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戰國風雲人物之名將篇 >匡章篇(1)
    學成歸國

    齊國名將繼田忌之後,又出現了一位赫赫有名的戰將,而且他打的戰役,都是格局之戰,十分重要。比如,桑丘之戰,一戰擊破秦國不可戰勝的神話;北亡燕之戰,用了五十日攻破燕國國都薊城,開創了第一個以最短的時間攻破萬乘之國的先河;三伐楚國,讓楚懷王大國夢、強國夢,走向破碎。他也是戰國唯一率領諸侯聯軍正面攻破函谷關的名將。

    他就是歷經齊威王、齊宣王、齊閔王的不敗戰神:匡章。

    無論是齊、韓、魏合縱三伐楚,還是齊、韓、魏合縱伐秦,甚至北上亡燕,欺凌三晉,深得齊國三代君王的信任。

    現在,我們走近歷史,看一下戰國時代,被低估且被遺忘的名將。他就是此篇的主角:匡章。

    先來看一下匡章的個人簡歷:

    生卒:不詳。活躍的時間:公元前334年---公元前296年。

    姓氏名:陳姓匡氏名章。

    歷經的君主:齊威王、齊宣王、齊閔王。

    戰績:西破秦、北亡燕、南敗楚、欺凌三晉。

    名言:人子不欺父,人臣豈會辱君。

    對於匡氏的起源,有三種記載:

    1、上古有個諸侯國:匡國。其後代子孫,以國爲氏。

    2、以邑爲氏。

    3、以先祖官居地方爲氏。

    匡章的祖先不知道是以上哪一種情況,但,值得肯定的是他的祖先給後代子孫留下了一個顯赫的姓氏。對於匡章何時出生,史料沒有記載。只知道一點:他是出生在齊國。

    根據匡章的活動軌跡,還是能夠推斷出一個大概。公元前344年,齊、魏兩國在徐州稱王。匡章曾與名家的祖師惠施,有過一場激烈的辯論交鋒。

    從這個信息可以得出,此時的匡章至少是成年人,也許年齡還會更大。也就是說匡章的出生時間至少是在公元前370年以前。至少是個立冠的少年吧!否則,怎能與名家的惠施有一場精彩的辯論。

    對於匡章童年到成名那段歷史,史料也沒有記載。卻留下了幾則耐人尋味的小故事。

    1、不孝。

    匡父殺了匡母,並埋在馬廄下面。至於,匡父爲什麼殺匡母,也沒有史料記載這件事。但,匡父殺妻,導致匡父和匡章父子之間的關係不和睦。因此,匡章留下了一個舉國皆知的罵名:不孝。

    2、好友孟子。

    齊魯是禮儀之邦,注重孝道。匡章不孝之名,齊國皆知。卻出現了一個現象,被稱爲儒家亞聖的孟子,是匡章的好友。我們都經常聽說一句話:謀謀兔崽子,一點都不孝順,要遠離他。

    因此,有一句話耳熟能詳:不孝有三,無後爲大。

    匡章不孝之名,齊國皆知。爲什麼孟子會認可匡章,並與之爲友?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回答孟子對於不孝的定義。殊不知,這句‘不孝有三,無後爲大’,就是出自《孟子離婁上》

    現在,我們來看一下,孟子對不孝的定義:

    1、不能侍親。

    2、不能侍君。

    3、不能立身行道。

    4、不結婚生子。

    對於孟子而言,無後,是位於不孝之首。因此,齊國境內皆說匡章與匡父關係不好,這是不孝。儒家大宗師孟子把匡章當成好友,是因爲他覺得情有可原,並不認爲匡章不孝。

    從這些事蹟和故事來看,我們能夠得出一些信息:

    1、匡章成名前的人生過得不幸福。

    匡父殺妻,不僅會在匡章心裏產生陰影,還讓他們父子有了間隙。匡章也因此,留下了不好的名聲:不孝。也可以說,匡章身上揹負了太多世俗的東西:一邊是是世俗的謾罵聲;另一邊是母親之死,與父不和。

    2、有學問、能言善辯。

    徐州相王之時,匡章和名家的祖師惠施,有過精彩的辯論。對於惠施是一個怎樣的人物,我在《趙武靈王英雄傳》、《戰國風雲人物之君王篇》之《魏惠王篇》講過,這裏就不多說了。匡章不博學、沒有能言善辯,是不配成爲惠施的對手。

    3、愛與有學問的人當朋友。

    比如儒家的孟子,都是匡章的朋友。

    簡單說:匡章愛學習,學問淵博,還能言善辯,也愛和有學問的人當朋友。因爲有主見,敢於忤逆父親的做法,留下了不孝的名聲。

    匡章出生到成名這段光陰,他有積極向上的一面,也有不爲人知痛苦的一面。無論是好的,還是不好的。時間總會繼續往前走,人也會隨之而長大。

    齊魯是禮儀之邦。匡章有不孝的名聲,他未來的路,又會如何走?他又是如何進入齊威王的視線,最終成爲歷經三朝且不敗的名將?

