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明朝那些事兒(全集) >第248章 野心的起始(2)
    朝鮮的天才

    萬曆二十年(1592)五月二十一日,名護屋。

    面對朝鮮海峽的方向,豐臣秀吉投下了他人生最大、也是最後的賭注。

    十五萬名日軍士兵分別從福岡、名古屋、對馬海峽出發,向着同一個目標挺進——爲了同一個人的野心。

    事實證明,這次行動的運輸成本並不太高,因爲在半年之後,一個可怕的對手將出現在對岸,爲他們節省回程船票。

    但既然是一生中最大的賭博,自然要押上全部的老本。

    日本侵略軍由日本國內最精銳的部隊構成,總計十五萬人,分爲九軍,由九個極有特點的人指揮,如下:

    第一軍:小西行長一萬八千人。

    第二軍:加藤清正二萬二千人。

    第三軍:黑田長政一萬二千人。

    第四軍:島津義弘一萬四千五百人。

    第五軍:福島正則二萬五千人。

    第六軍:小早川隆景一萬五千人。

    第七軍:毛利輝元三萬人。

    第八軍:宇喜多秀家一萬一千人。

    第九軍:羽柴秀勝一萬一千人。

    之所以列出這幫鬼子的姓名和軍隊人數,是因爲其中大有奧妙。

    以上九位鬼子軍官的名字,中國人看了可能毫無感覺,但在日本國內,這幫人可謂是如雷貫耳,大有來頭。

    首先,人家有名字,就說明不是一般人了。因爲在日本,姓名是奢侈品,只有貴族纔有姓名,普通老百姓消費不起,小孩生出來起個大郎、二郎之類的諢名(類似於阿貓阿狗),就這麼湊合一輩子。

    一直到後來明治維新,天皇感覺手下這一大幫子無名之輩實在有損形象,便下令百姓申報姓名,姓名纔開始全面普及。

    而這九位仁兄自然不同,人家名字是有來歷的,事實上,他們都是日本國內所謂的“名將”。

    其中,第一軍軍長小西行長是豐臣秀吉的親信,在九人之中,此人有一定文化,軍事素養也較高。

    而且他十分特別,雖說是個鬼子,卻很有新潮意識,既不信佛教,也不信神道教(日本本土宗教),卻是個基督徒。每星期做禮拜,人家念阿彌陀佛,他說上帝保佑。

    第二軍軍長加藤清正,和第五軍軍長福島正則是鐵桿兄弟。他們就是之前提到的“賤嶽七本槍”成員,分別排名第二和第一。

    這兩個人在日本國內被譽爲蓋世名將,在戰國時期立下了顯赫戰功,以勇猛善戰著稱,而且這兩個人都是豐臣秀吉的養子,對其十分忠心,但文化程度偏低,基本屬於半文盲狀態。

    第三軍軍長黑田長政,在日本被稱爲“兵法大家”,據說精通兵法。他的父親叫黑田官兵衛,是豐臣秀吉的兩大軍師之一,號稱日本智謀第一。

    第六軍軍長小早川隆景,和第七軍軍長毛利輝元是親戚關係。具體說來,小早川隆景是毛利輝元的叔叔,爲了混家產,改了名字當了人家的養子,這也可以理解,那年頭在日本,名字不值錢,一年改個十次八次的人也有。

    這位小早川隆景,在日本也是個大名人,據說智商極高,和豐臣秀吉有一拼。

    最後一個拉出去評論的,是第四軍軍長島津義弘。

    之所以最後提到這個人,是因爲他是個十分特殊的人物,特殊在哪裏,很快你就會知道。

    其餘的幾位就不提了,因爲他們也就露這一次面,之後毫無出場機會,基本屬於廢物類型。雖然他們在日本國內也被吹得神乎其神,但事實證明,廢物就算吹一千遍,也還是廢物。

    而我提到的這幾位,更是傳奇級的人物,被吹得神乎其神,幾乎個個都是智勇雙全,是日本戰國時期的形象代言人,至於戰場上的實際效果嘛……

    但必須承認,這幾位日本國內的戰爭精英到了朝鮮,確實表現出了精英的素質。

    五月二十二日,日軍先鋒第一軍小西行長髮起進攻,僅用兩個小時即攻破釜山,一路勢如破竹,擊破各路朝鮮軍隊,僅半月之後就打到了首爾。第二軍加藤清正、第三軍黑田長政隨即跟進,一路打到了平壤,把朝鮮國王趕到了鴨綠江邊。

    之所以寫得如此簡略,不是我偷懶,真的是沒辦法。翻閱中日韓三國史料,實在找不到幾條勢均力敵、旗鼓相當的記錄,基本上是一邊倒,朝鮮軍不斷地跑,日本軍不斷地追,甚至日軍不追,朝鮮軍也跑了,首爾不守,平壤也不守,要樹立正面形象,那是相當的難。

    但後來的事實充分說明,不是日軍太堅強,只是朝軍太軟弱,建國二百多年,土匪都沒怎麼打過,除了自己折騰自己,搞點政治鬥爭,估計也就差不離了。

    而日軍將領們的威名也就此樹立起來,在無數日本史料,如《日本外史》、日軍參謀本部所編的《日本戰史》等一系列記載中,日本將領們有如天神下凡,似乎談笑風生之間,就運籌帷幄,破敵千里。

    特別是第二軍的軍長加藤清正,此人極其殘忍,戰場對壘不知所謂,未見有何高明,卻十分喜愛殺害平民,屠城放火。史料上說他是威名遠播,戰績豐厚,還取了個外號“虎加藤”,如此之精神,可謂無恥。

    當然,根據其一條路走到黑的性格,這種無恥精神絕不會丟。那兩位在南京大屠殺裏,拿着武士刀、比賽殺害手無寸鐵平民的小軍官,被日本國內稱爲“百人斬”的英雄、武士道精神的典範,還曾回到日本(戰後又被拉回中國斃了),給小學生宣講“光輝事蹟”,受到熱烈歡迎,如此“光榮傳統”,可見一斑。

    所謂建威朝鮮,不過是欺負弱小;所謂戰功顯赫,不過是屠殺百姓。隱藏在這一切背後的,只有四個字——欺軟怕硬。

    四個月後,當那個強敵出現之時,一切的光環都將卸去,一切的僞裝都將暴露

    ,所謂的日本名將們,將瞭解到自己的真實水平,以及強大的真正意義。

    此時,被追到鴨綠江邊的朝鮮國王李昖卻沒有這個心思。他只知道,再被人追着打,就只能跳江了,於是他連夜派出使者,嚮明朝提出了一個要求——渡江內附。

    所謂渡江內附,說穿了就是避難,不過李昖同志的這次避難還是比較特殊的。因爲但凡避難,總有個期限,過段時間該回還得回,可這位兄弟似乎壓根就沒這個打算,面對前來拜見的明朝使者,他十分激動,用一句十分真誠的話,表達了他的心聲:

    “與其死於賊手,毋寧死於父母之國!”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