓚善戰,其部驍悍,我軍雖衆,勝敗難料。下吏愚見,不如暫不進戰,先威其城下,則公孫瓚必會後悔他之前的作爲而嚮明公謝罪,此所謂不戰而服人者也。”

    兵馬已經調集,這一場仗肯定是不能不打的了,但是在程緒看來,最好是能夠用人多勢衆來嚇唬公孫瓚,從而迫使他投降,這是上佳之策;如果真要動武的話,程緒對劉虞召集來的這些屯田兵的戰鬥力是非常懷疑的,他認爲不一定能夠打得過公孫瓚。

    劉虞豈會不知他心中所慮,頓時大怒,說道:“我以數萬之衆而攻彼數千之堡,破之如反掌之易!當此之際,兵馬已集,而你卻又來勸我不要進戰,你這是在沮喪我的軍心麼?”

    不由分說,便就下令,將程緒殺了,懸其首級以徇。

    劉虞傳下軍令:“無傷餘人,殺一伯珪而已。”

    駐馬城外道上,劉虞前後觀看,前邊的隊伍不見頭,後邊的隊伍不見尾,浩浩蕩蕩,佈滿官道和官道兩邊的田野之上,旌旗如林,甲械曜日,數萬人馬行進起來,塵土飛揚,遮天蔽日,遠近林中的鳥雀聞之驚飛,草木中的狐兔竄逃四散,當真是威風凜凜,殺氣騰騰。

    劉虞撫摸鬍鬚,顧盼左右,說道:“公孫瓚跋扈不法,屢次違我節度,我早就想討伐他了,卻因不忍見兵士傷亡,不忍看到百姓受兵災之苦,所以隱忍至今。本想他公孫瓚能夠知過悔改,卻不意他非但不改,反而變本加厲,作惡愈甚,孰可忍,是不可忍也!是以我今朝召聚義兵往討之,此是謂替天行道,弔民伐罪,而真正作惡的只是公孫瓚一個人罷了,他的那些兵士都是被他脅從,因此今番此戰,只殺他一人,餘者,我皆赦之。”

    左右諸吏如鮮於銀、齊周、鮮於輔等者,俱皆高聲說道:“明公仁厚。”

    客觀的說,劉虞只殺公孫瓚一人,這道命令既是他仁義的表現,其實也是攻心之計,這就是隻誅首惡,不問其餘,他也是希望能以此來瓦解公孫瓚部的軍心士氣。

    公孫瓚所駐紮的小城,在薊縣的城西南處。

    劉虞這麼大的動靜,公孫瓚早已知道。

    實際上,早在劉虞的兵馬還沒召聚齊時,公孫瓚就已知曉了劉虞將來攻他,這是因爲劉虞帳下有一從事,名叫公孫紀,此人與公孫瓚雖非同族而爲同姓,公孫瓚因待此人素來甚厚,故此,在知道了劉虞打算進攻公孫瓚之後,公孫紀就趕忙跑到了公孫瓚這裏,將此事密告於他。

    不過,雖然提前獲知,其實於事無補。公孫瓚的其餘部曲都在外郡,他不可能將之立刻召回,那麼只憑他現在城中的區區兩千上下兵馬,如何能抵禦只是眼前就已達兩三萬之衆的劉虞部曲?

    公孫瓚聞訊大驚,即召諸將商議。

    其帳下將鄒丹說道:“末將早就嚮明公進言,說劉虞前前後後、陸陸續續地召了兩三萬人到薊縣,必有所圖,明公宜早作提防,明公卻不肯聽末將此言,而致有今日之禍。當下之計,末將以爲敵衆我寡,不如暫且棄城而走,且到易縣。待聚兵馬,再與劉虞決戰。”

    公孫瓚聽到鄒丹此話,也是非常懊悔,說道:“悔不早聽卿此言!”

    什麼也不能怪,只能怪公孫瓚太小看劉虞了。

    他完全沒有想到劉虞這個敦厚長者、書生之輩,居然亦有膽量敢來主動地進犯於他。

    計議半晌,無別策可用,守城軍吏遣人來報,說劉虞兵馬已到城下,開始了攻城。

    公孫瓚側耳傾聽,聽到了從城北、城東傳來的喊殺之聲,只好令部隊向易縣方向撤退。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