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大明王朝1587 >第三十二章 外戚的免罪誥券
    “皇上愛護之心,妾謹領受。”

    朱翊鈞重複道,

    “都說了是一家人了,不必如此客氣。”

    鄭貴妃繼續道,

    “於皇上而言,家國雖爲一體,妾卻不敢徇私,更不敢讓皇上徇私。”

    “妾兄久居家中,素來不聞政事,外無軍國之權,內無賓客之勢。”

    “如今得蒙皇上垂信,縱使有心報效,卻唯恐物議沸騰,小人中傷,來日若有株連之禍,妾也無從救之。”

    “如此,妾懇請皇上以誥券賜之家兄,待事畢之後再降旨收回,以寬忠臣盡忠報死之心。”

    鄭貴妃的這一番話一出口,令鄭國泰和朱翊鈞同時一震。

    鄭國泰心驚的是,自己妹妹爲了這件事都要向皇上求賜“誥券”了,那這件事到底得得罪多少人啊

    朱翊鈞驚訝的是,鄭貴妃的這番話定是蓄謀已久,她挑在鄭國泰面前時向自己求賞,用的是“萬曆皇帝寵妃”的面子,而非“他朱翊鈞政治盟友”的身份。

    鄭貴妃果然不簡單。

    朱翊鈞心想,倘或上次自己剛一提及海運之事,鄭貴妃就開口請賜誥券,自己未免會覺得她精於算計。

    可鄭貴妃先堅決地表示無條件地支持自己的任何決定,把“情緒價值”都提供足了,在確認自己信任鄭家之時再提出進一步的要求。

    又話裏話外、口口聲聲的表示是爲自己着想,又是在自己剛剛說要派御醫爲鄭承憲整治的當口,實在是讓人難以拒絕。

    朱翊鈞在心裏感嘆道,歷史上能在任何一堆人裏拔尖兒的都是一等人的人精,無論是男人堆還是女人堆,無論是前朝還是後宮,個個都是人精。

    朱翊鈞甚至懷疑,鄭貴妃是不是早看穿了自己作爲現代人的共情本能,篤定自己不好意思拒絕這個理論上逾矩但實際又十分合理的請求,才特意選在此時向自己開口的。

    明朝外戚的政治待遇從明初開始就不能與功臣相比。

    功臣在受封時,一般都由皇帝賜予具有免罪免死特權的鐵券,而外戚雖可位列侯伯,但戚里恩澤封賞,則無有誥券。

    而到了晚明時期,有的外戚卻可以憑藉皇帝的恩寵,自己向皇帝請求“誥券”。

    但是皇帝即使賜予外戚誥券,也只是出於特恩,而並非常例。

    離萬曆朝最近的一個外戚受賜誥券的例子就是明孝宗張皇后的父親張巒。

    當時張皇后正位中宮才三年,張巒就被封伯,得爵不過一年,立刻又請賜“誥券”。

    明孝宗深愛張皇后,因此即使言官議論紛紛,他依然批准賜予張巒誥券,且食祿一千石,子孫世襲,免本身雜犯二死子一死。

    但即使張巒手握誥券,明世宗即位後,張鶴齡、張延齡兄弟依舊獲罪被斬。

    因此賜給外戚的誥券,從實際操作上來講並不具備世襲性,只是在賜券皇帝在位時能對家族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

    鄭貴妃請求賜券,或許就是想以此提醒皇帝張鶴齡兄弟當年的下場。

    她就是想爲鄭國泰保一個平安,依理來說的確不好回絕。

    朱翊鈞能夠體諒鄭貴妃的心情,但他同時卻又有點兒不痛快。

    倘或他同意賜給鄭國泰誥券,那一定也同樣要賜給永年伯一份。

    而永年伯得了誥券,王皇后未必會以爲是他朱翊鈞心善,反而會覺得是鄭貴妃懂事識大體。

    朱翊鈞雖然是個好人,但也不喜歡如此被鄭貴妃兩句話就白白地算計了一場人情去。

    “這是應當的。”

    朱翊鈞淡淡地應了一聲,

    “愛妃果然聰敏,連皇后都未必能想得到這一層呢。”

    鄭貴妃聽出了皇帝話裏的不舒坦,忙又道,

    “中宮娘娘素來賢德,不像妾總是恃寵而驕,天恩浩蕩,皇上欽賜誥券,乃是皇上恩禮有加、乾綱獨斷,妾如何都不敢擔得聰敏二字。”

    朱翊鈞這回總算是見識到了鄭氏兄妹二人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也理解了歷史上的鄭貴妃爲何能三十八年寵眷不衰,

    “多餘的客氣話就不必說了,朕既已準賜誥券,內兄現在可以來聽一聽如何爲朕分憂了罷”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