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鬼穀神謀 >第六百零二章野心勃勃
    第六百零二章野心勃勃

    勾踐一看兩人此時都放下茶碗,心裏也是十分滿意。

    剛纔對於整個時勢的斷定,雖然還有分歧,可對於越國之事,二人卻都沒有任何意見。

    特別是范蠡,這一生的追求也許就是助越國脫出困局,走向與列國爭霸之路,這一點是大部分作爲受諸侯君王所重用賢臣的一生追求與抱負。

    而文種呢,則並不精於兵事,卻對民生事務十分在行,所以一切都以越王勾踐還有范蠡的理想追求爲鋪助,只要越國能衝出吳國之限,那以於他而言也就是功成名就之時了。

    “文相國,用兵之事,糧草先行,你是越國相國,自三年前與吳國大戰之後,本王就着你收儲糧草,不知現在情況如何?”

    “回王上,三年前我越國受辱於吳之後,微臣就以各種形式,動用了大量國庫,於列國之中收購糧草。

    而我越國這三國來,得上蒼庇佑,並無大災大難,所以百姓糧草充足,國庫充盈。

    依現在的儲備來論,可以支撐二十萬大軍整整一年所需,還請王上放心用兵,後勤糧草就交與微臣,決不會拖我王上與範將軍的後腿”

    文種也是十分自信,而且語氣之中帶着一股豪氣。

    而這三年來,文種深知勾踐的雄心壯志,所以一直在爲出兵吳國則準備糧草,不僅收儲本國婁糧草,而且還以通商的名義,向其它列國收購糧草,算是萬事俱備,爲越王勾踐與范蠡用兵解除後顧之憂。

    “哼哼!有文相國助我治理越國,是我勾踐之福。

    只是文愛卿放心,一年之需過於長久,本王並不需要如此曠日長久。

    聽聞吳國孫武有言,兵貴神速,久戰則有損國之基礎。

    既然有備而出,就當速戰速決,若像當年吳國與楚國交兵一樣,吳王闔閭孤軍深入,那麼越國縱是有一年所需的糧草,也不足以支撐。

    況且越國此次出兵討伐吳國只是本王謀算的一部分,這些糧草還得爲將來作謀算。

    若能滅了吳國,擊潰吳國大軍,那麼緊接着就要爲與晉國秦國分食楚國而作準備,楚國地域遼闊,不可孤軍深入,只有逐漸推進,穩抓穩打,佔得一分封地就佔一分封地,那麼糧草是否充足纔是關鍵到是否可以持續作戰的關鍵。

    文愛卿,攻吳已是勢在必行,可文相國也要以越都爲基,再趁此春種秋收之際,廣徵糧草,爲將來我越國攻楚做好準備。

    本王不想到了那時,小勝而驕,反而失了將來逐鹿中原之機。”

    勾踐雖然對文種十分滿意,同時也把將來的謀算說出,對於此次攻伐吳國,他是勢在必得。

    而且也基本上爲此次攻伐吳國定的基調,那就是勢必要藉此機會,滅了吳國,以打通北上之路,爲將來勾踐趁勢追擊,以及分食四同受敵的楚國作準備。

    而勾踐的雄心壯志,則並非如此,而是逐鹿中原,一統中原大地。

    由此可見,勾踐也是野心勃勃,深謀遠慮,與吳國夫差之雄心壯志不相上下。

    “範將軍,我知道你一心爲越國而謀,時刻都準備着征討吳國,這樣才能一展將軍所長,擊潰孫武這個列國之中公認的強敵,你也來說說你的準備吧。”

    勾踐看了看范蠡,也只是像問文種一樣,只問起越軍的準備,而沒有直接問攻越有何大計,這讓范蠡也是有些失落。

    他知道上一次對吳作戰的失敗,其實他也難辭其咎,而勾踐依然還是十分信任於他,這一點他也十分感激。

    可勾踐的問辭也無意之間說明,此次攻吳之計,勾踐已胸有成竹,並不需要他過多參謀。

    “回王上,自三年前兵敗吳國之後,微臣也是一直忐忑不安,微臣深知王上雄心之志,所以在這三年微臣一直在訓練越國兵甲,不敢有所懈怠。

    現在我越國共有可用騎兵五萬,步兵十萬,水師五萬,一共二十萬精兵。

    用兵之道,兵不貴多,而在精。

    相比一些諸侯列國普通兵甲在無戰事之時,解甲歸田,而我越國則並沒有解甲,而是一直在受訓,全是精兵強將。

    而且我越國地處東南,東臨大海,南邊則是荒蕪之地,再往南走,也都是大海,西側與楚交接,因與楚一直睦鄰而居,並無戰事,所以大部分精兵都陣兵于越國北境,與吳國相交之地。

    此時二十萬精兵強將都已作好出徵準備,只要王上一聲令下,不出半月,盡數可以討伐吳國。”

    “好好好,有二十萬精兵足已。

    當年孫武攻伐楚國,只帶了十萬精兵,最後到楚都之時,只帶了三千騎兵,以奇兵突襲當年的楚昭王十萬楚軍,一擊而潰,正是貴精而不貴多。

    只是我軍的數量與吳國也正好相符,據本王估計,吳國也有五萬水師,騎兵五萬,步兵十萬。

    而且我越國與吳國也是脣齒相依,許多水系都有相連,能通船的,也都布有水師防備。

    若想以水路偷襲吳都反而不利,水師登陸反而失了優勢,而騎兵進入吳都外圍也難以發揮快捷的優勢,反而成爲拖累。

    所以此次出征討伐吳國必然要有良策,首先確定以吳都爲目標,不攻擊吳國其它城池。

    其二,此次討伐吳國,要抓住時機,只要孫武一旦駐守巢邑,就快速繞過吳國邊境重鎮,直撲吳都,分數路圍困吳都。

    而吳國此次大軍向楚國邊境集結,就是我越國的機會。

    等夫差意識到我越國大軍攻擊吳都時,吳國水師必然回防,而我水師正好可以藉此機會,攻擊吳國水師,讓水師不能回防於吳都。

    而我越國大軍,則從陸路攻擊吳國水師,只要吳國水師被擊潰,那麼就憑我越國五萬水師就可直入吳都。

    吳都興於水,卻也是亡於水。”

    勾踐並沒有說清楚詳細的攻吳之略,但卻也可以大體上聽出此次攻吳,意在奪取吳都,那麼水師就將是最重要的環節。

    吳都本是水系縱橫之地,而外有笠澤(太湖),而笠澤可通錢塘與大江,又與貫穿吳都的吳江相連,只要順錢塘江向北,就可直達笠澤。

    這當然也是有利有弊,吳國水師當然也會駐守此地,而且吳國水師同樣可以偷襲越都。

    (吳越大戰,第一次戰於夫椒,也就是太湖邊上的洞庭山,第二次其實也是在太湖之上,也叫笠澤之戰)。

    這正是以強攻強之舉。

    而對於騎兵,在進了吳都外圍之後,卻失了作用,反則難與行進,不如水師來得快捷,這也是勾踐偷師於孫武兵法。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