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康樂天下 >第113章 謝都督執意效定遠,馬長史審慎臨乙弗(4)
    ”con813701”>

    第113章謝都督執意效定遠,馬長史審慎臨乙弗(4)

    此時吐谷渾的首領乃視連,是葉延的孫子,吐谷渾的六世玄孫。按照歷史記載,視連去世(390)時,將位子傳給了弟弟視羆。大概是他的兒子較小的緣故還是沒兒子不得而知;後來視羆傳弟烏紇提,烏紇提傳位於視羆之子樹洛幹,勢力復振。420年左右,樹洛幹傳弟阿才。也就是說,三十年(390-420)間,換了四任領導人,平均每人只有七八年,這無疑是個不好的兆頭,若不是內部相殘,那他們身體也太差了點。阿才兼併氐羌數千裏,居澆河(青海省貴德縣),處諸羌中,號爲強部,此爲中興之時。距離現在還有四十三年的時間。

    馬能不知道謝瑍告訴他,注意這裏的原因,但他還是不折不扣地執行了。可惜沒有得到想要的,這附近一樣的草木豐茂,沒有人煙。

    探察無果而回,馬能並無沮喪之色,率軍沿着古老的山脈繼續西行。

    書中暗表,這山就是大通山。大通山是古老褶皺斷塊山,呈西北東南走向。西北起於察汗鄂博圖嶺,東南止於卡當山,向東南延伸爲達坂山。長約三百公里,寬約六十公里。平均海拔在三千至三千五百米,最高峯桑斯扎峯海拔四千七百多米。西北部爲中高山,海拔四千米以上,以冰緣地貌爲主,坡陡谷深,岩石裸露,有冰川分佈,但仍然有生命頑強的生活在此地。略低一些海拔三千六百米至四千米之間的地段,地勢較爲平緩,溝谷開闊,”v”形谷發育,牧草生長良好。特別是海拔三千至三千六百米的地段,以湖積、洪積、沖積平原爲主,間有丘陵分佈,是優質的天然牧場。峻河、吉爾孟河、沙柳河、哈爾蓋河等自南麓順勢而下,滋潤着這一方沃土,最後匯入青海湖。

    大軍走的辛苦,卻也得到了鍛鍊。好在馬能早有準備,準備了足量的鹹鹽,按着謝瑍的指點,他們獵殺了猛獸之後,除了煮肉湯,那就是烤肉;有時也捕點魚。不但人精神,就連馬也變得健壯起來。

    十六日之後,他們終於走出了這段山巒起伏的多水溝壑區,到達托勒南山西麓。雖然沒有遭受任何人爲的襲擊,但卻經歷了不少“獸潮”狼羣的夜襲。好在馬能精於防守,軍隊又訓練有素,沒有造成太大的傷亡。也許是吃了獸肉的緣故,士兵們似乎因此兇悍了許多。

    但他們卻遇到了一個大問題。

    怎麼走?

    北面是托勒山,前左右是托勒南山和疏勒南山,西南是黨河南山、土爾根達坂山、柴達木山,南面則是宗務隆山和青海南山的結合部。後面就不用說了,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走過的大通山(祁連山脈東段支脈)和大通河(亦稱浩門河)流域。因爲此時期人煙稀少,這裏幾乎是無人之地,實在是動物之樂園。極目四野,但見高天流雲,碧草滿眼,一望無盡。羣山環圍中,遼闊的草原,成羣的野馬,驚恐的獐狍和飛奔的鹿羣。一副絕美的大草原自然美景,如果謝瑍在,一定會想起“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來。

    因爲行軍需要,爲了避讓山岡河流,他們已經偏離了原來的正西方向而偏向了南方。或者說,在馬能探索吐谷渾的後世王城伏俟城時就開始偏離了些許。因爲這邊的河流水域要少一些,地勢也平坦,絕對是畜牧的最佳天然基地。因爲平坦所以更適合大軍行走,要不然他們也不會走在大通山南麓。

    值得慶幸的是,現在這裏依然沒有發現吐谷渾的土著居民,也許此地依然無人無主,也或許遊牧之居所無定吧。

    謝瑍雖然知道一些大體的狀況,畢竟不是歷史學者,哪裏搞得清吐谷渾何時佔領了青海北面?如果說對吐谷渾缺乏直觀的印象,那麼金大大的《天龍八部》不說家喻戶曉,也相去不遠。其中“以彼之道還施彼身”的南慕容,算起來就是吐谷渾的後裔。

    實際上,直到北魏太武帝神麚(428年二月~431年十二月,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的年號)年間,這方地區才成爲吐谷渾的屬地,離現在還有四五十年的時間呢。此時的吐谷渾部雖已在青藏局部紮根,但還遠沒有擴張的資本。

    大晉數萬大軍走過大通山後,看到的是羣山萬壑環繞的這一方遼闊的草原。但遠處明顯有突出的高坡,還有清清的溪流。處於如此陌生的環境,他們找不到或者就根本沒有大軍行軍的路。

