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明朝那些事兒(全集) >第27章 胡惟庸案件(2)
    胡惟庸死了,這個結果正是朱元璋需要的,現在他正坐在自己的龍椅上,看着下面的大臣們,這些可憐的倖存者,他們和胡惟庸同朝爲臣,或多或少都有些接觸,眼看着自己的同僚們一個個被拉出去殺掉,他們的心中充滿了恐懼。

    該結束了吧,我們只想活下去。

    朱元璋卻並不這麼想,在他看來,要做的事情還很多。

    不要急,好戲纔剛開始。

    值得注意的是,朱元璋在處死胡惟庸後僅一個月,就撤銷了丞相這個延續上千年的職位,取消了中書省的設置,安排機構分流人員。如此大動作,卻幹得雷厲風行、乾淨利落,這讓我們有理由懷疑他是早有準備的,就如同《水滸傳》的宋江,晁蓋死後無論如何不肯繼位,一旦“勉爲其難”答應了,立刻就能組織大型慶典。

    無論如何,朱元璋達到了他的目的,丞相這個讓人討厭的職位終於消失了,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之中,然而他卻沒有意識到,對於他的王朝和他的子孫來說,這將是他一生中所犯的最大錯誤。

    要解釋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介紹一下爲什麼丞相這個職位是必須存在的。下面我們將開始講述。

    丞相是怎樣煉成的

    有人曾對我說,知道歷史表象就好,無需知道歷史本質。把故事講明白就行了,至於原因,是無關緊要的。

    是的,故事是有趣的,原因是枯燥的。但枯燥的,更有價值。

    對很多人而言,諸葛亮和劉伯溫是兩個神人,他們往往能夠預見到事情的發展方向,即使住在農村裏,一年進不了幾次城,也能夠知道天下大勢,並能夠準確預測未來的走向,如諸葛亮之與“隆中對”,劉伯溫之與安豐之戰,坐在炕上,盤着腿就能預知未來。

    因爲他們知道故事,而且瞭解原因。所以,他們才無比強大。

    這個世界上,最讓人畏懼的就是未知,如果人人都知道自己的未來,他們就不會再害怕。但在時間機器沒有發明之前,我們還是隻能向諸葛亮和劉伯溫同志學習,比如當我們知道了地主怎樣煉成的規律後,下次當你看到史書上的某位農民領袖起義,你不需要再往下看,只要這人沒有在起義過程中被人幹掉,你就能肯定,下一個王朝中必然多了一個地主。這就是內涵的力量,無比強大的力量。

    就此開始吧,這次我們的主角還是張三,他剛剛當完了地主,這次我們仍然用他當主角,但在丞相這一篇中,他不能直接當丞相,而是要先當村長。

    張三當上了某村的村長,他就要開始管理,每天他會從村東頭逛到村西頭,看甲家的門有沒有鎖好,乙家的兩口子有沒有吵架,村子不大,一天可以逛兩三趟,完事後回家睡覺,這就是村長的管理生活。

    不久,張三當上了鄉長,鄉很大,他要逛一天才能走一圈,於是他開始兩天逛一趟,把工作交給村長負責。

    由於工作出色,張三當上了知縣,他每天再也不能去逛了,他全部的時間要用來批示鄉長們的報告,並完全信任他們。

    之後張三不斷升官,從知府到布政使,再到丞相,全國都歸他管(我們假設沒有皇帝),這下子張三就忙了,他連看奏章的時間都沒有,每天見無數的人,忙到晚上還沒完,各個部門的頭頭腦腦都要找他,而他一個人要對這些部門的提議做出決斷,他實在太累了,於是他找了一個人幫他的忙,並把自己的權力分一部分給他。

    大概情況就是這樣,張三的位置就類似皇帝,他找來幫忙的那個人就是現實中的丞相。

    由於全國事情太多,而皇帝的精力有限,所以他不得不找一個人來,把一部分權力交給他。

    相信大家已經理解了丞相的由來,這個故事雖然簡單,但卻包含了政治學上一個非常深刻的理論——分權制衡理論。

    歷來的皇帝不乏英明之人,他們並不比朱元璋差,卻都使用了丞相制度,作爲皇帝專制的封建社會,皇帝是並不願意將自己的權力交出去的,因爲一旦將權力分給別人,自己就有被制約的危險。但皇權的無限擴大性與皇帝的精力有限性的矛盾,必然導致丞相制度的產生。

    說到底,丞相確實是一個討人厭的傢伙,他不斷地給皇帝提意見,並且還能反駁皇帝,作爲皇帝是不會喜歡這個傢伙的,他認爲,這個人只不過是自己招來幹活的一個打工仔,自己給了他工作,給了他權力,但這個人卻什麼都要管。

    他不但要管國家大事,還要管自己的私事。想修個房子他要管,說是費錢;想出去玩他要管,說是勞民。甚至有些過分的傢伙,連自己喫飯休息睡老婆,他也要管,不但要管,還振振有詞,美其名曰“爲了陛下身體着想”,臉上還經常是一副欠揍的表情,好像自己總是欠他二百塊錢似的。

    到底誰是老闆,誰是打工的?

    問題在於,你還不能發脾氣。那些士大夫們都看着呢,你要接受他的意見,態度還要好。如果你忍不住罵了他,甚至於處罰了他。那麻煩就來了,道理總是在丞相一邊,史書上會記載他敢於直言,而你就很不幸地背上了不納諫的惡名。下面那些官員也會站在他的一邊,並用崇拜的眼神看着他。

    那些丞相們心裏也清楚着呢,所以幹這些事的時候往往是前仆後繼,好像巴不得你打他一頓纔好。

    因爲這些原因,皇帝是並不喜歡那些丞相的,他們都像朱元璋一樣,十分想把這個職位取消,但問題在於,如果取消了這個職位,所有的事情就要自己幹了。可是辛苦當上皇帝並不只是爲了幹活的,他們還要享受生活,自己並不是鐵人三項賽的選手,沒有那麼強的精力。所以這個職位一直保留了下來,直到朱元璋幹皇帝爲止。

    朱元璋從小喫苦耐勞,小夥子身體棒,精神頭兒足,飯量大,一頓能扒好幾碗,他不但是鐵人賽的冠軍級選手,估計練過長跑,耐力還很強,在他看來,把丞相趕回家,也不過是多幹點活,自己累點,也沒什麼。於是歷史上就留下了勞模朱元璋的光輝事蹟。

    吳晗先生統計過,從洪武十七年(1384)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僅僅八天內,朱元璋收到了一千六百六十六件公文,合計三千三百九十一件事,平均每天要看兩百份文件,處理四百件事情。

    這真是一個讓人膽寒的數字,朱元璋時代沒有勞動法,他幹八天也不會有人給他加班費。但他就這麼不停地幹着,這也使得他很討厭那些半天說不到點子上的人,有一個著名的故事就表現了這一點,當時的戶部尚書茹太素曾經上了一篇奏摺給朱元璋,朱元璋讓人讀給他聽,結果讀到一半就用了將近三個鐘頭時間,都是什麼三皇五帝、仁義道德之類,朱元璋當機立斷,命令不要再讀下去,數了下字數,已經有一萬多字了。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