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康樂天下 >第八十章 姚興敗走但求一戰,隴西進軍卻待秋時(5)
    ”con148925”>

    姜孝看謝瑍突然駐足,先是西望,後是回望。聽到那句輕聲自語後,仍然懵懂不解。雖然不知謝瑍想什麼,但肯定是心有所感。故而等謝瑍搖頭時,才上前道:“大少爺,天水古來名勝不少,不知大少爺可有興一遊?”這姜孝純粹是轉移注意力之招法。

    謝瑍先是一愣,接着就明白了姜孝的心思。

    這是謝瑍化用稼軒《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中的一句詞。大家知道,辛詞自開奇響,於剪紅刻翠之外,豎起獨領詞壇,雄視百家的豪放詞風。天才橫溢的辛棄疾,文武雙全,卻得不到南宋小朝廷的重用,只好以敻異之才、英雄豪傑手段,專力寫詞,一生寫詞近千首,傳到後世的也有六百多首,其數量和質量在兩宋詞人中絕對是名副其實的那木波萬,名列榜首。辛棄疾那種“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豪氣和“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的堅定信念和遠大理想,確實讓人熱血沸騰,頓生無限力量,因此激勵了一代代後人。這句詩原詞爲“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意思是作者在江南向北方眺望淪喪的國土,包括首都,可惜重重山巒遮住了視線。聯繫前兩句“鬱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鬱孤臺在今江西贛州,按詞標題,應是作者路過造口,見景生情,由鬱孤臺下的江水聯想到當年逃難人民的血淚,想到淪陷的中原,禁不住產生了江山易主卻無法收復的悲痛。作者着眼於四十年前金兵侵擾江西時給人民造成的苦難,並由此而聯想到淪陷的中原地區長期未能收復,曲折地暗示南宋統治集團的腐敗無能。“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正是作者這種心情的形象反映。

    謝瑍只改“西北”爲“東南”兩個字,現在謝瑍他們在天水,看西安的方向確是在東偏南一些,這是第一層意思;另一層意思也指現在的皇城金陵,那就是實實在在的東南了。離家快一年了,就算謝瑍是穿越客,那也是有感情的,何況還有那麼多他想做的事還在等着他。當然還有一層意思,就是想告慰稼軒,開封也好,長安也罷,都已經重新回到漢人手中,但想到離稼軒出世還有七百多年,所以只好搖搖頭。也就是姜孝說話之時。

    “也好。”謝瑍明白姜孝之意,自然展顏配合:“請徐大人找個熟悉本地的嚮導,我們四下看看。”

    姜孝道:“大少爺,哪裏用得着麻煩徐大人,我這五個侄子可是土生土長的天水人氏,熟悉得很。即使我離了這裏十多年,也還是相當當的地頭蛇呢。”

    “哦,我倒是忘了守禮兄就是本地人氏。確是我捨近求遠了。”謝瑍自嘲道。

    說着話謝瑍忽然想到,天水後世可是有個麥積山石窟的,號稱四大石窟之最美者,不知現在是什麼樣子,是否存在了。想到此,他開口問道:“你們誰知道這裏有個麥積山石窟嗎?離此多遠?”

    “啓稟大少爺,城東南百餘里,有座麥積崖,卻不是什麼山,沒聽說有什麼石窟。山崖約有600尺,雖然不高倒是有一奇處,遠望之像極了麥秸垛,故稱麥積崖。”姜信見謝瑍問起麥積山,自然知無不言。經過姜孝的一番訓導,他們也開始稱呼謝瑍大少爺了,也不自稱草民了。謝瑍聞聽並無石窟,頓時明白,姚興崇佛,此地應是姚興平定關中後興建的。

    “原來如此。”謝瑍有點惋惜,又有些慶幸。麥積山石窟是後世四大佛窟之一(其它三窟爲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和大同雲岡石窟),當然這些石窟除了敦煌莫高窟已經開始鑿建外,另三個還都沒影呢,可能根本就不會有,即使有也不會都是佛窟。

    既然後世麥積山石窟成爲世界文化遺產,五星級旅遊景區,以其精美的泥塑藝術聞名世界,被譽爲東方雕塑藝術陳列館。此時雖然未曾開鑿,去看看此山倒也領略一下原生態。

    “可知那裏風景如何?”謝瑍問道。

    “聞說風景尚好,我等卻是未去過。”姜信道。

    謝瑍一笑道:“諸君,可願陪我去彼地看看?”

