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鬼穀神謀 >第八百七十三章道儒交鋒
    第八百七十三章道儒交鋒

    王禪一送別了秦國太子贏盤之後,很快就回到了齊都,這一次他沒有白虎也沒有騎馬,十里路對他而言卻並不是什麼問題,可到了酒樓之後,卻還是有些不好意思,此時晉王與孔夫子已經坐在桌在等着他了。

    這是一個小酒館並不在熱鬧的齊都大街,反而顯得有此偏避,應該是晉國專門設立的地方,可以探察齊國的信息,也供齊人在此聯絡,但此時酒樓裏並沒有其它客人,也沒有侍女奴僕,看起來晉王與孔夫子是專門在等他。

    “晉王尊上、夫子讓你們久等了,小子本來以爲還會早來片刻,卻還是來得晚了一些,有失禮數,實在該罰。”

    “不晚不晚,是我與夫了先來片刻以候先生,正好與夫子閒聊一番治國之道,也算是大有受益。

    想來先生送別秦太子路途遙遠,來回奔波到是累了,正好本王已爲先生斟好酒,先生當可受罰也可算是解渴一杯。”

    王禪作揖行禮之後也是坐在桌邊,一張不大的桌子上也擺滿了剛上的菜餚,而王禪也不拒絕,端起杯來就飲了一杯。

    “鬼谷先生到是真性情之人,老夫十分敬仰。

    孔夫子邊說邊欲爲王禪斟酒,可王禪卻比夫子要快得多,自己已提起酒壺自斟起來。

    “不敢有勞夫子,夫子這些年行走列國,傳教弟子三千餘人,都在列國報抱效,小子纔是對夫子十分敬仰。”

    孔夫子也是微微一笑道:“鬼谷先生見笑了,今日的孔丘已非當年之孔丘,當年孔丘自以爲悟得天道,卻不知這幾十年來其實所悟只是人爲之道,與天地之道相去甚遠。

    自秦國得先生提點之後,老夫再次拜會了老子先生,得他傳教三日,受益菲淺。

    老子先生纔是明得大道之人,已達抱僕歸一之境,超越天地,逍遙於世間,這世間之人已無人可比了。

    不知老子先生此時可好?”

    孔子也是故意透露王禪的師承,此事本來也是十分機密之事,外人少有知曉,可他如此問王禪,其實也是間接的告訴晉王,王禪師承何人。

    而他誇講老子,其實也在說明一個道理,那就是名師出高徒,反過來又向晉王說明王禪的本事,以詮釋自己剛纔敬仰王禪的理由。

    “師傅他老人家看起來塵世之事已了,此時已雲遊天下,或者是遨遊蒼穹去了,既然已通大道,就不會有恙與無恙之別,與天地同壽,有勞夫子掂記了。”

    其實王禪十分清楚,老子道德經裏說過“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意思十分明顯,就是說若說世間之人不尊大道,那麼纔會講求道德,而德就是道法之用於人世之顯,若失德則再講仁,其次是義,依次類推。

    只有世間之人既不尊道,又不修德,再次不講仁與義,這才需要制禮約束。

    而禮在這些品性裏是最底層次的約束,講求禮制,用禮制來約束,已經是忠信薄情之人了,那麼君子應該是求厚而舍薄,處實而去華。

    說明白一點,遵遁禮制的人已是忠信薄涼之人,而真正的修身呢,應該以德爲尊,若是德修好了,自然包括了後面的仁、義、忠、信了。

    老子教人是以德爲本,而孔夫子教人卻是以禮制爲本,這就高下立分,一個治本,一個治標。

    以禮制教人是本末倒置之舉,而以德教人才是以本置末,所以老子不輕易援徒,是因世人難與達其真義,而孔子呢制禮教人,所面對的就是芸芸衆生。

    (而道德經所講的聖人與儒家的聖人又是兩回事,在此也一一說明,關係到第四部分道法修爲的境界問題。

    道德經的聖人有幾個描術,其一聖人不仁與百姓爲芻狗,與上句天地不仁相對,所以在道家聖人的眼中,世間百姓無高無低,亦無尊無卑,與儒家講求尊卑完全不一樣,自然不會制禮,制禮以約束是爲有爲,與道法相背,所以而只講求要世人修德。

    德其實就是自然之道,故統稱道德,遵循自然之道就是最高之德,而不是禮制尊卑,這也是道家與儒家的區別之處,道家崇善自然,儒家崇善禮制尊卑,而儒家自孔夫子得老子傳教,所以儒家借了許多道家的理論來爲儒家說辭,有偷樑換柱之嫌。

    孔夫子的儒家也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實也是從道德經中借來的,道家修身講求自然無爲,儒家修身講求尊禮守制,又完全是不一樣的概念,包括後來的佛家思想,其實也是借了許多道家的思想來爲其裝裱,中華文化的源頭,其實一直都是道家。

    包括現在所存許多易理,其實都是用儒家想法來解,包括孔夫子所作繫辭,非是依道德經詮釋易經,當然也有可取之處,卻帶着濃重的人爲之意,也帶着目的性。

    所以後世之人學易理,少有突破,其實是因爲本身就加了儒家的條條框框在裏面,無法真正的透析易經的真理,畢竟易經成書早於儒家的這此尊卑禮數,不可能體現儒家後來的思想,所以若是讀者想學易經,最好拋棄儒家所解,才能領會易經真義。

    其二,聖人抱朴歸一,這裏的一其實就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中的一是一個意思,也是一個境界。

    道生一,一可稱之爲無極,二可爲陰陽,或也可爲太極,用天地來代表,三,就是天地人三才,也可稱之爲三元,而這二生出來的三,其實就是人之始祖,有天地人之後這才生出世間萬物,這是道家對宇宙蒼穹的解釋。

    而抱朴歸一之境,其實就已超越了天地之境,也就是太極之境,成爲道之所生無極之境,所以聖人可以遨遊宇宙蒼穹,超越天地而再造天地。

    而鬼谷王禪有一門道法就叫混天移地,其實已基本上若要練成必須達到歸一之境。

    達到歸一境之聖人,也就才能無生無死,與道同存,在歷史之上唯一無死記錄的也就只有老子。

    與儒家的聖人其實是兩回事,而也因此與中國傳統神話裏中的人物纔會相符,因爲那些九重天等等其實就是聖人歸一之後再造其天地,與世間天非是同一回事,這樣領悟也就合情合理了。)

    “不錯,老子已達聖人之境,通天徹地,自無生死之念,是老夫無悟道之心,自愧不如,到讓鬼谷先生見笑了。”

    王禪只用一句話就讓孔夫子覺得自愧不如,也把形勢扭轉過來,他知道孔夫子此時身爲晉王客卿,多少受之侷限,不可能真正的把天下百姓視爲一體,而且孔夫子講求禮制尊卑,也對貧苦百姓少了些仁受之心。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