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康樂天下 >第113章 謝都督執意效定遠,馬長史審慎臨乙弗(5)
    ”con813770”>

    第113章謝都督執意效定遠,馬長史審慎臨乙弗(5)

    先不說這個位置是否準確,按史書記載,這些人不識五穀,漁獵爲生。從此可以斷定,其所居之地,必然多水多山多草。如果史載無虛,祁連山南麓有黑河、托勒河、疏勒河、大通河等諸多河流,還有那些數不清的自山上奔騰而下小溪。加上青海湖及周圍的崇山峻嶺,的確溝壑密佈,羣山連綿,倒也確實符合。只是衆有萬落,如果屬實,那就是數萬乃至近十萬人的規模,這個規模可是相當不小了。雖然這是北魏太武帝時記載的情形,是三十年之後的事,但現在至少也有三五萬人。以遊牧民族的剽悍習性,全民皆兵,除了老弱婦孺,那也絕非小股勢力所比。探馬探得的不下萬人的消息也許不夠準確,畢竟他們的時間太短,又初到此地,人生地不熟,很難得到精確的消息,也或者此時這些部落尚未發展起來。

    乙弗鮮卑來源何處,史上有多種說法。譬如一種認爲乙弗鮮卑源於高句麗;另一種認爲乙弗是乞伏的異音,乙弗鮮卑和乞伏鮮卑同源。從歷史記載來看,乙弗部落的早期活動幾乎未見於各代傳記之中,可見乙弗當初應該是與某一部一起,直到後來才分化出來的。

    還有一種可能是,據專業人士根據有限的史料推測,乙弗勿敵國應是鄧艾納降的一部分鮮卑俘虜,與其他諸多歸附的少數民族部落被強行安置於雍涼之間,進而遷至河西,成爲河西鮮卑的一支。這一部分乙弗鮮卑,在參與了禿髮部的反晉之後,因爲懼怕大晉報復,也爲了避開禿髮部的吞併,逐漸向西遷移到了青海。以致於後來禿髮烏孤見乙弗部如此不給面子,也就大發雷霆,下令攻擊。乙弗部無奈,只好繼續西向,才遷到了野莫(青海湖)一帶。因爲有方圓千里的大湖和連綿無盡的山巒、草原,所以他們無需種五穀,漁獵爲生,這和《通典》及《魏書》中的記錄相吻合。史書上記載的,禿髮部曾於青海湖一帶遊弋,追擊乙弗部殘部應該是原因之一。

    由此可見,乙弗部出現在大通山西段,遠離青海湖,躲避禿髮部的攻擊是可能的。歷史上,直到三十年後(公元416年),禿髮部思復鞬的小兒子禿髮傉檀,承父兄三代之業自稱涼王,還親率精騎西擊乙弗部。雖然擊敗了乙弗,取得了局部的勝利,卻丟了樂都,埋下了亡國的種子。竊以爲說法的這個可能性很大。

    當然斥候探得的消息也許是準確的。爲什麼呢?

    《通典》裏記載的“己弗敵, 後魏聞焉(後魏即北魏)……衆有萬落……”大家注意,“後魏聞焉”說明這時候北魏政權並未到達,只是聽說而已。到北魏統一北方,吞滅北涼至少是四、五十年以後的事了(這和乙弗勿敵國存在的年限相合,歷史上是吐谷渾滅掉乙弗),經過數十年的繁衍和發展,由現在的萬人發展到十數萬還是很有可能的。

    所以這個時候斥候發現的遊牧部落,並不是歷史上那個“國有屈海,其海周迴千餘里,衆有萬落”的乙弗勿敵國,應該是衆多歸附漢人的部落中的一部,加上鄧艾當年強行安置在雍涼的各少數民族部落的俘虜的組合體。所以,斥候才發現十數個大小不同的部落。