    現在,我們來看一下匡章個人奮鬥。

    匡章出生的家境怎麼樣,史料沒有記載。但,記載了與其父不和睦,是個不孝子。因此,匡章的人生可謂是悲劇。有了這頂不孝的帽子,想要在齊國混出來,是很難的。

    匡章在齊國混不下去了,就去魏國求學。有句話古今都受用:知識的力量是無窮盡的,他能改變一個人的命運。

    匡章正是秉持着‘知識改變命運’的理念,去魏國學習。畢竟,魏國的西河學派,取代了魯國文化中心的地位,還培養出很多舉世不出的大才。正是這段求學的經歷,開闊了匡章的眼界,豐富了他的人生。也許,就是這次求學經歷,讓匡章認識了惠施,結交了孟子。甚至有種觀點,說孟子是匡章的老師。

    戰國時代,風起雲涌。很快,匡章迎來了人生之中第一個機遇:與惠施辯論。

    現在來看看,匡章與名家惠施精彩的辯論。

    起因:馬陵之戰後,魏國國力大衰。尤其是魏惠王精心培養的兒子(太子申)、魏國最能打的戰將(龐涓)、十萬魏武卒,都在這次戰役之中喪命。等到魏國國政穩定,就想找齊國報仇。

    魏惠王說了一句話:悉全國之兵,向魏國復仇。

    此時的魏國,雖然國力有所恢復。但,魏國的局勢,不容樂觀。西邊有秦,北邊有趙,南邊的楚國也虎視眈眈。魏國悉國之力,攻伐齊國,保不齊再一次被諸侯羣毆。魏相惠施看清楚了一個殘酷的現實:魏國不能攻,也不能守。

    但,魏惠王想要打齊國,以報喪子、喪將、喪將士之仇。

    惠施知道不能打,打不贏,想了一個辦法:讓諸侯揍齊。

    簡單說,魏國沒有能力揍齊。諸侯之中,有實力、有能力,且敢揍齊國的諸侯:楚國。

    那麼,這裏就會有個難題。楚國爲什麼會揍齊國呢?

    惠施想了一個辦法:尊齊爲王。

    這就是戰國時代,有名的大事件:徐州相王。

    惠施獻策,尊齊爲王,還分了兩步走:1、向齊國屈服;2、挑撥齊楚關係。

    有的人持反對意見,認爲這是辱國的行爲。於是,魏惠王率領羣臣展開了異常激烈的辯論,主題只有一個:是否尊齊爲王。

    惠施贊成,理由:讓楚國去攻打齊國。

    匡章反對,理由:辱沒魏國霸主的威名。

    因此,惠施和匡章圍繞這三個方面,石頭、腦袋、父子,展開了敘述。

    匡章先提了一個問:齊國救援韓趙,攻打魏國,是爲了什麼?

    惠施簡明扼要的回答:稱霸諸侯。

    匡章展開反擊:尊齊爲王,這是捨棄爭鬥。魏相之意,是想挑起新的戰爭。這豈非自相矛盾。

    匡章本以爲,他的這句話,很有殺傷力,能夠堵住惠施的嘴。匡章相信,勝利在向他招手。

    惠施不愧是名家祖師,拋出新的話題:一個人、一塊石頭、兒子的腦袋。砸石頭,還是砸兒子的腦袋,二選一。

    匡章想都沒想,直接回答:砸石頭。

    對於這個答案,很多人都會做出跟匡章一樣的選擇。畢竟,石頭是沒用的,兒子的腦袋是寶貴的。保住有用,捨棄無用。這就是明智之人,做出的選擇。但,匡章看着惠施那道微笑,總覺得不對勁。然後,說了一句話:難道我說錯了。

    惠施雖沒有直接說對方錯了,這樣太打擊人的自信。聰明人,總會擺出觀點,讓當事人自己去判斷。因此,有學問的人,說話做事,總會很得體,不會讓人感覺不舒服。

    我們來看一下名家的祖師惠施,說了一段怎樣的話:我們尊齊爲王,讓齊國君臣嚐到當霸主的滋味。諸侯見了,就會伐齊。從而保全魏國百姓的性命,免除戰爭。這難道不是用石頭來代替兒子的腦袋?這有什麼不可以?

    匡章聽了,啞口無言。畢竟,這的確是免除魏國戰禍,讓齊國捱揍最好的方式。

    這場辯論的結果:匡章輸了,惠施贏了。

    魏惠王採納了惠施的觀點,尊齊爲王。事情的發展,照着惠施預期的進行:齊國稱王,被楚、趙、燕,諸侯揍。

    也許,這場辯論之後,匡章在魏國混不下去了;或許,匡章遭到了魏惠王的質疑,惠施的打壓;又或者,匡章的愛國情懷。總之呢?惠施回到了母國。惠施離開齊國時,有個不好的名聲:不孝。

    那麼,匡章又如何改變自己的命運,出現在齊威王、齊宣王面前,最終成爲一代顯赫的名將呢?


章節報錯(免登陸)