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重生之大明攝政王 >第615節:第二百四十七章 得賢(2)
    加上明末時,江南商品經濟十分發達,所以有大量勞動力空閒出來,這就導致一些地主的經營生產方式也出現變化,注意大規模的合作式分工式的經營生產,使得原本的把土地分成一小塊一小塊的方法,漸漸變成了把佃農當成生產工人的方式,這樣一來,種值什麼,統一由地主安排,如何種,如何灌溉,如何引水,如何防災,都是統籌安排。

    這樣的方法方式,肯定比農民自己種一小塊地要先進的多,對土地潛能的利用,也是更加容易發揮。

    這些大農莊,以僱傭的農民勞動,從墾闢,到種值,管理,如何投放市場,如何利用空間,如何種值更迎合市場的作物,都是有專人精心研究,最終做出決斷,然後所有人按決斷進行巧妙的耕作,最終獲得最大化的利益。

    萬曆年間,有一個叫潘允瑞的地主,他擁有兩千畝土地,他也是使用僱工的形式經營,種值的作物品種十分多樣,包括稻米,麥子、豆、菜子、棉花、蔬菜等等,這些是常規的農作物,同時他還種值西瓜,棗子、桃、柿子、櫻桃、桔、李、梅等果品,還有桂花,梅花、牡丹、薔薇、竹子、松、柏、冬青、檜、棕櫚等花木。

    這種種值方法的好處,並不是張守仁自己的獨特發明,在同時期的歐洲也是一樣,大莊園主開始僱傭工人,大量兼併土地。[

    這樣做法,對農業革命有極大的好處,同時大量的失地農民只能進城當工人,這也使得同時期的歐洲工業開始蓬勃發展。

    工業發展的壓力促使科學家開始研製相應的機器工具,珍妮機已經出現了,牛頓即將出世,西方已經有蒸汽機的概念,不到百年之後,蒸汽機已經開始運用在歐洲的礦區,用來帶動轉輪和升降機,並用來抽水,等蒸汽機用在紡織工業之後,整個西方就真正進入了蒸汽機時代,真正帶動了工業革命。

    象中國這樣,仍然是以小塊土地爲主的小農經濟,固然維護着華夏文明不斷絕,但想擺脫桎梏,真正騰飛,憑自身的力量是辦不到的。

    小農經濟產生的保守的儒家文明,對科技和技術的發展是根本持否定態度,沒有科技就沒有工業革命的基礎,沒有大量的失地農民參與,工業騰飛也無從談起。

    況且在中國,大量農民就意味着一件事:革命。

    張守仁現在做的,對華夏文明來說,是一件開天闢地的大事。

    打破傳統,重新豎立一個新的生產生存的方式,以這個雄心來說,眼前的雞鴨豬牛羊,不過是過眼雲煙,無所謂的事情。

    真的把大農莊模式豎立起來,把剩餘的農民勞動力趕去務工,做活,形成良性循環,促進種種機器革新,出現工業革命的真正萌芽……到這種地步,中國纔是如歷史教科書上寫的那樣,有了進入資本主義的可能。

    如果能做到這一步,張守仁是死矣無憾了!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