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明朝那些事兒(全集) >第173章 最陰險的敵人(1)
    嚴嵩的原則

    嘉靖算是消停了,但是大臣們的鬥爭遊戲卻剛剛進入高潮,夏言除掉了他的最大對手,奪取了全部的權力,所有人都在他的掌握之中。

    這一年是嘉靖二十一年(1542),看上去一切都很完美,但他不會想到,崩潰將在最爲輝煌的那一刻到來。

    毀滅他美好前景的人,叫做嚴嵩。

    嚴嵩,字惟中,成化十六年(1480)出生,江西袁州府分宜人。

    說起此人,實在是大大的有名,從明代開始,他就被人以各種形式,(寫入書中、編入戲裏)不停地罵,反覆地罵,並最終獲得了一個榮譽稱號——明代第一奸臣。

    事實上,在走上那條不歸路之前,他曾經是一個勇敢正直,堅持原則的人,而那時,他是夏言的朋友。

    如同所有的悲劇一樣,嚴嵩的故事也有着一個喜劇的開頭。

    應該說嚴嵩的運氣是不錯的,他出生時,家裏雖不很富,卻也算箇中產階級。他的父親嚴淮多次參加科舉,屢戰屢敗,屢敗屢戰,到最後實在戰鬥不動了,就改行當了教書先生。

    老子的未竟事業自然是要兒子完成的,剛出生不久的嚴嵩就此開始了他的學習生涯。

    嚴嵩的幼年教育是可以寫成啓蒙類教科書的,據說他三歲就學會了寫字,到六歲就能背誦四書五經,但這些還只是小事,兩年之後發生的那件事情才真正引起了轟動。

    在這一年,八歲的嚴嵩因爲成績好,作爲優秀童生考入了縣學。

    看上去似乎沒什麼大不了的,那麼我們來列舉另外兩位仁兄進行類比,你就知道其中奧妙:

    海瑞,身份:童生,時年二十八歲。

    范進,身份:童生,時年五十餘歲。

    其實這二位兄弟還算是年輕有爲的,六七十歲考不上縣學的童生大有人在,相比之下,嚴嵩實在是神童中的神童。

    就這樣,嚴嵩一直神童了八年,到了弘治八年(1495),十六歲的嚴嵩準備參加鄉試,包袱都打好了,剛要出發,爹死了。

    這實在是讓人悲痛的事情,一般這種時候,都會有固定劇本:跳出來一大幫親戚朋友,說些什麼不要悲傷、要正常發揮水平、告慰先人之類的話,然後主人公擦乾眼淚,擡頭望天,握拳做苦大仇深狀,毅然踏上前進的道路。

    嚴嵩的情況大致差不多,只是有一點不同——他沒有去考試。不是他過於悲痛不想考,而是不能考——根據明代規定,死了爹的,要在家守制三年。

    國家政策是沒法違反的,嚴嵩只好在家待業了三年,三年後,他帶着父親的遺願和滿腔的抱負前往南昌,一舉中第,金榜題名。

    嚴嵩的鄉試成績很好,所以對於第二年的會試,他本人十分自信,可事實證明,地方經驗放到中央,往往都是不靈的。考試成績出來後,名落孫山的嚴嵩嘆着氣走了回頭路。

    不要緊,下次一定能夠考上!

    過了三年,他進京參加第二次考試,幾天後,他拿着京城同鄉送的慰問品回了家。

    神童也好,天才也好,考不上就考不上,說啥也沒有用。

    失望的嚴嵩沒有放棄,他確信自己一定能夠成功。

    於是他去考了第三次,這次他不再有任何幻想,考上就好,只要考上就好。

    但上天卻跟他開了一個玩笑,善意的玩笑。

    老天爺可能覺得嚴嵩先生才學深厚,非要消遣一下他,所以在兩次落榜之後,嚴嵩意外地得知了自己的考試成績——二甲第二名。

    一甲只有三人(狀元、榜眼、探花),所以二甲第二,就是全國第五。

    這個成績實在太好了,嚴嵩驚訝之餘大喜過望,他認爲,自己的命運將就此徹底改變。

    正德元年(1506),嚴嵩被選爲翰林,成爲了一名庶吉士,這一年他二十七歲,年少高才,前途遠大而光明——光明時間合計三年。

    正德四年(1509),嚴嵩迎來了一個噩耗,他的母親去世了。

    嚴嵩是一個十分孝順的人,在父親死後,母親含辛茹苦撫養他,供他讀書考試,所謂子欲養而親不在,實在是一場人生悲劇。

    但凡是個人,遇到這種事都會悲傷,但嚴嵩卻似乎有點過了頭,他日夜痛哭,傷心過度,差點送了命,經過緊急搶救才活過來。

    這還沒完,悲痛至極的嚴嵩又做出了一個更讓人意外的決定,他要辭官回家隱居。

    這是一個讓人欽佩的抉擇,一個前途無量的年輕人,放棄榮華富貴,避開俗世紅塵,只爲紀念自己未能報恩的母親。二十七歲的嚴嵩是一個了不起的人。

    嚴嵩回到了老家隱居,但國家並沒有忘記他,朝廷曾多次下旨,希望他回朝中爲國效力。

    可嚴嵩拒絕了,他已經過了守制期,卻仍拒不入朝,只因爲另一個理由:

    “奸人當道,在下不堪與之爲伍!”

    他口中的奸人,就是當年紅得發紫的錢寧和江彬,嚴嵩有他自己的骨氣:寧可不當官,也絕不與小人同流合污!

    那時的嚴嵩,是一個正直的人。

    但隱居十年之後,他終究還是答應了一個人的邀約,再次出山爲官。並非是他出爾反爾,只是因爲這個人他無法拒絕。

    此人就是我們的老朋友,當時的內閣首輔楊廷和。

    在嚴嵩看來,楊廷和是朝廷的支柱,在楊廷和看來,嚴嵩是難得的人才,而更爲重要的是,十年前(弘治十八年1505)的那次會試,點中嚴嵩卷子,對其讚揚有加,併成爲他老師的人正是楊廷和先生。

    楊先生真可算得上是個有眼力的人,因爲十七年後(嘉靖二年1523)的殿試中,他還誇獎過另一位新科進士,斷定此人必成大器,之後還大力提拔。

    看來這個世界確實很小,因爲這位幸運者的名字叫做徐階。

    正德十一年(1516),嚴嵩再次出山。

    論資排輩是官場的優良傳統,在這種指導思想下,嚴嵩的境遇並不太好,所謂“任你通天大才,只有推倒重來”,他先進了翰林院,卻只幹了個編修(翰林院的低級官員),一年多啥也沒混出來。

    但人生總是充滿變數的,正德十三年(1518),嚴嵩得到了一份差事——傳旨。

    這就是傳說中的欽差,雖說是個體力活,不過能到地方上擺擺威風,混喫混喝,也算不錯,於是嚴嵩樂顛顛地上路了。

    然而事實證明,這趟所謂的欽差,實際上是個苦差。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