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三國之最風流 >10 邊文禮攘臂不齒
    張邈問道:“取濟陰的時候到了?”

    陳宮精神煥發,神色上俱是興奮,但見他高冠儒服,一手背於腰後,一手拈着萬潛的回信,挺身直立堂上,頗有玉樹臨風之態,語氣裏充滿了大事將成的喜悅,說道:“是啊,明公!”把萬潛的信在手中晃了兩晃,說道,“明公,這是萬潛給我的回信,他願意做明公的內應了!”

    張邈聞言,亦不覺微微一喜,說道:“哦?是麼?”落目在了萬潛的信上。

    陳宮趣步上前,把萬潛的信呈給他。

    在張邈看信的時候,陳宮說道:“明公,萬潛在信中說,公之族人張長,無故爲高素殺害,而荀鎮東卻不治罪,唯令其髡髮代首而已,荀公達對之,更是默然無言!劉馥在濟陰,又殺乘氏豪傑李操!且聞徐卓在濟北,招徠盜賊,而以良民之田授之,着實把濟北搞得怨聲載道。明公族中的田地,就被徐卓以種種名義搶走了不少,濟北國中的士紳進言勸諫,徐卓竟不聽。凡此種種,無法盡舉,荀鎮東的暴虐不仁,驅虎牧羊,通過這些事,表現得淋漓盡致!

    “萬潛因幡然醒悟,痛改前非,既感傷鮑允誠不降寧死之壯烈,又憐痛我兗人之受蹂躪於徐州鐵蹄之下,郡縣爲之殘破,遂願棄暗投明,撥亂反正,從投明公,甘爲明公內應!”

    “徐卓在濟北”云云,萬潛於信中寫的那些內容不算造謠,但那只是從他的立場和觀點看去而得到的結論,如是換個立場或者觀點,比如從百姓、“盜賊”等的立場去看,那麼得出的結論,卻會是萬潛的結論截然兩樣,完全不同的。

    那些萬潛信中所謂的“盜賊”,實際上不是真正的賊寇。

    不錯,這些盜賊也有擾亂地方,搶掠百姓的惡行,可便在不久之前,這些盜賊卻也是百姓的!唯是因了黃巾入侵,燒殺搶掠,使本就貧困、吃了上頓沒下頓的他們受到戰亂之禍,以及與黃巾交戰的兗州州兵到濟北後,雖是州兵,然因後勤補給跟不上等等諸多的緣由,很多的行徑卻與黃巾無別,也一樣是到處從民間搶掠糧食等物,並硬拉民夫,等等,故是使得他們又遭兵災,實在是活不下去,走投無路了,因乃才聚衆成賊。

    徐卓到任濟北國以後,經過認真的調查,弄清了境內那些大小諸股賊寇們的來歷,知道了他們與“黃巾賊”不是一回事,——黃巾軍雖被朝廷、官軍蔑稱爲賊,但實際上他們與“賊”是有本質上的區別的,賊是什麼?搶東西、殺人放火、欺凌侵害百姓,此可謂賊;黃巾軍則不同,黃巾軍也有危害地方的行爲,但這些不是他們的主幹,換言之,這些不是他們起兵的目的,他們起兵的目的是“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是要改朝換代,用後世的話,是要打倒那些壓迫他們、剝削他們的人,雖然他們此前的大首領張角富比王侯,實也是壓迫剝削他們的那些人中之一員,可不管怎麼說,他們起兵的號召,是建立一個以《太平經》中所描述之理想國度爲藍本的新世界,是有明確的政治目標和政治綱領的;並且他們“危害地方”的行爲,相比賊寇,也有一個重要的不同,那就是賊寇們欺負的對象多是尋常小民,而黃巾軍收拾的則多是士族大姓。時下的士人們在說到黃巾軍的“殘暴”時,通常會重點指出“其所過之處,郡縣爲之殘破”,這倒是與萬潛在信中指責荀貞的那句“郡縣爲之殘破”一模一樣,卻有一點需知,此個“郡縣爲之殘破”,主要說的不是細民,而是指的郡縣中的士族、冠姓。

