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三國之我成了張角師弟 >87.假想敵
    南昌等地的少數強硬分子也被劉啓完全放權所迷惑,猶豫中坐視周圍各縣族人交出兵權,胳膊怎麼也擰不過大腿,沒了兵權再有人想和劉啓對着幹就要好好掂量掂量了,最終在配合越發默契的劉啓等人輪番軟硬兼施之下唯有服軟歸順。荷包網

    不過劉啓倒是沒有得意忘形,他清楚的知道自己得益於打着劉璋和劉表的旗號鎮住了豫章各縣,之後行動迅速措施正確才得以在這麼短的時間裏站穩腳跟,可現在採取的政策畢竟不是長遠之計,各項權利早晚要收回來,到時會激起各地大族的強烈反應,雖然自己收編了他們的一部分精壯,可一旦家中生變,這些兵卒豈能不生異心?

    劉啓估計最多一年時間,外部和內部的各種問題就會發作,想要頂住壓力發展壯大唯有儘快加強嫡系曲部的實力,讓內部搖擺不定的人不敢動作,讓相鄰的諸侯不敢輕易進犯。

    留給自己的時間可不多呀!

    今天訓練的內容是假想有敵船來犯,己方設下埋伏待敵船進入包圍圈後前後夾攻。

    劉啓現在所在的是後世的中國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在漢代叫做彭蠡澤,豫章的門戶柴桑極爲堅固,易守難攻,目前主要的敵人劉繇若要進犯很可能採取對柴桑圍而不打直接進入彭蠡澤直取豫章的心臟,南昌!

    長江經常氾濫,江水倒灌彭蠡澤淹沒周圍地區,所以沿湖各縣人煙稀少,也不適合建城,敵軍可以輕易避開各縣守軍登陸後直逼南昌,南昌是豫章郡治所在,政治中心一旦失陷敵手,其他各縣將會在一夕之間就變成一盤散沙,即便奪回也將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

    劉啓的兵力有限,加上各縣收編來的兵員才一萬三千人左右,分散防守根本不夠看,柴桑分走一半,文港駐兵三千,剩下的都大部分調到鄱陽了,南昌只有兩千守軍,雖然正在積極招兵買馬,可豫章郡人口太少且太分散,速度比劉啓想象的慢的多,這麼點人馬卻要防禦那麼大的區域,在通訊手段改進以前是很難防範敵人偷襲的。

    所以目前的重點就是將一切來犯之敵擋在彭蠡澤以外,若水軍足夠強大,有柴桑和彭蠡澤的保護便基本上無需擔憂後方了。

    將士們訓練很刻苦,在寒冷的湖中仍然練的滿頭大汗,許多士兵都脫了衣服光着膀子,可劉啓對訓練效果並不滿意。

    並非甘寧練兵能力不行,甘寧的確是一員良將,和士卒同甘共苦深受愛戴,技戰術水平更是挑不出什麼毛病來,什麼時候堵截什麼時候包抄線路清晰絲毫不亂。

    其實在此之前,劉啓對這個時代水軍作戰模式的印象極爲模糊,直至此時纔有所瞭解,交戰雙方操船接近,互射弓箭或投擲短柄的槍矛,然後接舷登船肉搏,這就是現在水軍的主要作戰方式,這種簡單而殘酷的戰鬥方式充滿不確定因素,士卒們的戰鬥技術和意志纔是主角,所以訓練的重點在於識別和執行軍令、各種陣型和士卒的搏鬥技巧上面。

    可無論士卒們多麼精銳,肉搏戰總會帶來大量損失的,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事劉啓可不幹,也損失不起,所以劉啓一開始就習慣性的把思維放在從改良裝備性能進而改進戰術上,希望突破傳統靠技術優勢取勝,儘量避免己方士卒的損失。

    劉啓的想法是好的,但太過超越了,具體落實的時候他發現想象和現實簡直是天壤之別。

    比如最基本的戰船,不管是小舢板還是剛剛興起不久的樓船,漢代的船都是平底的,平底船固然喫水深度小,便於通過淺灘,靠近沙洲停泊,但和v型或u型的尖底船相比,速度和抗擱淺、風浪的能力卻遠遠不及。

    如果再加上鋪設龍骨和水密艙等先進的技術,尖底船就可以結合速度、堅固、穩定等優勢於一身,大大增強水軍的戰鬥力。

    不過劉啓自己對造船完全一竅不通,即便根據後世的經驗提出先進的改造方案也需要造船工匠們理解並一步步實驗才能慢慢實現,就算工匠們很快掌握了新技術,可還要生產力跟得上纔行,整個豫章只有柴桑、鄖(音同雲)陽和南昌三縣有可造出戰船來的船廠和工匠,生產速度遠遠落後於劉啓的擴軍速度。

    而且改進船隻只能一定程度上擁有機動力和防禦力上的優勢,不可能只靠直接撞沉敵船取勝,還需要想想其他可直接化爲戰果的新技術。

    想要避免肉搏戰唯有提高軍隊的遠程攻擊力,漢代的強弓可謂極爲犀利,可惜兩石以上的硬弓沒有幾個人能用的了,普通弓箭的射程射速和精確度是無法達到阻止敵船抵近的目的的。

    還有一點是劉啓以前所不知的,那就是弓在潮溼的環境裏的損耗速度大大加快,由於弓臂和弓弦都要用魚膠等動物筋腱熬着成的膠來粘合,粘合程度受溫度和溼度的影響很大,尤其是在雨季,被頻繁的淋溼再經暴曬,弓臂和弓弦很快就會鬆散。

    在北方能用五年的好弓在這裏保養的再好也最多能用兩年,兩年一過這張弓的硬度和準確度就會大爲降低,更不要說普通士卒們手中的弓了,在外征戰朝不保夕,誰會精心保養?