    “自是跟隨大少爺。”衆人一起抱拳齊聲道。

    “走,去看看。”謝瑍頓時來了興致。

    “我也去。”毛秋晴自然不會落後,對她來說,好像只要跟着謝瑍就行,無論去哪裏。

    麥積山又名麥積崖,地處甘肅省天水市東南方50公里的麥積區麥積山鄉南側,是西秦嶺山脈小隴山系的一座孤峯。史載麥積山石窟始創於十六國後秦(公元三八四年至四一七年)爾後屢有修葺擴建,至公元六世紀末的隋代基本建成,並完整保留至今。看今日的情況,似乎史載不確,現在已是三八六年,還沒開始開鑿。

    五代天水人王仁裕撰寫的《玉堂閒話》中說“麥積山者,北跨清渭,南漸兩當,五百里崗巒,麥積處其半,崛起一塊石,高百萬尋,望之團團,如民間積麥之狀,故有此名。”

    謝瑍一行人,一路策馬,向東疾馳。跑了約三四十里,折而向南,緩緩策馬。這些人難得出來看風景,至少謝瑍是這麼認爲。因爲沒那個心氣也沒那功夫。一路上衆人指指點點,興高采烈。一個時辰以後,纔在羣山懷抱裏,遠遠看到如一塊奇石般聳立的山峯。紫褐紅的巖壁,拔地而起,頂上林木青翠,壁上有許多大小不一的天然孔洞,怪不得會在此鑿窟,原來洞有天成。但見松竹叢生,巖巒迭翠,周圍羣峯環抱,麥積一秀崛起,古稱“秦地林朱之冠”,是中國秦嶺山脈西端隴山中的一座奇峯,形狀奇特。其西南面爲懸崖峭壁,就是後來的石窟開鑿之地。

    前世謝瑍曾來此瞻仰過,不是參觀是瞻仰。對這裏造就如此的石窟感佩莫名,兩崖東西分立,棧道勾連,景色各異。如今孤峯崛起,猶如麥垛,混圓獨秀,滄海桑田之感頓生。

    來到山下,將馬拴在山下林間,一行人徒步而上。

    麥積山的離地面的實際高度不到200米,算不上高,甚至說有些低。但因爲造型獨特,崖壁峭立,攀登卻是不易。初夏時節,綠草豐茂,野花遍地,四下林木吐翠,雨後更顯清新。“麥積煙雨”爲秦州十景之一,有詩曰“最宜秋雨後,兼愛暮時煙”,可見如仙如幻煙雨之撩人。

    兩個小時後,衆人登上麥積山巔。極目遠眺,方圓百里林海茫茫,千山萬壑,重巒疊嶂,青松似海,雲霧陣陣,如詩如畫,滿目生碧,美不勝收。近處山花爛漫,碧草茵茵,林間蟬噪,葉底鳥鳴,山溪叮咚。一道閃動的帶子,在陽光下如蛟龍般遊弋,從東往西蜿蜒,一直入了遙不可見的雲霧之中……那是什麼?黃河還是渭水或者是洮水?

    遠景近物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幅美麗的圖景,這就是後世被稱爲天水八景之首的“麥積煙雨”了。

    “果然好景緻。”謝瑍由衷地讚歎道:“名不虛傳,名不虛傳啊”。謝瑍自然知道,即使到了後世,四大石窟自然景色仍以麥積山最佳,素有“小江南”、“秦地林泉之冠”之美譽。現在原生態的麥積崖風景,比後世強了何止十倍,怎不讓人留戀,怎不讓人沉醉?

    “大少爺,如此美景怎可無詩。”姜孝道。

    “常恨言語淺,不如人意深。”謝瑍搖搖頭道:“此情此景,豈是幾句詩詞能寫盡,真是讓人留戀。”謝瑍依稀記得有一首詩,是寫麥積山的,稍微改了幾個字,因爲此時什麼良工畫家,山水畫還沒出現。詩曰:

    挺秀危峯不可躋,岧嶤(音:眺搖)上與白雲齊。

    西瞻方覺崑崙小,東顧卻嫌華嶽低。

    千山堆嵐煙漠漠,幾村橫翠雨淅淅。

    絕巔無徑人罕至,到此有情自題詩。

    【岧嶤:高峻、高聳狀】

    這正是:龍城無處尋白羽,麥積石窟待來年。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