    高衡他們向西、西南、西北派出大量的探馬和斥候,探察消息。同時,傳令綏靖方圓五十里的區域,採集山果、野菜,狩獵野獸。因爲他們的糧食已經去近一半,這還是馬能早有準備,每人每天只能食用兩斤糧食,其餘的就是食用野味:魚蝦、獸肉和野菜。其中一種沙棘植物的果實有效緩解了米糧不足的狀況。馬能和高衡不知道他們的大將軍是如何知道這裏會有可以當做糧食食用的植物種籽的。其實謝瑍也是約略記得,後世在此地生活的鮮卑一部乙弗鮮卑“不識五穀,唯食魚及蘇子”,蘇子就是指的這種沙棘植物的果實,這種沙棘植物就是紫蘇。

    紫蘇不但可以食用,還有藥用。本草綱目說“蘇子與葉同功,發散風氣宜用葉,清利上下則宜用子也。”又說:“治風順氣,利膈寬腸,解魚蟹毒。”,可見這種東西和魚真是相配啊,可見世界的奇妙:毒物周圍必有妙藥。明代李時珍曾記載:“紫蘇嫩時有葉,和蔬茹之,或鹽及梅滷作菹食甚香,夏月作熟湯飲之”,可見紫蘇在我國古代的飲食早已出現。中國菜中,用紫蘇烹製各種菜餚,常佐魚蟹食用,烹製的菜餚包括紫蘇乾燒魚、紫蘇鴨、紫蘇炒田螺、蘇鹽貼餅、紫蘇百合炒羊肉、銅盆紫蘇蒸乳羊等。甚至成串的種子未熟之時也可醃製食用。更重要的是,紫蘇對土壤條件要求不高,村邊、地頭、房前屋後均可生長,大面積種植最好選排水良好的壤土和砂壤土;土壤肥沃溼度大的田塊幼苗陡長,結實晚、產量低、品質也差。

    謝瑍也是臨時想到這件事,就告訴了馬能他們,沒想真能起多大作用。事實上,就算謝瑍不告訴他們,一片片茂盛的紫蘇,一串串紫紅的果實,也一定會引起他們的注意。對於好奇心不比貓少的人類來說,嘗一下是很有可能的。如果到了彈盡糧絕之時,別說是植物果實,連樹皮草根都能充飢。想當年,紅軍爬雪山過草地的時候,不就是這樣過來的?困難不但沒有壓垮紅軍,反而造就了一支舉世無雙的強軍。

    因爲不知道這裏是什麼地方,也不知道什麼時候可以走出去。高衡和馬能既然都給謝瑍叫去單獨談過話,謝瑍自然是將後世他知道的一些事情做了交代。高馬二人自然也知道,他們一定可以走過去,雖然可能會很難。本來還想着實在沒有辦法之時,可以找嚮導,還可以沿着河道向前走。

    現在才知道,在如此遼闊的山谷草原上,找嚮導實在是個奢侈的事情,人都沒有,哪有嚮導?

    若沿着河道而上,萬一變天,這六月天真要下雨,行於崇山峻嶺,那都是找死的行爲,謝瑍自然是特別囑咐過的。如若不然,山洪暴發,無處躲避,就可能變成“水鬼”。

    大軍在緩緩走了三天之後,前方終於傳來了好消息,西北百里之外終於發現了居民部落。各方向派出的探馬陸續返回,帶來了大致相同的消息。

    高衡和馬能召集將官,詳細詢問了此地的情況。這周圍數十里居然零零星星的十數個大小不等的部落,多的人口過千人,少的也有兩三百人。大體一合計,恐怕不下萬人。這一發現把他們嚇了一跳。兩人相視一眼,讓斥候下去休息,召集衆將開會,研究對策。

    這個時候,馬能才發覺,怪不得附近蘇子少了很多,而且草地明顯矮了,原來卻是進入了牧區。

    高衡和馬能還不知道,他們離開臨羌之後這條路上將要面對的第一波敵人。

    按照歷史上記載,這個位置應該是己弗勿敵國——己弗(亦寫作乙弗)勿敵國,是鮮卑一部。

    據《魏書·吐谷渾傳》載,“吐谷渾北有己弗勿敵國,俗風與吐谷渾同,不識五穀,唯食魚及蘇子(即紫蘇的果實)……”《通典》邊防六《己弗敵》條記載:“己弗敵, 後魏聞焉, 在吐谷渾北, 國有屈海,其海周迴千餘里。衆有萬落,俗風與吐谷渾同,然不識五穀,唯食魚及蘇子。”

    由此可見,乙弗(或己弗勿敵)部不是慕容鮮卑吐谷渾部,也非別部鮮卑拓跋部。從《通典》記載看,“後魏聞焉”自然是聽說而已,遠未到達之意。從《中國史稿地圖集》上查尋,也只是在祁連山南麓張掖酒泉之間正南野莫西北方向標記了一個大致的範圍。【未完待續】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