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重生之大明攝政王 >第614節:第二百四十七章 得賢(1)
    第二百四十七章得賢

    生態圈這個概念,在場的人怕是誰也沒聽說過,但不妨礙陳公子繼續打聽詳細的情形。

    張守仁有心要拉攏他,也不隱瞞,將自己的打算和盤托出。

    事實上在現在,有些地方也是有小型的生態圈的做法。

    比如西南的一些夷人,水稻田裏養鯉魚,一則除蟲,二來收穫時多一些收成,一舉兩得的事情。[

    這樣的事,只是一兩件的集合,而張守仁要做的,就是建立一個大型的生態圈。

    水車翻水,手壓井,牧畜井,這是解決水利難題。

    挖大量的池塘,養魚,這是爲了蓄積水力和解決肥料的難題。雞糞用來餵魚,同時還能肥塘,積累肥力很足的肥泥,又是一舉兩得。

    放養的雞鴨可以除蟲,羊能去除雜草,同時它們的糞便也可以用在地裏和池塘,也是整個生態圈的一部份。

    當然,這些事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很複雜。

    任何一個環節出了錯,整個生態圈都有崩潰的危險。

    如果張守仁只是想得到普通的田地和收成,他就不會冒這種險。

    解決了灌溉不足的麻煩,再精耕細作,多配牧畜,產量最少加三五成上去。甚至翻一倍,也不是完全不可能。

    但畝產一石半和畝產兩石三石,解決不了大問題。

    這麼興師動衆的屯田,也不是爲了這麼一點收益。如果現在按張守仁的生態圈的法子來搞,一畝產量,平均四石,高產六石,一點問題也沒有。

    還有一條好處,水蓄積的足夠了,可以種值稻米。不光是高粱和小麥等北方作物,稻米在山東這樣的地方一樣可以種值,而且一年幾熟,產量高,價格也貴,更加的合算。

    也可以種值經濟作物,這也是張守仁把所有田主佃農都僱傭下來的真實用意。

    這年頭,中國人都是一個個的小農莊,自成體系,幾千年來,一直就是這麼自顧自的小農經濟的形式,精耕細作,一家爲單位,以生產自足爲目的,這種方式,是十分落後的。

    簡單勞動,在自然災害面前無能爲力,單人獨戶,如何對抗天災。

    所以一遇災害,一定倒黴,流離失所是輕的,象大明現在的情形,就是小農經濟對抗天災無能爲力的真實寫照。

    張守仁是見識過後世大農場,大農莊似的生產方式,自然不會再容忍自己的治下繼續這麼維持下去了。

    浮山一帶,盡入掌握,而且多爲軍戶,可以憑自己的心意進行改革,十分湊巧合宜。而且近來災害頻繁,很多大軍頭和田主對種地失去信心,正好給了他大量買入土地,進行自己大農莊配合生態圈計劃的進行。

    如果一切順利,一年兩年之後,半個山東將成爲北地江南。

    以他的財力物力威望,統合全部力量,成爲農莊式的經營模式,不僅可能,而且可行。[

    明末的江南地區,由於土地兼併,有些地主佔地萬畝,乃至幾十萬畝,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一種大農莊的另類體現。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