    既弄清了境內那些大小各股的賊寇,本亦是良民,與“黃巾賊”不同,他們不是要造反的,也就是說,與地方郡縣官方之間,兩者不是你死我活的敵我矛盾,而是“內部矛盾”,徐卓出於兗北歷經大戰,民戶已經凋零,急需充實縣鄉民力之因,遂與濟陰郡的劉馥不同,就沒有采取武裝剿滅的手段,而即採取招徠善撫的政策,在各縣、鄉、亭懸掛榜文,明示與諸股賊寇,只要他們主動投降,便既往不咎,並且還分給他們田地,如果願意當兵,搏殺個富貴出來的,亦許其從軍。

    卻那濟北國境內,數遭戰亂,先是黃巾侵略,繼而李瓚、江鵠等與鮑信大戰於壽張,國內的百姓死傷深重,空出的無主田地爲數不少,徐卓好端端的,不拿這些田地分給願意投降、從良的賊寇,按萬潛信中的話語,偏偏他爲何要“以良民之田授之”?

    實際上,徐卓拿來授予從良賊寇們的田地,本來就是那些無主的田地!

    只不過,在這些田地沒有主了以後,當地的豪強、右姓,依仗勢力,搶先下手,將其中的膏腴豐美之地,大多搶到了自己的族中。可搶到了就算是他們的了麼?

    徐卓從小就跟從於荀貞左右,極受荀貞的影響,儘管出於時代的原因,現下乃是世家大族漸漸成形,蓬勃發展的歷史時期,荀貞沒敢把他前世知聞的那些“政權的基礎”、“國家的本質”、剝削和被剝削之類,告訴徐卓,但畢竟愛民之心,——此民乃至百姓小民,還是深深地印刻在了徐卓的心中,他對豪強大姓的這種巧取豪奪,漁利小民的行爲,當然不會認可!

    所以,他就把這些無主的田地悉數收歸官有,有些留備做以後的屯田、學田,備做分給情願不再作豪強徒附的百姓或者流民等等所用,有些就分給了來降的賊寇。

    這在賊寇和百姓的眼中,無疑是善政,可在當地的豪強右姓、在萬潛這樣的豪強右姓之政治代表,或言之,在這些既得利益者們的眼中看來,卻則就不折不扣的是虐政,是不仁了。

    同樣的政措,被一個羣體認爲是善政,被另一個羣體認爲是虐政,一善一虐之間,代表的是兩種施政的方向,是對小民、豪強兩種不同的站位選擇。是像袁紹、袁術在冀州、南陽那樣,完全而徹底地選擇站在豪強右姓那頭,“爲政寬”,任由帳下的文武在職事者大肆畜集,任由各郡縣的豪強兼併土地,還是換一種做法,一定程度的抑制豪強,站在百姓這邊,扶助窮困,以儘快、儘速地恢復治內的民生,恢復治內經濟等方面的元氣?荀貞、徐卓,包括徐州這個政治軍事集團中所有懷具長遠目光與遠大的志向的成員來講,他們都會選擇後者。

    即便知道這會導致部分地方大姓的不滿和反抗,可也是沒有辦法,也是在所不惜。

    也所以,徐卓收無主之田,分給賊寇的此項政措,他在施行之前,是有過報給荀貞的,而當荀貞接到了他的上報之後,當時就對他表示了堅定的支持。

    即使荀貞預料到了這可能會激起當地、或甚至兗州一些冠族、豪強的仇恨,但人想要作事,特別是做大事,就不可能面面俱到,八面玲瓏,總是會得罪到一些羣體的,那麼在這個時候,就要做出選擇,是選擇暫時的獲利,還是選擇長遠的獲利?就不說分田給賊、給徒附、給流民,將會極大地有助於徐州充實民力、財力,長遠有利,就說那黃巾爲何起事?還不就是因了土地兼併的現象太過嚴重麼?富者家裏連田阡陌,越郡過州,而貧者無立錐之地!要想使天下重歸安定,就必須對這種現象加以制止,加以嚴厲地打擊,所以,放到更長遠的範圍來看,重豪強兼併之法,抑壓豪強也是勢在必行。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