    此外由於南北木材的材質不同,弓在江南壽命雖然遠遠低於北方,但製作成本卻只高不低,當了家深知柴米不菲的劉啓毫不猶豫的打消了大量裝備硬弓的念頭。

    除了弓還有弩,弩是冷兵器中最具威力的一種利器之一,同等強度的弩比弓的精確度和穿透力都大的多,但射程有所不及且由於上箭速度太慢,射速是最大的弱點。

    對此劉啓總算可以有所發揮了,歷史上先後有兩種著名的弩成功的解決了射速問題,諸葛弩和明代的連弩,三國志注引《魏氏春秋》書中記載,諸葛弩是諸葛亮在秦代三連弩的基礎上改進的可以一次發射十支長八寸的鐵箭的多連發弩,稱爲“元戎”。

    可惜這項發明失傳了,直至二十一世紀其結構設計也無人可知,讓世人熟知的是明代軍隊使用的連弩,明代的連弩結構並不複雜,弩機上方的箭匣可裝納二十枚或更多的鐵箭,箭匣和弩弦相連,發射一枚後射手扳動箭匣,利用槓桿原理完成再次上弦,同時曲型結構的箭匣中的鐵箭靠重力落下,射手便可再次射擊。

    這種連弩便於攜帶和使用,單手便可瞄準擊發,射速極快,鐵箭的穿透力又比其他材質的箭大的多,雖然沒有尾羽射程不足,但對於水軍作戰,五十步開外即使是硬弓也難以精準,連弩的性能完全可以滿足現在的水軍的作戰需求。

    而且連弩結構簡單,拆裝方便,各部件通用,很容易大規模製造,養護和維修經濟便捷,正是口袋漸緊的劉啓所急需的。

    除了連弩以外,劉啓還有一件祕密武器,手榴彈!

    劉啓改進通訊方式的計劃裏重要的一項就是焰火,要造出焰火就要先造出火藥,火藥的作用太大了,只用來造焰火實在是太過浪費。

    受冶煉技術的限制,在這個時代劉啓可沒奢望能造出槍炮來,就算勉強造出來也根本不可能達到自己的要求,效果還不如弓弩呢,除了手榴彈外劉啓暫時還想不到別的方法可以充分利用火藥。

    即使現在最大的三層樓船都經不住一枚後世軍用防禦型手榴彈的爆炸力,當然後世手榴彈所使用的*******遠比現在能造出來的火藥威力大得多,但劉啓要求不高,能趕得上三分之一就行,可以用多裝藥提高威力,只要雙方抵近到三十步內,將一兩枚手榴彈投進敵船內,就完全可以扭頭尋找下一個目標了,因爲這個時代的船隻沒有龍骨,根本經受不起手榴彈爆炸的衝擊,就算船沒沉,爆炸過後船上也剩不下幾個能戰鬥的人了。

    如果成功造出手榴彈來,起碼在長江流域橫着走是不成問題的,丹陽和吳郡還不是小菜一碟,不僅水軍,步兵和騎兵同樣可以橫行天下,依託長江進可攻退可守,若不是時間緊了點,這天下亦可爭上一爭,張角的那些烏合之衆算得了什麼,劉啓一想到此處就不由的異常興奮!

    不過這項偉大的發明一時半刻還無法實現,因爲製造火藥必須的原料都沒有現成的,一是木炭,木炭需要在特定的條件下燒製而成,而且極易受潮所以在空氣潮溼的長江以南地區是沒人會大量儲藏的,想大量收集頗費工夫,二是硫磺,硫磺本是藥材,可提煉不易價格昂貴,替代藥物衆多,所以離產地稍遠的地方很少有醫者使用,三是硝酸鉀,需要從硝土裏提煉才能得到,硝土還是比較容易收集的,廁所、豬圈、牆角這些犄角旮旯裏有的是,但提純很費事,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

    跑遍了南昌和柴桑的鐵匠鋪,醫館和集市,總算找來些木炭,倒是硫磺找到不少,劉啓忘了硫磺在古代的另一項主要功用,就是煉丹,方士煉丹的主要原料就有硫磺。

    劉啓一邊重金吸引商人從北方各地販運木炭和硫磺,一邊下令各地收集硝土提純,自己先拿手頭收集到的少量原料做試驗。

    在一個小小的帳子裏,劉啓緊緊盯着土坑裏的一小撮木炭、硫磺和花了整整一天才提純出的不到一指甲蓋硝酸胺混合成的粉末,深吸了口氣將火把丟了過去。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