    各位看官親一定還記得,晉軍從幽州兵出居庸關,向西遭遇拓跋珪時,有兩人背叛拓跋珪率部叛逃(護佛侯部帥侯辰、乙弗部帥代題叛走),後無所蹤。現在看來,這兩部人馬,必然也成爲了乙弗勿敵國的重要組成部分。就像張虎、魏平揮軍千里奔襲姑臧一樣,代提、侯辰必然是早有打算。故此,乘晉軍到來,拓跋珪本來實力尚弱,加上尚在少年,難以服衆,二人自不看好,故相約叛逃。從當時的情形看,向北向東顯然不可能,南邊是黃河,只有向西。至於二人是如何行軍到達此處的,史無記載。筆者以爲,不外兩條路,一條是沿河南下,繞過廣武、西平,和高衡他們的路線近似;另一條路就是沿絲綢之路西行,自姑臧東南翻過祁連山後再沿山西行(爲什麼不是從姑臧翻山,那是因爲呂光還在姑臧虎視眈眈呢)。而歷史上的代提是五月叛魏,秋天因爲形勢所迫又重新歸附北魏,但不久代題害怕拓跋珪記恨自己,又再次逃亡。現在因爲晉軍一路凱歌,拓跋珪北走陰山,張虎魏平又接着控制了河西走廊東段,代題和侯辰即使想回也沒有辦法了。有的學者認爲,代題他們費了好幾年的功夫纔到了乙弗國,筆者認爲這顯然是不成立的。作爲叛逃之輩,肯定不可能拖家帶口慢騰騰悠哉悠哉地趕路,至少他們也是分成兩部,一部輕裝爲前鋒,即爲後續人馬探路,萬一被追擊也爲部落留下種子,另一部協同婦孺遷移,跟在前鋒之後,若遇追擊無論投降還是阻擊,都是可行的。因爲此前他們誰也無法斷定拓跋珪不會追趕他們。萬一被追到,那後果是絕對悲慘的。

    事實上,三國之時,魏安西將軍鄧艾採取的“降則納之,來則安之”政策,在今甘肅、寧夏北部一帶集聚了鮮卑各部不少。禿髮部也是這個時候興起的,並率先反晉攻陷武威(涼州),後被晉將馬隆擊敗,實力大損後,只能投降西晉。這時候慕容吐谷渾部還未向甘南和青海南部擴張,直到330年前後,吐谷渾國才建立。

    總之,乙弗勿敵國雖然號稱勿敵,實際上它的實力是最弱的,只存在了數十年。而且是夾在吐谷渾、禿髮部、北涼、西秦、後涼等國中間,靠在各國間搖擺不定,勉強求生,直到被吐谷渾滅國。當然現在他們還沒有立國的野心,處於求生和觀望階段。

    書歸正傳,衆將聽說有了人煙,頓時興奮起來。二十多天的行軍,除了草地、野獸,就是自己的士兵,枯燥是免不了的。這還是有了政將,每個連隊都進行各種各樣的集體活動,不然如此的行軍就太寂寞了。這會兒聽說有了牧民,雖然還不清楚這些人屬於哪一方,軍人嘛,就是要打仗。

    高衡看着士氣高昂的屬下,心下略安。

    馬能則是皺起了眉頭。

    因爲還沒有詳細的軍情,有鬥志是好事,就怕憋急了輕率出擊。

    “諸位,請安靜。”高衡輕輕地開口道。

    大帳內立時靜了下來。

    “諸位同仁,現在敵情未明,我們還在等候更詳細更進一步的消息。”高衡正色道:“大家立刻行動起來,做好戰前動員和適應性訓練,準備好好打一仗。打完這一仗,我們就知道我們在哪裏,應該怎麼走了。馬將軍,請說說您的意見。”

    “各位,高將軍說得對。”馬能站起身來,向大家敬禮完畢,纔開口說道:“據初步消息,對方約有萬人。都督曾多次告誡我等,在陌生的地方和陌生的敵人對壘,切忌浮躁。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特別是對於全民皆兵的遊牧民族,即使是一個小部落,其戰力也不可小覷。所以,我們切不可掉以輕心。這是我們離開西平後真正意義的第一仗,我們不但要打贏,更要打好。”馬能頓了一下,接着說道:“爲了打好這一仗,我們的探馬還在仔細偵察,以獲取最準確的情報,保證我們以最小的代價取得最大的勝利。”

    “馬將軍所言甚是。”楊定起身道:“我們絕不能操之過急。”楊定自從西平之戰以後,沉穩了很多,“我建議,等我們紮好營帳,做好防守準備以後,派出使者跟對方聯絡。行軍日久,我軍未得休整,這仗能不打最好。如能化干戈爲玉帛,豈非佳事?”楊定這個以好戰聞名的傢伙,能說出這番話,可是不簡單。

    “我同意楊將軍的意見。”馬能點頭讚道:“這就叫先禮後兵!”

    高衡微微點頭,看看其他人,衆將齊聲道:“我等願從軍令!”

    “甚善。”高衡道:“請諸位回去準備,靜候軍令!”

    “諾!”

    這正是:晉軍方抵酒泉,乙弗又臨兵禍?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